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PPP切忌一哄而上(34期)
重播
00:00
/
00:00
X1.0
- 2.0
- 1.75
- 1.5
- 1.25
- 1.0
- 0.75
- 0.5
亚利聊政采,每周与你相约!
时下,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仍在持续升温。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用好1800亿元引导基金,依法严格履行合同,充分激发社会资本参与热情。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两会答记者问时也指出,要规范PPP项目管理,防止有些地方把PPP项目搞成变相借债。
大家知道,财政部2014年发布首批30个PPP示范项目,总投资1800亿元;2015年又公布第二批206个PPP示范项目,总投资6589亿元。第三批PPP示范项目预计今年6月推出,相信无论项目数量还是资金规模,都会再创新高。
各级地方政府推广PPP项目的热情也空前高涨。河南省财政厅通过PPP项目库向社会公开推出项目690个,总投资7895.5亿元;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和发改委征集PPP项目313个,总投资4000亿元。截至2016年2月底,全国各地共有7110个项目纳入PPP综合信息平台,总投资约8.3万亿元,涵盖19个行业。从数量上来看,PPP正呈现燎原之势。
作为一种公私合营模式,PPP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转换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创新融资方式都会起到良好的作用。但是,一些地方不顾自身财力状况盲目跟风,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匆忙设立项目,这是值得警惕的另外一种倾向。
我们认为,搞PPP项目不但要有热情更要有理性,不能头脑一热、一哄而上。地方政府在推广PPP项目时,必须进行物有所值论证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确保项目规模保持在财政可控范围之内,以规避其中的隐性财政风险。反之,如果不能通过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硬性上项目,政府未来就无力兜底,后果不仅使政府自身债台高筑,社会资本也难以收回成本,甚至会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威胁。
事实上,由于政府能力不足导致PPP项目失败的案例,在国际上很常见,在我国也不乏其例,“鸟巢”PPP项目就是值得深思的一例。
“鸟巢”是我国首个采用PPP模式的公益性项目,总投资近32亿元。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地方政府招标时过于看重融资能力,而忽视了赛后运营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最终导致赛后运营的失利。刚刚度过“蜜月期”的合作双方,在赛后运营一年后,不得不以“离婚”遗憾收场。
PPP不是一场婚礼而是一段婚姻,尽管看起来很美,却要经历可知不可知的各种考验。地方政府一定要从自身财力出发,量力而行,同时树立契约精神,决不能搞“大跃进”、任性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