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长:明确保定首都辅中心城市定位
中新网保定4月3日电 题:河北保定市长:积极谋划做好承接北京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准备工作
中新网记者 吕子豪
河北省委、省政府于3月26日出台《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保定被定位为承接首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养老等功能疏解的服务区。保定也因此成为目前国内舆论关注的焦点城市。就如何落实好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积极承接首都功能疏解、京津产业转移及要素外溢等备受各界关注的相关问题,4月3日,中新网记者对保定市人民政府市长马誉峰进行了采访。
记者: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给保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怎样看待这一机遇?
马誉峰:今年是保定的关键之年、发力之年,是决定保定未来的一年。越是在重大机遇面前,越要保持清醒头脑,脚踏实地的做好基础性、前瞻性的工作。我们坚决服从和服务于中央的高层设计及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上来,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凝聚各方面力量,坚定不移、扎实有效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记者:当前,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保定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资源要素保障等方面具备哪些比较优势?
马誉峰:保定素有“京师门户、京畿重地”之称,在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一是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清代时为直隶总督署所在地,建国后曾为河北省会,保定与京、津三角相倚,城市合作关系历史悠久;二是同城化交通体系基本建立。京广高铁和正在建设的保津城际铁路使保定通达京津仅需约半小时,与规划建设的北京新机场最近距离只有15公里。市域内京港澳、大广、京昆和荣乌等高速公路构成京南地区“三纵两横”城际大通道;三是人才支撑能力强。保定是名副其实的“大学城”,现有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等16所高等院校,高校数量和大学生万人拥有量在全国地级城市中位居首位。全市有各类科研机构140多所,科研人员22万多人,建有“院士工作站”13家,科技创新实力在全省位居前列;四是产业基础较好。保定是新中国第一批老工业基地、全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拥有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园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多年来培育形成了以汽车、新能源、纺织服装、建材为代表的现代产业体系,涌现出长城、英利、奥润顺达、巨力等一批成长性强、影响力大的领军企业;五是承载空间广阔。保定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全市辖26个县(市、区),总人口近1200万,是华北地区除京津外最大的城市。而北京西、北部均为山区,北京东部、天津西部空间有限,唯有南部的保定,地势平坦开阔,资源条件能满足500万人口特大城市的发展需要,可为首都功能疏解提供广阔空间。
记者:承接京津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保定市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马誉峰:保定一直高度重视与京津地区的对接合作,特别是去年以来,敏锐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势,积极谋划做好承接京津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各项准备。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对接北京对外交流合作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对我市承接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空间、生态、能源、基础设施等承载能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论证,编制了《保定环首都地区概念规划》、《白洋淀地区空间发展规划》、《保定服务首都对接京津概念规划》等专项规划。
记者:下一步,在编制规划、产业对接、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等方面谋划采取哪些措施?
马誉峰:一是建设产业转移基地。在对原有产业园区进行整合提升的基础上,新谋划产业园区17个,使全市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园区达到34个,总规划面积1149平方公里。在未来发展中,主要依托这34个园区,积极承接京津地区的汽车、新能源、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商贸物流、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等产业转移,重点建设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商贸物流基地、新机场临空产业基地和社会公共服务基地。
二是搭建创新合作平台。围绕推进京津冀区域创新合作,加强与北京高等院校、中关村
和国内外科技型企业战略合作,参照台湾新竹工业园建设思路,建设河北白洋淀科技城。目前,已规划面积240平方公里,涉及北市区、涿州、涞水、涞源、高碑店、高新区、安新7个县(市、区),按照“一城多园”模式建设,全力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京津冀协同、全新理念的高端要素聚合区、功能疏解承载区、体制机制先行区、绿色崛起示范区、开放合作引领区、协同发展增长极。三是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围绕提高承接京津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承载能力,全面加强城镇、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和空气、水、绿化等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推进对接北京新机场的2条城市轻轨、2条城际铁路、2段高速公路和8条普通公路项目,构建京津同城化交通体系;健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突出白洋淀及上游地区污染治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大太行山区植树造林力度,努力使保定的发展成本低于北京、生态环境优于北京、服务水平高于北京。
四是逐步完善政策机制。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掀起对外交流合作、对接京津的热潮。全力以赴向国家争取,赋予保定一些先行先试权限,通过与北京合作共建等多种合作模式,率先在基础设施对接、城市功能承载、产业分工协作、公共服务衔接等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在财政收入、土地指标、环境能耗容量等方面尝试与北京进行共用共享。
记者: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保定市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来讲,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马誉峰:我们首先从高端规划入手,在原有《京南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保定市城乡统筹规划》和《保定市对接首都新机场规划研究》基础上,请中规院专家领衔编制了《保北环首都发展概念规划》,在保北9县获得初步成果的同时,又启动了对全市域服务首都对接京津的规划研究;其次,我们从保护生态和统筹区域经济入手,邀请天津大学、上海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三家单位进行了《白洋淀区域空间发展规划》研究,实现了白洋淀周边区域和中心城市、首都新机场以及京津在空间和交通的对接分析;第三,从构建交通一体化网络入手,在轨道交通、公共交通、慢行系统等方面,研究推进京津保协同发展的现代交通网络系统;第四,从科技兴城入手,积极争取河北科技城落户保定并积极配合选址,争当首都功能疏解和河北产业转型先头兵;第五,从承接功能空间落位入手,加紧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市主体功能评估,对承接首都功能疏解空间做好规划研究,提出发展空间;第六,从地缘文化入手,对古城保护、利用和业态、交通研究,再现古城风貌,传承历史文化,发挥京津冀地缘和人缘文化优势,打造国家级文化和旅游目的地。
记者: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保定的思路是什么?如何建立长效机制,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
马誉峰:明确保定成为承载首都支撑和辅助功能的辅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积极向国家、北京和省沟通汇报,力争使保定成为北京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和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全面构建“京津保”三角格局。在空间布局上,确定以保定主城区、涿州、白洋淀为顶点的三角形“一核两组团”发展格局,其中“一核”指保定主城区为主的中心城市群,“两组团”指保东生态文明新城组团和保北中小城市群组团。
马誉峰最后表示,保定市委、市政府将牢牢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势,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河北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坚持改革创新、高端发展、真抓实干,努力实现打造环京津增长极的新突破,为建设人民富裕的保定、生态文明的保定、风清气正的保定插上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