4月23日,以中英文双语形式公告的星空之境运维费项目开标,该项目采购人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采购代理机构为上海市政府采购中心(简称上海采购中心)。自去年 12 月起,此类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采购项目陆续启动,点亮政府采购改革之路。
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与优化营商环境的号角下,上海采购中心积极响应政策号召,以创新举措推动政府采购领域变革。带着探寻改革密码的期待,政府采购信息报记者日前走进上海采购中心,解锁其在破除市场壁垒、提升服务效能、促进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密钥。
做减法:简化采购流程 降低投标成本
“早在2005年,我们就开始探索全流程电子化采购工作。”上海采购中心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这一前瞻性布局为后续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持续的实践中,上海采购中心也在不断为供应商 “减负松绑”。不再要求供应商提供财务报表、信用信息等繁杂材料,让供应商轻装上阵,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上。
依托成熟完善的采购模板体系,上海采购中心精心编织起一张覆盖采购需求、文件编制、评分标准设置等全流程标准化网络。“我们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完善需求标准,定期清理模糊不清、阻碍市场统一的条款,确保采购规则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同向而行。”上述负责人补充道。通过这一系列举措,采购流程变得更加透明、高效。
降低投标成本是上海采购中心做减法改革的另一大亮点。中心始终秉持 “服务至上” 的理念,免费提供采购文件,取消收取投标保证金,借助平台实现全流程信息公开。这一系列 “组合拳”,让供应商真切感受到了 “阳光采购” 的温暖,有效降低了企业的参与成本,激发了市场的活力。
做加法:三级审核严把关 抽查项目回头看
在促进公平竞争方面,上海采购中心打出了一套“组合拳”。针对采购需求,中心构建三级审核机制严格把关,从业务员初审、科长复核,到 300 万元以上项目由分管负责人终审,层层把关,如同给采购需求装上了 “过滤网”,将专利、品牌等排他性条款拒之门外。
在采购文件编制环节,上海采购中心严格遵循全国统一大市场指引,要求业务员精准对标采购需求,科学设置资格条件、实质性要求、评分办法等,并加强审核力度。好比为采购活动制定了一套公平公正的 “游戏规则”,确保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在规则内公平竞争。
内部监管方面,中心每季度会对上季度完成的项目进行10%项目的“回头看”抽查活动,就像给采购项目做 “体检”。在对第一季度物业管理服务采购项目的专项检查中,中心发现物业行业证书存在鱼龙混杂的乱象。于是迅速行动,梳理出职业证书白名单,并将其作为评分依据,有效规范了市场秩序,为公平竞争保驾护航。
做除法:服务两端 打造“服务链”
服务质量提升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所在,上海采购中心深知这一点,从采购人服务和供应商服务两端发力,打造了一条暖心 “服务链”。
在采购人服务方面,中心采用 “上门指导” 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帮助采购人深入理解政府采购法律法规,让采购人在采购过程中走得更稳、更顺。据了解,去年中心开展了20余次上门走访和培训,今年5月,因疫情中断的市级采购单位集中培训也将重启,为采购人送上满满 “干货”。
在供应商服务方面,中心放宽受理限制,对质疑投诉及时响应、高效处理。供应商所有质疑中心均在法定期限内办结,确保每一个质疑都得到妥善解决,切实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
做乘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吸引外资企业参与
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道路上,上海采购中心积极落实相关政策要求,成为中小企业成长的 “护航者”。今年一季度,中小企业合同金额达15.98亿元,占总合同额的 66.41%。
作为上海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力量,上海采购中心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服务采购人对标改革。国务院2023年底印发的《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为政府采购领域改革指明了方向,上海市委、市财政局先后出台的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则为改革提供了具体路径。上海采购中心严格按照要求,配合临港管委会发布鼓励外资参与的项目公告,就像打开了一扇对外开放的 “窗口”,吸引外资企业参与到政府采购项目中来,助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引领,推动政府采购向‘服务’转型,为各类市场主体打造更公平、更高效的营商环境,让政府采购成为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上海采购中心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