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采资讯-政府采购信息网

智库专家解读一季度经济:开局良好底气更足

作者: 发布于:2017-04-18 16:32:18 来源:新华思客

  4月17日,中国经济一季度数据新鲜出炉,在稳中有升的增速背后,需求回升呈现暖意,结构优化展现新意。面对庞杂的数据信息,我们应该怎么解读?在此,思客汇集了众位专家观点,回答大众最为关切的问题:第一季度的经济好在哪里?为什么好?中国经济未来还将面临哪些挑战?

0000.jpg


  大城市吸引大量人才、中小城市人气不足等矛盾仍需加快解决。


  一季度迎来“开门红”,经济亮点有哪些?


  张占斌(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


  可以说,在这“乍暖还寒”的季节,中国经济迎来了“开门红”。


  第一,“三驾马车”动力有所增强。首先是投资。去年可以说是逐月下行,但是今年一季度表现在“三驾马车”中最为抢眼,制造业投资增长5.8%,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3.5%,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2.6%,房地产投资也增长了9.1%。其次,进出口增速明显,外贸结构持续改善。一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1.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同比增长10.3%,可见外需和内需持续向好的迹象凸显。再次是消费,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4%,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0.7个百点,总的看来消费需求相对平稳。但是一季度居民收入增速跑赢GDP增速,实现同比名义增长8.5%,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也提振了消费需求。


  第二,市场主体效益明显提升。经济开局怎么样,主要看市场微观主体效益情况。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去年以来逐月提升,今年1月份至2月份实现跨越式增长,增速高达31.5%。尤其是中央企业实现了“开门红”,一季度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6万亿元,同比增长19.2%,累计实现利润3120亿元,同比增长23.2%。这既展示了国家宏观经济企稳向好、供求逐步改善的喜人态势,也彰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


  第三,新旧动能转换加速。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一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3.5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6.6%。一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2.1%,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25.8%。可见,一季度国民经济保持了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创新发展步伐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加速,新经济蓬勃发展,驱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不断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杨晓晨(盘古智库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一季度经济“开门红”,伴随社会融资规模超预期,在货币政策由相对宽松转为稳健中性的背景下显得尤为不易。


  从增长逻辑上看,尽管以国有投入为主和以基建拉动为核心的趋势仍然存在,但我们不应忽视其中的亮点:企业利润逐步改善;进出口实现较快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从增长的可持续性上看,固定资产投资将受到雄安新区等一系列重大设计的持续推动;旧城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住房库存回补进程的加快,亦将在未来1-2年内从需求侧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作用;国内制造业被列为国家核心战略产业,伴随美国和欧洲经济持续复苏,为进出口逐步恢复创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良好开局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蔡志洲(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副主任):


  近年来,中国加强改革使经济结构发生优化,资源得到很好利用,应该说是取得了成效。现在经济增长处于比较稳健的状态,虽然在去产能、库存方面也存在问题,一些企业日子不太好过,但是企业就是要加强竞争力、加强治理。所以整体来讲,改革提高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对经济有比较大的促进作用。


  另外,结构变化的同时出现了新的业态,使得经济发展比较均衡,供给方也有变化,跟需求贴得更紧,发展方向更清楚。这两方面来看,未来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应该还是可能的,完成全年经济目标没有问题。


  刘德伟(盘古智库研究员):


  中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总体实现良好开局,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国际看,全球经济出现持续改善迹象,外部需求回暖,带动中国出口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中美之间就双边重要领域务实合作和共同关心的国际及地区问题一直保持密切沟通,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深入推进,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国内看,主要实物量指标和先导指标回升转好。一是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6.9%,其中第二产业的贡献率高达75%,表明工业生产步伐加快,实体经济正在稳健复苏;二是铁路货运量同比增长15.3%,为2010年4月以来的最高值,表明生产要素和商品流通速度加快,市场活跃程度提高,国内经济微观活力继续增强;三是3月份制造业PMI为51.8%,连续两个月上升,其中新订单指数为53.3%,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经济实现中高速平稳增长的基础仍需加固


  潘建成(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


  我国经济内生动力增强,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双创”蓬勃开展,民间投资出现回升,化解产能过剩取得积极进展等,表明内部发展环境趋于改善。


  但在充分看到有利环境的同时,也需注意一些新情况、新问题。3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势趋缓,上涨的动能开始衰减,显示价格上升对经济推动作用有限。国内产能过剩矛盾依然存在,其持续多年形成的惯性力量值得注意,并且煤炭、钢铁以外领域的过剩也不容忽视。此外,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上升,直接影响到全球经济复苏,我国外贸出口形势也可能出现变化。


  唐建伟(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宏观分析师):


  在经济基本面较好的背景下,的确会降低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概率,也有利于释放一些风险。目前看,可以预见上半年经济基本面向好,但越是基本面好的时候,越需要利用这一时机堵住风险点。


  仍然需要警惕经济回暖背后的加杠杆冲动。表面上看,2015年、2016年及今年一季度的信贷余额同比增速分别为14.3%、13.5%和12.4%。此外,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扩表增速已经超越M2,与此同时,非银机构扩张步伐加快,其潜在风险也在上升。


  张立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眼下,经济由降转稳的基础仍然不够坚实,未来的经济增长水平仍存在发生波动的可能。


  从国内看,大城市吸引大量人才、中小城市人气不足等矛盾仍需加快解决,由此导致的房地产市场局部过热风险仍需着力防控。


  更为重要的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不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困难企业、僵尸企业还有待解决;支持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体制机制仍需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急需加强;政府与市场关系要进一步理顺;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功能急需加强,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急需完善等。


  因此,对一季度经济数据,既要充分肯定其显现出来的重要转机,肯定我国经济企稳向好态势初步形成的客观事实,也要清醒认识到经济实现中高速平稳增长的基础仍需加固。


  (编辑:吴亚博、孙惠)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