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城乡出现大量留守、流动儿童,这部分青少年在下午四点半放学后处于无人看管状态,有的进网吧、有的进游戏厅、有的到处游荡。针对这一突出社会问题,遵义市于2009年起在中心城区社区和条件具备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实施“四点半学校”项目,项目由遵义市文明办牵头,采用政府购买志愿服务的方式免费为社区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困难家庭子女进行托管服务、学业辅导、兴趣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法律维权等志愿服务,有效解决了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四点半放学后“学校管不到、家长没空管、学生管不住”的突出社会问题。项目实施6年来,取得良好社会效果,赢得群众高度赞誉。截止目前,全市建立“四点半学校”55所,其中中心城区建立市级示范性“四点半学校”14所,13所建在社区,1所建在遵义市图书馆,参与志愿者8000余人次,受益人数3000多人。
2015年1月,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视察调研遵义工作时,对“四点半学校”给予高度评价,并要求做强品牌广泛推行。2015年12月,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的13个中央部委联合开展的“四个
通过6年如一日的坚持和探索,“四点半学校”现已成为遵义广大社区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桥梁,成为服务基层群众实际需求的有效途径,成为党委政府与困难群众沟通的有效平台,有效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
一是明确功能定位,科学安排服务内容。为避免学校教育的简单延伸,结合留守、流动儿童的身心特点,“四点半学校”志愿服务项目定位为“留守儿童素质教育的阵地、孩子们流连忘返的乐园、家长们放心的第二校园”,其教学内容设置为6个方面:第一,托管服务。为留守儿童提供课业辅导,帮助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第二,图书阅览。配备图书室、自修室,免费为留守儿童提供不同种类的图书,满足青少年儿童自修阅读需要。第 三,兴趣培养。避免学校教育的简单延伸,有针对性的开设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手工、体育等适合个人特长特点的课外活动,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特长和个性,促进留守儿童身发展,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第四,心理疏导。为处于不利环境或者遇到成长困难的儿童提供抒发情绪和倾诉机会,通过疏导和指引,帮助解决青少年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第五,文娱活动。通过举办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提供青少年展示自己的平台,提高体验活动和主题鲜明的社区公益活动,让少自信心和自我认同,培养少年儿童形成阳光、积极心态。第六,实践教育。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社会性年儿童参与体验式学习,寓教于乐,提高动手能力。同时使少年儿童进一步接触社会、认识社会、面向社会,培养和强化他们的社会认同感,以利于他们逐渐成长为完整健全的“社会人”。
二是项目化运作,推进志愿服务规范持续开展。针对志愿服务被需要、扎堆跟风的现象,项目从一开始就认真谋划,精心设计,采取项目化的方式运作,推进志愿服务规范、有序、持久开展。所有“四点半学校”均由社区具体进行管理,市财政、市文明办每年安排专项经费预算,支持“四点半学校”基本运转,每年给予每个点补助3万元,用于支付志愿者的交通、误餐、活动开展的补贴以及社区的水电费开支。市财政、市文明办定期对“四点半学校”志愿服务档案、志愿服务人员、服务项目、服务时间、服务效果进行进行督查考核验收,对管理不规范、活动开展不经常、挪用克扣志愿者补贴等及时进行督查整改,确保项目持续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