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马鞍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近日印发《关于印发马鞍山市进一步促进消费恢复和扩大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促进消费需求加快释放提出多种举措。
在促进家电消费方面,《通知》强调支持居民开展旧房装修和局部升级改造,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通过政府支持、企业促销等多种方式引导家居企业开展“家电升级换代”,推广绿色家电、智能家电、集成家电等产品。鼓励家电生产、销售、回收处置企业和电商平台开展家电以旧换新等促销活动,引导消费者按照安全年限使用家电,及时淘汰能耗高、安全性差的家电产品,促进家电更新消费。
以下为《通知》原文——
关于印发马鞍山市进一步促进消费恢复和扩大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安徽省进一步恢复和扩大消费若干措施》等促进消费系列文件精神,进一步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全市消费需求加快释放,现结合马鞍山实际制定以下政策措施。
一、扩大重点领域消费
1.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全面落实新能源汽车减免车辆购置税和二手车经销企业销售旧车减按销售额的0.5%征收增值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市税务局牵头,市财政局配合)大力开展汽车促销、报废更新、以旧换新等活动,对我市巡游出租车公司报废并更新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按每台1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市交运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组织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提前报废更新未达到强制报废要求的老旧高排放车辆并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给予补贴。(市商务局、市经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园区管委会落实)加快推进居民小区电动汽车自用充电桩供电配套设施建设。按有关规定对达到建设标准、建成投用并接入充换电基础设施监管服务平台的公共充换电设施给予补贴,农村地区补助标准上浮。(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除特殊地理环境、特殊用途等因素经主管部门批准外,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新增及更新公务用车全部购置新能源汽车,优先采购新能源汽车租赁服务。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新增及更新公务用车,鼓励优先购置新能源汽车。鼓励以分时租赁新能源汽车的方式更新公务用车。(市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园区管委会落实)加快公交、出租、邮政、物流、市政、环卫、园林、驾考等公共领域车辆新能源化。(市交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邮政管理局、市城管局、市文旅局、市公安局、市经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针对公共领域一定规模以上运营企业,依据其新购置、新租赁新能源汽车年度实际碳减排情况、行驶里程给予减排奖励、运营补贴、通行路权等资金、政策支持。(市交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到2025年,新增或更新地面公交、邮政车辆、出租汽车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占比达80%。(市交运局、市邮政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提质升级文旅消费。依托马鞍山旅游资源优势和特点,高水准建设长江(横江)文化旅游风光带,加快构建大青山文化旅游示范区、凌家滩研学旅游区、含山—和县温泉度假旅游区、濮塘—向山运动健康旅游区、横山—石臼湖休闲度假旅游区5大旅游片区。到2025年,全市接待游客量达5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500亿元。(市文旅局牵头,相关县区人民政府、江东文旅康养集团配合)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主攻方向,推动更多具备条件的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对4A以上和3A重点景区实施“一景一案”改造提升,打造“席地而坐”景区景点。(市文旅局、采石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各县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快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创建,支持A级景区、度假区、乡村旅游主题村等因地制宜植入帐篷营地、烧烤营地、汽车旅馆等新业态,推出一批演艺、夜游和沉浸式文旅体验项目,打造一批体验式、互动式“网红打卡点”。鼓励各地举办戏剧节、音乐节、艺术节、动漫节、演唱会等大型活动和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市文旅局、市体育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推进非遗文化传承,鼓励各地加大非周末和淡季优惠力度,实施景区门票减免、淡季免费开放。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推出一批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和“研学游”“避暑游”产品。引导中小学校结合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按规定要求组织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市文旅局、市教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市体育局配合)实施“引客入马”行动,面向长三角加大文旅线路产品推介力度,做好与“大黄山”旅游区等旅游目的地联动,通过旅行社、研学机构、自驾机构等渠道招徕游客来马。落实好入境游奖励办法。(市文旅局、市公安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更好满足居民住房需求。全面落实阶段性购房补贴政策和支持居民换购住房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对购买一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的新建商品住房,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可在当前基础上最高上浮20%。(市住建局、市税务局、市财政局、市公积金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落实国家调整优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和降低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需求。(中国人民银行马鞍山市分行负责)支持人才安居,经认定入选“龙马”“骏马”“骥马”工程且在我市购买首套自住商品房的人才,按规定最高给予100万元购房补助。合理利用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产业园区配套用地建设和存量闲置房屋改建,以及将政府闲置住房用作保障性租赁住房,完成保障性租赁住房年度建设任务。(市住建局牵头,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配合)
4.提升家装家居和电子产品消费。支持居民开展旧房装修和局部升级改造,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通过政府支持、企业促销等多种方式引导家居企业开展“家电升级换代”,推广绿色家电、智能家电、集成家电等产品。支持企业打造旧房装修和局部改造样板间,推出价格实惠的产品和服务套餐,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鼓励家居行业上下游企业合作,在家居卖场、购物中心等设置智能家居体验馆、品质家居生活馆等体验式消费场景,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一体化、全场景家居消费解决方案。(市住建局、市经信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实施家电售后服务提升行动,支持家电销售、售后服务等企业构建后市场标准化便民服务网络。(市商务局、市经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鼓励家电生产、销售、回收处置企业和电商平台开展家电以旧换新等促销活动,引导消费者按照安全年限使用家电,及时淘汰能耗高、安全性差的家电产品,促进家电更新消费。(市商务局牵头,市经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配合)
5.帮扶特色农产品消费。围绕“一县一特”优势主导产业,培育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市农业农村局负责)持续开展消费帮扶重点产品产销对接“八进行动”“定向采购”等消费帮扶活动,进一步畅通“832平台”“徽采云乡村振兴馆”“邮乐购”“邮政农产品展示馆”等农产品助销机制,鼓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在马高校及国有企业等购买消费帮扶产品。(市财政局、市供销社、市乡村振兴局、市邮政管理局、市教育局、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组织举办“广电+农产品特销专卖会”、马鞍山中国农民丰收节、和县蔬菜博览会、当涂螃蟹节等活动,发挥清朗马鞍山自媒体联盟作用,加强本地特色农业品牌推广,助推农产品产销对接。(市农业农村局、市委网信办、各县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6.丰富服务消费供给。推深做实“皖美好味道·百县名小吃”活动,策划美食旅游路线,组织举办系列美食节,创建省级美食村,推进特色美食进街区、景区、高速服务区、星级饭店、旅游民宿、机关食堂、旅行社团餐。(市文旅局牵头,市商务局、市交运局、市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园区管委会配合)支持家政企业规范化、品牌化、连锁化发展,培育引导优质企业创建员工制家政企业,促进家政服务消费。(市商务局牵头,市人社局配合)增加高质量医疗服务供给,加快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逐步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持范围。(市卫健委、市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提升养老育幼消费,加快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市民政局、市卫健委按职责分工负责)挖掘打造适合长三角市场需求的康养旅游产品,构建“医、养、游、健、学”全链条休闲空间,打造长三角生态康养基地。(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市文旅局、市卫健委、江东文旅康养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打造高品质消费场景
7.培育发展消费新场景。鼓励各地在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等方面进行创新。推出家居生活、文体娱乐、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等领域消费场景,鼓励企业提供主题空间打造、生活样板间展示、家电使用场景展示等一站式、体验式、定制化的家庭场景解决方案。谋划发展“老建筑+新消费”“原场景+新体验”等新业态新场景。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打造电子产品消费新场景。(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体育局、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市经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园区管委会落实)推动汽车自驾与体育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路景融合升级改造,推动落地一批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和精品自驾游线路,拓展汽车文旅消费场景。(市体育局牵头,市商务局、市文旅局配合)
8.宣传推介优质消费场景。围绕新型商贸、智慧商圈、文博创意、体育健身、户外营地、酒店民宿、老字号、特色餐饮、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等领域,市县(区)联动策划消费类应用场景清单,创建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皖美消费新场景”项目,并结合各类主题消费活动、节庆活动,利用各大媒体统一进行宣传推介。(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委宣传部、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体育局、市市场监管局配合,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园区管委会落实)
三、丰富促消费活动
9.打造“皖美消费马上行动”品牌。建立健全统一消费品牌培育工作推进机制,确立“皖美消费马上行动”为全市消费统一推广品牌,市、县(区)联动常态化开展品牌宣传。(市商务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文旅局、市体育局、市市场监管局配合,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园区管委会落实)
10.举办系列促消费主题活动。积极参与省“皖美消费”踏青季、消暑季、金秋季、冰雪季等系列消费主题活动,适时召开新闻发布会集中对外推介旅游线路、节庆促销、文化活动、体育赛事等,与省联动发布“十佳研学基地”“十大自驾线路”“安徽伴手礼”等消费热点IP,每年举办商文旅体协同系列促消费活动不少于250场、销售额3亿元以上。鼓励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等文博单位打造沉浸式、互动化主题游览演艺项目,开展文艺演出进商业综合体(街区)活动。(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体育局、市委宣传部、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园区管委会落实)
11.开展节庆展会赛事活动。高质量办好李白诗歌节,举办采石音乐节、户外旅游节、采石马拉松等文化旅游品牌节庆活动。谋划长江文化旅游节,积极参与“安徽人游安徽”、“百家媒体旅游推介”等活动,放大节庆活动效应。积极引进“中外篮球明星对抗赛”等高端体育赛事、精品赛事,丰富体育消费供给。(市文旅局、市体育局、江东文旅康养集团、市委宣传部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人民政府落实)推动展览、交易、会议、节庆等融合发展,办好“国际教育展”、“动漫展”等品牌展会。到2025年,全市可供展览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市商务局、市贸促会按职责分工负责,市文旅局、市财政局配合)
四、支持消费类项目建设
12.建立促消费重点项目库。依托市重点项目库,围绕新型商贸、高端百货、创意文旅、平台载体、社区商业、消费便利设施等领域,市、县(区)联动培育建设一批符合国家产业发展导向和消费转型升级趋势,在产品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增加高品质供给等方面有较强示范作用,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和较好发展前景的项目,并组织指导一批符合条件的项目申报纳入省促消费重点项目库,引导带动消费升级。(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商务局、市文旅局配合)
13.强化项目要素保障。发挥重点项目周六要素会商机制,深化“七未”项目攻坚,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困难与问题。对在库且符合条件的项目,优先推荐国家、省级专项政策资金支持等。常态化组织开展融资对接活动,支持对接各类扶持资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支持项目建设。(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财政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配合)做好旅游旺季临时公共停车场用地、项目使用林地等保障措施,允许企业按照相关规定在建设用地上搭建临时简易建筑、拓展消费新场景,支持盘活利用老厂房、老仓库、闲置农房、农村集体建筑等设施发展文化创意、夜间经济等消费新业态,按商业商务设施对待并予以保护。(市自然资源规划局牵头,市文旅局、市商务局、市住建局配合)
五、夯实消费平台载体
14.优化升级消费载体。结合城市更新,加快改造传统商业综合体和街区,错位布局餐饮、购物、民宿、夜市、演艺等业态。推进金鹰等传统商业综合体和万达金街等街区品质化改造提升示范建设,积极招引名品名店,打造一批“网红”商文旅综合体和旅游休闲街区,积极争创“安徽特色商业街”。到2025年,培育3条省级特色商业街。(市商务局牵头,市文旅局、市体育局配合)
15.建设多层级消费中心。加快引入品牌首店、沉浸购物、都市休闲等业态,争取与国内知名商业机构合作开设市内免税店,鼓励有意愿且符合相关条件的企业申请设立离境退税店。(市商务局牵头,马鞍山海关、市税务局配合)充分发挥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的带动作用,与长三角区域城市联动、联合促销,谋划推出一体化消费惠民措施促消费活动。支持含山县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市文旅局负责)鼓励利用进境指定口岸,引导企业扩大高品质消费品进口。(市商务局、马鞍山海关按职责分工负责)
16.构建便捷优质生活圈。深入实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有序推进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加快建设“5分钟便利店+10分钟农贸市场+15分钟超市”便民生活圈,积极争创一批省级便民生活圈试点。支持社区商业中心、邻里中心等载体建设,推动社区菜市场、生鲜店标准化改造、数智化升级。发展24小时便利店、老年人康护所、社区食堂、幼儿托管、社区书房、运动健身、保健养生、鲜花礼品等业态,分类培育社区商业专业化管理团队。(市商务局、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市民政局、市卫健委、市体育局配合)
六、优化消费环境
17.深化放心消费创建。深入开展“满意消费长三角,放心消费在安徽”放心消费创建活动,积极争创省级放心消费县(区)、街区(市场、景区、服务区等)、乡村、行业、单位等示范主体。加强“食安安徽”品牌培育工作,引导企业参与安徽消费体验馆、放心满意消费示范电商平台、放心满意消费网店评测,争创安徽省满意消费先行示范区,到2025年,培育“食安安徽”品牌企业50家以上。积极参与“满意消费在皖南”、南京都市圈放心消费创建一体化联盟行动。积极争创全国放心消费示范城市。(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交运局配合)
18.加强消费领域信用建设。大力推广线下无理由退货企业公开承诺集中公示活动,到2025年,全市参与线下无理由退货承诺单位突破2500户以上。依托市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完善消费领域信用信息共享共用机制,推动信用联合奖惩,用好“红黑名单”制度,为消费者提供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询和消费预警提示服务。加大信息消费、预付式消费、网络购物、老年消费等领域问题整治力度。(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配合)
19.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推深做实长三角质量提升示范试点,组织重点行业、企业开展对标达标专项活动,推动企业标准化创新,引导企业争创“三品”示范企业。(市市场监管局、市经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完善商务服务质量标准体系,探索研究制定规范直播电商营销活动办法、商业服务管理规范,鼓励平台企业、行业组织、研究机构等研究制定支撑新型消费的服务标准。(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推广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力争2025年规(限)上企业实现全覆盖。(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商务局配合)
20.推进物流服务提质增效。动态更新物流项目库,梯次培育一批省级示范物流园区,积极争取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交运局、市商务局、市邮政管理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配合)畅通寄递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完善县乡村三级寄递物流体系,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推动物流服务设施与社区生活配套一体规划建设,支持物流、邮政快递企业建设公共快递物流服务终端。(市邮政管理局、市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市交运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住建局、市供销社配合)稳步推动产地销地冷链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城乡冷链网络双向融合,布局建设一批冷链集配中心,鼓励发展“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物流新模式。(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供销社按职责分工负责)支持服务商贸类冷链运输企业新购置冷藏车辆、新建或改建冷库,对投资农产品冷藏保鲜、冷链运输设备(不含土地投入)200万元以上的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1.实施数字赋能消费行动。推进特色街区智慧化建设改造,鼓励建设智慧街区大数据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商圈、商店申报全国示范智慧商圈、全国示范智慧商店。(市商务局负责)推动重点商圈停车场接入使用马鞍山智能停车管理系统,逐步实现商圈内商场、楼宇、酒店等多主体联动停车、优惠互认。(市城管局牵头,市商务局配合)加强直播电商基地、短视频基地建设,构建直播电商供需链建设。(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委宣传部按职责分工负责)对网销额首次达到500万元、1000万元且纳入限额以上零售统计范围的农村电商经营主体给予一次性奖励。(市商务局、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完善旅游场所5G网络建设,建设马鞍山全域旅游智慧平台,力争重点景点实现5G全覆盖。(市经信局、市文旅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推动全市放心消费数字化建设,探索建设放心消费智慧导航平台。(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配合)
七、深挖消费潜力
22.丰富拓展农村消费。深入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加快当涂县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试点县建设。鼓励县城购物中心、大型商超向乡镇延伸服务,支持县级物流配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大中型超市、集贸市场等商业网络升级改造,提高农村商业网点便民服务水平和可持续运营能力。(市商务局牵头,市邮政管理局、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进一步畅通农产品上行物流通道。提升名特优农产品、“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和“皖美农品”品牌知名度、市场占有率。(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商务局配合)力争全市农村电商网销额增速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市商务局牵头,市农业农村局配合)
23.提质扩容夜间消费。开办夜间特色集市、非遗集市、美食节、灯光夜游等,开展马鞍山“四个十佳”、“夜游示范街区”、“夜间示范门店”评选活动。充分发挥长江不夜城、创客+文创园等现有街区聚集作用,推动创建一批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培育1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2—3个省级旅游休闲街区,争创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点亮“夜经济”。(市商务局、市文旅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市体育局配合)支持特色街区、重点商圈、夜间消费集聚区延长夜间营业时间,鼓励在条件成熟路段打造分时制步行街。推动有条件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景区开展夜间服务,布局建设24小时“智慧书房”。(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4.加快培育新型消费。组织申报信息消费创新产品、信息消费体验中心。(市经信局负责)推进智慧学校常态化应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市教育局负责)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市二级及以上医院全面建立预约诊疗制度,推进分时段预约诊疗服务,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合理流动。(市卫健委负责)大力发展智能体育,培育在线健身等体育消费新业态。(市体育局负责)引导传统零售加快数字化转型,促进电子商务、直播经济数字消费规范发展。鼓励商贸龙头企业发展即时零售、智慧商店、智慧餐厅、网上菜场等新零售业态,推广无人售货机等智慧零售网点。(市商务局负责)。培育发展绿色低碳消费市场,推广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标准、认证、标识,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等创建行动,引导扩大绿色、环保、低碳家装产品和服务消费。(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市经信局、市教育局、市住建局、市交运局、市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强化市场主体培育
25.做大做强商贸文旅企业。加大高端百货引进力度,支持本地百货企业转型升级,鼓励商贸综合体、超市进行“人、货、场”云改造。支持零售品牌企业扩大服务网络,鼓励便利店、超市品牌连锁企业开设直营连锁店。到2025年,新增限上商贸流通企业超过800家,销售额超10亿元企业达1-2家。(市商务局负责)加快打造文旅投资运营平台,支持文旅企业上市挂牌。扶持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专营机构、特色旅游企业加快发展,引导中小微旅游企业向“专精特新”型迈进。(市文旅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配合)
26.支持首店经济和品牌经济发展。对在马鞍山设立中国(内地)首店、安徽首店的,支持落户地给予奖励。鼓励各类众创空间与平台企业、电商企业、直播机构合作,创建新零售中小企业孵化园、集聚地。(市商务局、市科技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园区管委会落实)促进品牌消费,引导经营主体创建“皖美品牌示范企业”,利用“中国品牌日”主题宣传等活动助力“皖美品牌”推广,促进企业品牌知名度提升。(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配合)
27.支持老字号创新发展。支持老字号企业传承与发展,引导老字号企业开发符合国潮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鼓励旅游机构将符合条件的老字号纳入旅游线路,支持老字号企业开设直营连锁店。到2025年,全市累计培育安徽老字号20家。(市商务局牵头,市文旅局配合)
九、完善服务保障体系
28.完善促消费长效机制。健全统筹协同、定期会商、督查评价、市县(区)联动工作机制。适时召开消费促进协调工作会,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加强消费形势监测分析,探索开展服务消费统计,谋划建立消费动态大数据监测平台系统。(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统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经信局配合)健全完善促消费考核办法,将促消费工作纳入日常考核。(市委组织部、市政府办、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全面落实带薪休假、职工疗休养制度,鼓励弹性作息,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市人社局、市总工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29.拓展消费领域融资渠道。统筹利用现有财政资金渠道,按照市场化方式支持新型消费发展,加大对居民消费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消费基础设施项目、设备更新改造和关键生产线改造升级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消费基础设施发行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积极对上争取促消费政策资金,提高市有关专项资金用于促消费支出比重,扩大促消费资金规模。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建立新消费发展基金。(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财政局、市商务局配合,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园区管委会落实)引导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加强对消费领域信贷支持,加大对农村商贸流通领域信贷投放,支持农村电商经营主体发展,鼓励保险公司针对养老、教育、医疗需求创新保险服务。规范互联网平台等涉及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金融服务的收费行为。(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中国人民银行马鞍山市分行按职责分工负责)
30.做好消费券发放工作。落实省、市《关于更大力度恢复和扩大消费的通知》要求,加大汽车、家电、文旅、大众消费等重点领域消费券发放力度,采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等方式提高消费券发放普惠性、便利性和精准度。将需求侧与供给侧结合起来,引导商贸企业共同参与,最大限度放大乘数效应。(市商务局牵头,市文旅局、市体育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配合,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园区管委会落实)
本政策实施期内,有关政策条款根据市《以制造业为主体促进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1+3+X”政策体系》调整进行适时修订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