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财政厅副厅长李秀娟:力争扩面增量
以“两化”建设为抓手 力争扩面增量
访甘肃省财政厅副厅长、纪检组长李秀娟
甘肃省财政厅副厅长、纪检组长 李秀娟
“十一五”时期,甘肃全省各级政府采购监管部门积极进取,务实创新,锐意改革,在规范财政支出管理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预防腐败和发挥财政政策功能、完善政府采购机制体制、全力推进节约型政府和服务型社会建设、促进甘肃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丰硕成绩的背后,则是甘肃全省政府采购从业者一直以来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式的付出。
立足“十一五”,展望“十二五”,甘肃省政府采购工作的思路是怎样的?重点应抓好哪些方面的工作?又将实现哪些主要目标?带着这些问题,在11月29日召开的甘肃全省政府采购工作会议上,《政府采购信息报》记者采访了甘肃省财政厅副厅长、纪检组长李秀娟。
为抗震救灾与时间赛跑
《政府采购信息报》:众所周知,甘肃省地处黄土、青藏和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省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自然灾害发生率较高。汶川特大地震和舟曲特大泥石流带给人们的伤痛记忆犹如事情就发生在昨天一样,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政府采购在紧急关头是如何充分发挥政策功能作用,为抗震救灾献策献力的?
李秀娟:甘肃舟曲县特大泥石流是一件令全国人民都为之心痛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我们在无限伤痛的同时,还拼命与时间赛跑,想尽一切办法尽可能多地抢救生命。在这关键时刻,甘肃政府采购为保障灾区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灾后重建工作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全省各级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和集中采购机构的工作者凝聚成一股力量,加班加点,实施紧急物资采购,采取分级负责、归口管理、特事特办、减少环节等举措,遵循提高效率、保证质量、规范运作、加强监管、严控价格、就近采购等原则,所有工作重心都围绕抢救生命展开。
为了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我们出台了《关于加强甘肃省境内泥石流救灾政府采购管理的紧急通知》和《甘肃省应急项目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这些制度的实行填补了我省在应急救灾政府采购工作方面的制度空白,更规范了甘肃省应急采购的工作流程。
在舟曲泥石流发生2个月后,甘肃省财政厅联合省监察厅、省审计厅,花费了很多心力研究制定了《甘肃省应急项目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为今后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实施政府采购提供了制度保障。我们在制定这些制度措施时始终坚持一种理念,那就是体现人性化关怀。因为抛开了这一点,什么都是空谈。
2010年,甘肃省纪委预防腐败局对全省政府采购法规制度进行了全面评估,并提出了修改完善意见和建议。甘肃省财政厅对此进行了认真梳理和研究,提出了下一步“废、改、立”的具体措施。这些工作的开展无疑将促使甘肃省政府采购制度体系更趋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
“十一五”期间,面对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政府采购监管部门主动出击,未雨绸缪,先后制定完善了《省级政府采购项目计划申报审批规程》等7个运行规程。同时,为了使政府采购在突发事件中能发挥积极作用,及时出台了政府采购相关管理办法,满足了地震灾后重建、泥石流救灾等紧急采购需要。这些制度措施不仅为深化甘肃省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更为政府采购规范管理创造了良好条件。
抓机遇促规模扩增
《政府采购信息报》: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甘肃省政府采购事业的发展和东部沿海省份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十二五”时期,甘肃省将如何巧抓机遇,突破瓶颈,助推政府采购规模跃上新台阶,实现跨越式发展?
李秀娟:我们很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十一五”时期甘肃省政府采购规模由2005年末的23.4亿元增加至2010年的60.45亿元,年均增速达20.9%,但是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相比,甘肃省政府采购事业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尤以政府采购规模较小、采购范围较窄表现得最为明显和突出。2010年,甘肃省政府采购规模仅占财政支出的4.02%,与国际通行的政府采购约占年度GDP的10%~15%、占财政支出的30%~50%相比,差距还很大。
从国家发展层面看,根据国务院批准实施的《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和《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于加快发展关中-天水经济区、兰(州)西(宁)经济区以及藏区、革命老区建设等,我认为“十二五”时期将是甘肃省经济实现大跨越和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政府采购工作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严峻挑战期,为甘肃省政府采购扩容增量提供了广阔空间。全省各级政府采购监管部门都应抓紧、抓好这一历史机遇,全力为政府采购事业实现新突破而努力奋斗。
“十二五”时期,甘肃省政府采购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一个目标”,即努力提高政府采购规模占全省GDP和财政支出的比重,实现政采规模和范围的双扩增。各级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坚持应编尽编、应采尽采的原则,强化依法采购意识,按照“货物类采购稳步增长,服务类采购比重提升,工程类采购全面纳入政府采购信息统计”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管理实施范围,把通用性强、便于归集统一公开招标的采购项目纳入集中采购范围,进一步发挥集中采购的规模优势,全力支持集中采购机构做大做强。
同时,甘肃省还要适应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变化,积极开展保障性安居工程、水利设施建设、强农惠农项目、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等民生项目的政府采购工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十二五”期间,希望甘肃省能实现全省政府采购规模增长两倍的目标,力争2015年的年采购规模达到180亿元。
加快推进电子化建设步伐
《政府采购信息报》:纵观全国,政府采购电子化建设已然成为助推政府采购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各地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这项工作。目前,甘肃省政府采购电子化建设发展的现状怎样?新时期,甘肃省将着力从哪些方面加快政府采购电子化建设的步伐?
李秀娟:目前,甘肃省政府采购电子化发展程度较低,与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等省(市)相比处于刚起步阶段,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十二五”时期,甘肃省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将紧紧围绕搞好“两化”建设,即标准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力争带动其他工作全面突破。
其中,标准化建设是指规范评审专家库、供应商库、商品信息库及代理机构库相关信息注册、入库和变更等标准流程,编制政府采购预算、信息公告和质疑投诉等标准文本,实现以制度管采、以制度管人的机制;信息化建设则是指按照“统一规划、分级建设、基础数据共享”的目标,做好政府采购监管与部门预算、资金支付以及资产管理的有效衔接等工作。
具体来说,就是要全面开展甘肃省基础数据库建设工作,实现省(市)两级供应商库、商品信息库、评审专家库和代理机构库间的信息共享;着力改造、优化省级政府采购网站,在实现省与各市(州)分网站互联互通的基础上,规范信息分类,改进版面设计,逐步将甘肃省级政府采购网站建设成为全省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政府采购信息网络发布媒体。
另外,甘肃省还应稳步推进电子化政府采购建设,逐步将适合电子化政府采购的货物、工程和服务项目纳入电子化采购范围,以适应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和发展需要,提高采购效率,更好地服务采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