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1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3年预算草案报告
作者:佚名 发布于:2013-02-20 09:13:17 来源:中国政府网
关于河南省201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3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各位代表: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1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3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五年基本总结
2012年,面对严峻的外部形势和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大力实施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总体战略,着力扩需求、创优势、破瓶颈、惠民生,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比较好的趋势、比较好的态势、比较好的气势。在此基础上,预算执行情况较好。
(一)全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1.全省公共财政预算
●年初各级人代会批准的2012年全省公共财政收入预算为1945.8亿元,实际完成2040.6亿元,为预算的104.9%,比上年增长18.5%,比全国地方平均增幅高2.3个百分点;加上中央财政分享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1242.2亿元,全省财政总收入完成3282.8亿元,增长15.1%。
●年初各级人代会批准的2012年全省公共财政支出预算为3800.6亿元。执行中,由于中央增加补助、使用财政部代理发行政府债券和超收收入安排支出等因素,公共财政支出预算调整为5151.8亿元。实际完成5006亿元,为调整预算的97.2%,增长17.8%,比全国地方平均增幅高2.5个百分点。
2.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
●年初各级人代会批准的2012年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为1105.8亿元,实际完成1272.9亿元,为年初预算的115.1%,增长12.5%。
●年初各级人代会批准的2012年全省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为1333.3亿元。执行中,由于中央增加补助、使用超收收入安排支出等因素,全省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调整为1512.3亿元。实际完成1285.9亿元,为调整预算的85%,增长14.6%。
(二)省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1.省级公共财政预算
●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2012年省级公共财政收入预算为123亿元,实际完成123.6亿元,为年初预算的100.4%,增长9.8%。
●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2012年省级公共财政支出预算为901.8亿元。执行中,由于中央增加补助、下达市县补助、使用财政部代理发行政府债券安排支出等因素,省级公共财政支出预算调整为769.2亿元。调整预算数低于年初预算数,主要是中央提前通知的部分转移支付和省级财力安排的部分支出执行中补助市县。实际完成712.2亿元,为调整预算的92.6%,下降3.3%,主要是原在省本级列支的农资综合补贴、扶贫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99.8亿元2012年改列市县支出,扣除此因素后按可比口径增长11.8%。
2.省级政府性基金预算
●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2012年省级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为190.3亿元,实际完成188.2亿元,为年初预算的98.9%,增长19.4%。煤炭价格调节基金8月起暂缓征收、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基金短收影响了预算完成比例。
●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2012年省级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为239.8亿元。执行中,由于中央增加补助、下达市县补助等因素,省级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调整为202.3亿元。实际完成120.6亿元,为调整预算的59.6%,增长27.5%。完成预算比例较低主要是2012年底中央追加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42.2亿元未能形成支出。
3.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2012年省级国有资本经营收支预算均为5.6亿元。实际完成收入4.7亿元,为预算的84.1%,下降10%,主要是省属企业实现利润低于预期;实际完成支出4.6亿元,为预算的82.6%。
上述预算执行情况均为快报数,在完成决算审查汇总以及与中央财政结算后还会有一些变动,准确的执行结果届时再报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
(三)2012年预算执行重点
2012年前三季度,税收增幅持续低位运行,为多年来少有。面对外部环境趋紧、区域竞争加剧、自身结构性矛盾突出的严峻形势,在强化收支预算管理的基础上,预算执行着力突出了以下重点:
1.着力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
●促进经济保持平稳增长。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先后研究出台财政政策措施,统筹省以上资金110亿元,拉动投资,引导产销对接,促进经济运行由缓中趋稳向筑底企稳转变。加大对重大科技专项、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校协同创新、骨干企业技术研发、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支持力度,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加大对光伏、钢铁、电解铝等困难产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四大传统优势产业精深加工和终端产品比重,加快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四大现代服务业发展,缓解小型微型企业融资等方面的困难,推动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全省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促进对外开放。统筹省以上资金4.5亿元,落实招商引资奖励政策,促进对外经贸。对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重点企业投资我省的重大项目,采取“一企一策”方式进行奖励。加大对境外投资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和民间资本投入社会事业项目的奖励力度。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21亿美元,实际到位省外资金5027亿元,进出口总额518亿美元,对外开放的综合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促进新型城镇化。统筹省以上资金26亿元,对省级和市县投融资平台注入资本金或融资贴息,带动融资700多亿元,有力地支持了产业集聚区、城市新区、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郑州国际航空枢纽、城际铁路、保障性安居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统筹省以上资金32亿元,引导市县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支持全面增强融资能力。统筹省以上资金15.6亿元,综合运用财政奖励、补贴等激励手段,调动金融机构对我省信贷投放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支持担保机构增强融资服务能力,促进农信社达标升级,扩大金融招商,并通过设立股权引导基金扶持创业投资企业和产业投资基金发展。全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2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达到4756亿元。
●减轻企业与居民税费负担。落实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转型等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167.4亿元。取消34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免征22项小型微型企业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鲜活农产品等车辆通行费,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27.7亿元。
2.着力支持“三农”
●提升农业生产能力。统筹省以上资金122亿元,集中投入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新增旱涝保收高标准粮田621万亩。对109个产粮大县(市、区)、52个产油大县、61个生猪调出大县奖励39.2亿元,增长73.7%,调动了农产品主产区政府发展农业生产积极性。全省粮食产量达到1127.7亿斤。
●促进农民增收。兑现粮食直补等27种惠农补贴174.9亿元,增长33.8%。统筹省以上资金80亿元,集中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带动农民增收。对300家县域金融机构和37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给予奖励和补贴,带动涉农贷款1926亿元。认真落实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和扶贫政策。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98元,增长10%。
●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实省以上资金59.3亿元,新解决625万农村居民和106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问题,改造农村危房32万户,改建县乡公路4000公里、大中危桥改造4万延米、通村公路1000公里,建成8500个村邮站。落实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36.2亿元,实施2.98万个项目,惠及5461万群众。
3.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省财政教育支出1113.9亿元,增长30%,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为22.3%,比全国地方平均水平高3.5个百分点。高校生均拨款水平继续大幅度提高。圆满完成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启动职业教育品牌示范校和特色校建设。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施义务教育学校营养改善计划和普通高中改善办学条件。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提高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补助标准。支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已新建、改扩建幼儿园5119所,在建1724所。
●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全省财政医疗卫生支出425.6亿元,增长17.7%。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完成村卫生室改造工程,启动实施乡镇卫生院取暖工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化解工作稳步推进,人才培养得到加强。40个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启动实施。
●促进社会保障和就业。全省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29.8亿元,增长14.9%。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到月人均1662元。城乡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水平分别提高到不低于180元和87元。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年2480元和1500元。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5万孤儿、13万人次流浪乞讨人员享受救助。支持完成职业技能培训335万余人。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和发放额再创新高,全年扶持16万人实现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和吸纳就业51万人。
●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全省财政住房保障支出184.5亿元,增长29.3%。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43万套,竣工22.5万套。
●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省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69.6亿元,增长20.9%。按每个行政村每年1万元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支持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继续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改善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条件。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艺演出院团和非时政类报刊单位改制。
●促进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全省财政公共安全支出242.7亿元,增长18.5%。落实政法经费保障机制,基层政法部门提供公共安全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大经费投入,促进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食品药品监管。
●促进环境保护。全省财政节能环保支出109亿元,增长14%。支持落后产能淘汰和节能技术改造,强化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城镇污水管网设施建设、水环境治理和重金属污染治理。启动排污权交易试点。加快林业生态省建设,森林覆盖率达到23%。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省对市县转移支付2373.2亿元,增长26%。增加财力薄弱地区转移支付,所有县(市、区)“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财力保障水平都达到了国家标准。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生态功能区和资源枯竭城市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4.着力争取中央财政支持
落实省政府与财政部共同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备忘录,加强与中央各部委的对口汇报衔接,争取中央财政2012至2016年每年给予我省中原经济区建设综合财力补助10亿元,2012年共争取各类中央资金3028亿元。
5.着力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和预算公开。省级所有部门开展绩效评价试点,绩效管理与预算编制、项目支出评审结合度进一步提高。除涉密部门和涉密内容外,报省人大审查的41个省级部门预算全部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预算随部门预算一并公开。完善竞争性分配机制和专家评审机制,专项资金分配的公正性、公平性和透明度进一步提高。
●推进国库管理与非税收入收缴改革。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收缴、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公务卡等改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建立了省级国库现金运作管理制度。省级和部分省辖市实行了公务卡强制结算制度。推行财政惠民补贴“一卡通”,强化乡镇财政监管职责,确保了惠民政策及时有效落实。
●推进政府采购、投资评审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等工作。开展“政府采购提升年”活动, 制定出台落实政府采购政策促进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全省政府采购规模656亿元,增长15%,平均节支率11%。拓展财政投资评审领域,全省各级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共完成评审项目2.8万个,完成评审额1946亿元,审减261亿元,平均审减率13.4%。开展了党政机关执法执勤用车管理和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清查工作。
●推进财政监督。围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开展了财政专项资金、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非税收入收缴和票据管理、省直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等监督检查。省级直接组织检查单位或项目873个,查出有问题资金29.6亿元,进一步规范了财经秩序,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五年来,全省财政坚持服务大局、推动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坚持强化管理、提高财政绩效,公共财政体系更加健全,财政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
●这五年是财政实力更快增长的五年。财政总收入、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公共财政支出分别达到3282.8亿元、2040.6亿元和5006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2.1倍、2.4倍和2.7倍。公共财政支出稳居全国第五和中部首位,五年累计17858.3亿元,是上个五年的3倍,年均增长21.8%。108个县(市)公共财政收入由2007年的平均3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7.2亿元,支出由平均8.3亿元增加到23.5亿元;50个区公共财政收入由2007年的平均2.4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6.5亿元,支出由平均3.7亿元增加到10.2亿元。在财政实力增强的基础上,围绕提升我省综合竞争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办成了一系列大事、难事、实事,并支持化解了一系列多年积累的债务。
●这五年是财政促进经济发展作用充分发挥的五年。五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并不断蔓延。始终把促进发展作为财政工作第一要务,把贯彻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与创新地方财政政策结合起来,准确把握政策着力点,切实提高调控调节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及时实施拉动投资和消费、支持企业缓解困难的财政政策措施,持续加大对“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开放招商、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改革和要素保障的支持力度。五年来,省财政先后出台70多条政策措施,筹措调度1000多亿元用于调控经济发展。财政调控目标与政策机制的不断完善,既防止了经济运行出现大的波动,又为更长时期、更大规模、更好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五年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五年。五年来,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省财政民生支出由2007年的1126.4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611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由60.2%提高到72.1%, “十项重点民生工程”财政投入由2007年的200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993亿元。财政教育支出五年累计3550.6亿元,是上个五年的3.3倍。本科高校生均拨款达到12000元,是2007年的2.4倍,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普遍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7.2%,五年提高7.5个百分点。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分别达到小学500元、初中700元。职教攻坚计划圆满完成,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跃居全国第一,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五年提高22.3个百分点。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顺利实施。支持化解高校债务140亿元、农村义务教育债务34.9亿元。财政医疗卫生支出五年累计1425.9亿元,是上个五年的5倍。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率分别达到95.5%和97.7%,7965万新农合、1062万城镇居民医保对象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年人均240元,是2007年的6倍。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25元,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达到12类。卫生机构病床床位新增10.97万张。所有政府办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均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财政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五年累计2372.9亿元,是上个五年的2.5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698万人,居全国第一,1130万年满60周岁老人享受养老待遇。272万企业离退休人员、133万城镇低保对象、370万农村低保对象、48万五保供养对象、78万优抚对象待遇持续提高。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五年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500万人次以上,新增城镇就业63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0万人以上。文化强省建设迈出新步伐,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舞台艺术送农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河南艺术中心、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原福塔等一批标志性文化项目建成使用。多层次保障性住房体系初步形成,累计开工保障性住房137.3万套,竣工65万套。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的提高,有力地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
●这五年是支持“三农”力度最大、成效最好的五年。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五年累计2000.7亿元,是上个五年的4.2倍。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持续加大,旱涝保收田面积持续扩大,农业生产条件和抗灾减灾能力持续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步伐持续加快,粮食总产量连年战胜各种自然灾害成功实现“九连增”,五年增产78.7亿斤,油料、肉、蛋、奶产量持续较快增长。惠农补贴由2007年的54.7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74.9亿元,直接增加了农民的农业生产收入。农业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持续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食品工业规模壮大、竞争力增强,带动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扶贫开发力度加大,五年累计实现525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开始启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机制越来越完善。
●这五年是财税制度进一步健全的五年。建立实施促进产业集聚区和城市新区发展的政府间财政体制激励机制,促进了各地竞相发展、科学发展。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全面建立,区域间干部教师收入差距调节机制全面实施,省对市县转移支付由2007年的760.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373.2亿元,增长了2.1倍,有力地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24个县(市)纳入省财政直管,为推进政府间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积累了经验。由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组成的政府预算体系框架基本形成,预算外资金全部取消,政府收支总量、结构和管理活动得到更加全面反映。增值税转型改革、成品油税费改革顺利实施,内外资企业税收制度实现统一。国家与企业和个人之间、省与市县之间以及部门之间分配关系的进一步规范,有力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这五年是财政管理水平全面提高的五年。认真把握中原经济区建设对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集中财力办大事、“四两拨千斤”的意识和水平不断提高。积极推进省市县三级加强政府“四资”的市场运作,拓宽建设资金筹措渠道,政府投融资体系进一步完善,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收缴改革覆盖到省市县所有预算单位,政府采购、投资评审等改革向纵深拓展。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预算执行的及时性、均衡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明显提高。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框架基本建立,预算公开迈出较大步伐。大力健全财政监督检查体系,2008-2012年全省各级财政监督机构共对42441个单位进行监督检查,累计查出各种违规违纪金额713.7亿元,全部依法依规纠正和处理。坚持用制度加强管理,提请省人大审议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条例,以省政府令形式出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财政监督办法以及车船税、耕地占用税等征管办法,制定出台一系列财政规范性文件。科学理财、民主理财和依法理财水平的提升,有力地保障了中央和省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
财政工作成效的取得,是省委科学决策、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省人大依法监督、悉心指导的结果,是省政协民主监督、积极帮助的结果,是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财政运行和管理工作中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人均财力水平和可统筹用于民生的公共财政收入仍然偏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还没有根本改善,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社会事业发展对财政投入的要求越来越高,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财政政策还不够完善,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的作用仍需加强;预算管理力度仍需加大,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一些地方偿债压力较大,潜在财政风险不容忽视,等等。这些问题将通过今后的发展和工作的改进逐步解决,也恳请各位代表、委员一如既往地给予指导和支持。
二、今后五年财政工作总体要求和2013年财政预算(草案)初步安排
(一)今后五年财政工作总体要求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宏伟目标,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的征程。财政是党和政府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体制保障、政策工具和监管手段。党的十八大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部署,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都与财政工作密切相关。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更好发挥财税政策作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加强财政管理,促进较快发展、攻坚转型、富民强省,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确保到2020年全省一亿人民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是财政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
今后五年,财政工作将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为总体战略,以富民强省为目标,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支持全面实施《中原经济区规划》,在加快信息化进程中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更加注重支持改革开放,更加注重支持创新驱动,更加注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和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决定性基础。
今后五年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财政实力再上一个大台阶,财政收支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地方平均水平,力争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再上一个大台阶,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人人享有更高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再上一个大台阶,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进一步健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财政促进经济发展作用再上一个大台阶,财政调控经济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继续取得新进展,促进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发挥;财政管理水平再上一个大台阶,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财政制度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二)2013年财政收支形势与财政工作指导思想
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但世界经济增长低迷态势还将延续,我国经济进入中低速增长阶段,需求不足格局下区域竞争更加激烈,我省经济结构不合理、质量效益不高的问题更加突出,传统优势产业税收贡献仍将受到制约,高成长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贡献尚待提高,加上进一步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税收收入增长将会比较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的增长也将继续受到制约。财政支出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尤其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农业水利等支出需求较大,全面实施《中原经济区规划》,推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等,需要增加财政投入,再加上2010年财政部代理发行债券等政府性债务到期偿还,增支项目多、刚性大、政策性强,财政收支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根据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2013年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持续求进工作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支持扩大开放、承接转移,强化引领、促进协调,优化环境、夯实基础,支持培育发展新活力、新动力、新体系、新优势,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厉行节约,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把钱花在刀刃上;加强财政管理,提高收支绩效。
(三)2013年全省收入计划
按照积极稳妥、留有余地的原则,参考2013年河南省生产总值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以内的预期目标,考虑结构性减税、上年特殊增收因素等影响,2013年全省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按增长11%安排。加上中央分享收入后,全省财政总收入增长10%。按照上述增幅,2013年全省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265亿元,财政总收入3611亿元。
全省公共财政收入预算是指导性计划。市县收支预算的具体安排由各级人民政府报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各级人大通过的预算汇总后另行报省人大常委会备案。
(四)省级公共财政预算安排情况
1.省级公共财政收入预算
2013年省级公共财政收入预算安排131亿元,比2012年实际完成数增长6%。省级收入增幅低于全省,主要是部分非税收入下降。
●税收收入75.8亿元,增长16.2%。其中:增值税13.4亿元,增长3.6%;营业税15.8亿元,增长80.3%,主要是原在铁道部集中缴纳的税收自2013年起下划地方;企业所得税46.4亿元,增长7.1%。
●非税收入55.2亿元,下降5.4%。其中:专项收入24.1亿元,增长5.4%;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22.7亿元,增长2.8%;罚没收入5.4亿元,下降13%;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2.5亿元,下降62.8%,主要是2012年省中医学院一次性入库资产处置收入4.6亿元。
2.省级公共财政支出预算
省级公共财政收入加上中央对我省税收返还249.5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1472亿元、市县上解省级231.9亿元,减去上解中央34.1亿元、对市县税收返还142.2亿元、对市县一般性转移支付1271亿元和调出资金3.1亿元,2013年省级总财力634亿元,比2012年财力575亿元增加59亿元,增长10.3%。省级经常性收入增长8.8%。
●基本支出206亿元,比2012年初预算安排数增加15.5亿元,增长8.1%,占支出总额的32.5%。其中:工资福利及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176.7亿元,占基本支出的85.8%,增加11.7亿元,增长7.1%;商品和服务支出29.3亿元,占基本支出的14.2%,增加4亿元,增长15.7%。从2013年起,适当提高省直行政事业单位人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保证机关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的基本需要。
●项目支出428亿元,比2012年初预算安排数增加43.5亿元,增长11.3%,占支出总额的67.5%,主要用于满足改善民生以及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重点支出需要。
法定支出等重点支出安排情况如下:
●教育支出109.6亿元,增加21.3亿元,增长24.2%。
●农林水事务支出27.7亿元,增加3亿元,增长12%。
●科技支出9.2亿元,增加1.1亿元,增长14%。
●文体传媒支出7.7亿元,增加7586万元,增长11%。
●医疗卫生支出22.7亿元,增加2.2亿元,增长11%。
●人口与计划生育支出1.1亿元,增加982万元,增长10%。
●节能环保支出6171万元,增加661万元,增长12%。
●总预备费12亿元,按财政支出的1.9%安排。
各项法定支出均高于经常性收入增幅。
为提高年初预算的完整性,中央财政提前告知的转移支付和上年结余结转资金均列入年初预算。2013年省级公共财政支出预算总额为884.6亿元。
(五)省级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情况
1.省级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
2013年省级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安排184.4亿元,比2012年下降2%。主要项目: 地方教育附加17.4亿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20亿元,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29.1亿元, 森林植被恢复费2亿元,地方水利建设基金3.5亿元, 南水北调地方配套工程基金9.4亿元,车辆通行费84.4亿元,彩票公益金15.2亿元。
2.省级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
省级政府性基金收入加上上年结转81.5亿元和调入资金3.1亿元,2013年省级可安排政府性基金支出269亿元,按照“以收定支、专款专用、集中财力、确保重点”的原则,与公共财政资金统筹安排使用。
(六)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情况
2013年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安排3亿元,比2012年实际完成数下降36.3%,其中:企业应交利润8200万元,下降63.9%;股利、股息收入2.2亿元,下降10.5%,主要是2012年省属企业利润下降。支出预算按以收定支的原则编制,主要用于支持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发展。
(七)省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安排情况
从2013年起,正式编制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并报省人大审议。基金收入包括保险缴费收入、财政补贴收入和利息收入等,专项用于社保对象待遇支出。2013年,省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预算707.8亿元(其中财政补贴收入162.9亿元),支出预算673.9亿元。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679.6亿元,支出653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收入3.8亿元,支出1.2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15.9亿元,支出12.7亿元;工伤保险基金收入7.3亿元,支出6.1亿元;生育保险基金收入1.3亿元,支出8295万元。
三、2013年财政重点工作
为圆满完成全年预算任务,2013年将着重抓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支持强化开放带动
●支持拓宽开放领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科学界定政府投资范围,促进社会事业和服务业领域加大开放力度。
●支持集群招商及配套体系建设。支持电子信息、食品、家电等产业专业化集群式招商,促进外来投资集群式布局。做好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第八届中博会等重大经贸文化活动经费保障。支持交通物流体系以及产业集聚区、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口岸等载体和平台建设,完善配套体系。
(二)支持新型城镇化
●促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支持市县完善城市建设融资机制和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全面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逐步使进城落户农民享受与城镇原有居民同样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化质量。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强化财政政策引领作用,引导各地完善农民权益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筹资、公共服务跟进配套等机制,支持再建成新型农村社区300个。
(三)支持新型工业化
●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综合运用各种财税政策工具,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扭转传统优势产业困难局面,提升高成长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
●支持产业发展载体建设和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继续支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产业集聚区、城市新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加快发展。加大对产业集群支持力度。落实优化小型微型企业融资环境、减轻小型微型企业税费负担的各项政策。
●支持加快信息化进程。统筹使用有关专项资金,支持新一代信息产业、信息服务业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四)支持新型农业现代化
●支持粮食增产。进一步增加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扩大小农水重点县覆盖面,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提高单产水平。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和惠农补贴力度。创新农业保险实施机制。
●支持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促进粮食、经济作物、畜牧等产业提升水平、集群化发展。加大对油料生产大县、生猪大县奖励力度。
●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体系建设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政府投入方式,促进农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财政政策引导作用,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扶持培养职业化新型农民。落实和完善农村金融奖补政策。
●支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扎实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加强对已建成项目的后续管护。支持农村公路、饮水安全等建设。完成清理化解乡村垫交税费债务和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支持征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五)支持基础支撑能力建设
●支持提升创新驱动能力。统筹使用有关专项资金,大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建设和产学研合作。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使用的监督和绩效评价,促进科技资源合理规划布局和共建共享。支持实施质量立省战略。
●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要素保障。采取财政直接投入、支持投融资平台等多种途径,缓解重大建设项目融资困难。综合运用各种财政政策,强化对金融机构增加贷款投放、投融资平台开展“四资”运作、企业扩大直接融资的激励。适应人地挂钩、节余建设用地指标流转需要,建立完善相关财政配套制度。切实支持中高端人才培养引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和全民技能振兴工程。
(六)支持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资源能源节约。支持推进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完善节能技术改造以奖代补机制。加大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实施力度。支持新能源汽车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加快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推进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建设。支持开展先进环保产品、环境服务业推广工作。促进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城镇污水管网建设、水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提高退耕还林部分项目补助标准。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对自然保护区及湿地保护给予补助。加大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
(七)支持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创新
●支持实现高质量就业。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落实和完善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财税政策,加强农民工和转岗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
●支持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力度,健全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增强收入分配的公正性。
●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制定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优抚对象等补助标准。支持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做好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相关工作。
●支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严格落实财政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重点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管理。支持农村学前教育加快发展。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支持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提高省属高职高专和中等职业学校年生均拨款水平,加快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和特色院校建设。支持实施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和特色优势学科急需紧缺专业建设。
●支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高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补助标准。支持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扩大城乡医疗救助范围。继续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
●支持文化强省建设。支持加快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继续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推动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加强红色文化资源、文物保护重点工程和大遗址文物保护。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推动文化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播体系建设。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
●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增加保障性安居工程基础设施配套投入。通过投资补助、贷款贴息、资本金注入等支持方式,引导银行贷款、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支持扶贫开发。创新和完善扶贫资金到户扶持机制、扶贫对象瞄准机制,优化“雨露计划”培训结构,实施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帮助贫困地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
●支持社会管理创新。巩固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成果,支持平安河南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促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完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城乡社区建设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支持“十项重点民生工程”。继续加大投入,按照“稳规模、广覆盖、可持续”的原则,实施“十项重点民生工程”。
(八)强化财政管理与改革
●深化财政改革。在财政体制、财政分配、财政管理等方面,研究明确深化改革的措施。巩固扩大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建设成果,建立完善的动态保障机制,切实增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探索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指标体系,科学衡量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财力需要。研究建立各项工作经费标准体系并明确政府间支出责任,更好满足各级政府不同部门履行公共服务职责需要。健全省以下各级政府间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做好扩大资源税从价计征范围准备工作。
●坚持节俭办事。落实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厉行节约,节俭办事,严格控制行政经费、“三公”经费、修建楼堂馆所和节会庆典活动。强化预算约束,从严控制临时预算追加。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建设。
●加强财政专项资金和公益性建设项目管理。按照“依法设立、统筹兼顾、规范管理、注重绩效”的原则,加强专项资金管理,集中财力办大事。对政府投资兴办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完善决策程序,落实资金来源,严格按批准的方案组织实施,防止形成“半拉子”工程。
●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研究制定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将政府债务收支纳入预算管理。完善决策审批程序,防范财政风险。
●全面提高预算管理水平。认真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依法加强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提高财政收入绩效。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做好事业单位及其所办企业产权登记工作。全面完善预算编制、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投资评审、非税收入、预算绩效、预算公开、依法理财、财政监督等管理机制。提升财政管理信息化水平。
各位代表,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中原经济区规划》的起步之年,也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一年。我们将在省委正确领导、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和省政协监督、支持、指导下,务实重干,攻坚克难,圆满完成各项预算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原崛起美好未来作出积极贡献!
各位代表: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1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3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五年基本总结
2012年,面对严峻的外部形势和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大力实施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总体战略,着力扩需求、创优势、破瓶颈、惠民生,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比较好的趋势、比较好的态势、比较好的气势。在此基础上,预算执行情况较好。
(一)全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1.全省公共财政预算
●年初各级人代会批准的2012年全省公共财政收入预算为1945.8亿元,实际完成2040.6亿元,为预算的104.9%,比上年增长18.5%,比全国地方平均增幅高2.3个百分点;加上中央财政分享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1242.2亿元,全省财政总收入完成3282.8亿元,增长15.1%。
●年初各级人代会批准的2012年全省公共财政支出预算为3800.6亿元。执行中,由于中央增加补助、使用财政部代理发行政府债券和超收收入安排支出等因素,公共财政支出预算调整为5151.8亿元。实际完成5006亿元,为调整预算的97.2%,增长17.8%,比全国地方平均增幅高2.5个百分点。
2.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
●年初各级人代会批准的2012年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为1105.8亿元,实际完成1272.9亿元,为年初预算的115.1%,增长12.5%。
●年初各级人代会批准的2012年全省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为1333.3亿元。执行中,由于中央增加补助、使用超收收入安排支出等因素,全省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调整为1512.3亿元。实际完成1285.9亿元,为调整预算的85%,增长14.6%。
(二)省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1.省级公共财政预算
●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2012年省级公共财政收入预算为123亿元,实际完成123.6亿元,为年初预算的100.4%,增长9.8%。
●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2012年省级公共财政支出预算为901.8亿元。执行中,由于中央增加补助、下达市县补助、使用财政部代理发行政府债券安排支出等因素,省级公共财政支出预算调整为769.2亿元。调整预算数低于年初预算数,主要是中央提前通知的部分转移支付和省级财力安排的部分支出执行中补助市县。实际完成712.2亿元,为调整预算的92.6%,下降3.3%,主要是原在省本级列支的农资综合补贴、扶贫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99.8亿元2012年改列市县支出,扣除此因素后按可比口径增长11.8%。
2.省级政府性基金预算
●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2012年省级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为190.3亿元,实际完成188.2亿元,为年初预算的98.9%,增长19.4%。煤炭价格调节基金8月起暂缓征收、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基金短收影响了预算完成比例。
●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2012年省级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为239.8亿元。执行中,由于中央增加补助、下达市县补助等因素,省级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调整为202.3亿元。实际完成120.6亿元,为调整预算的59.6%,增长27.5%。完成预算比例较低主要是2012年底中央追加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42.2亿元未能形成支出。
3.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2012年省级国有资本经营收支预算均为5.6亿元。实际完成收入4.7亿元,为预算的84.1%,下降10%,主要是省属企业实现利润低于预期;实际完成支出4.6亿元,为预算的82.6%。
上述预算执行情况均为快报数,在完成决算审查汇总以及与中央财政结算后还会有一些变动,准确的执行结果届时再报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
(三)2012年预算执行重点
2012年前三季度,税收增幅持续低位运行,为多年来少有。面对外部环境趋紧、区域竞争加剧、自身结构性矛盾突出的严峻形势,在强化收支预算管理的基础上,预算执行着力突出了以下重点:
1.着力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
●促进经济保持平稳增长。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先后研究出台财政政策措施,统筹省以上资金110亿元,拉动投资,引导产销对接,促进经济运行由缓中趋稳向筑底企稳转变。加大对重大科技专项、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校协同创新、骨干企业技术研发、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支持力度,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加大对光伏、钢铁、电解铝等困难产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四大传统优势产业精深加工和终端产品比重,加快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四大现代服务业发展,缓解小型微型企业融资等方面的困难,推动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全省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促进对外开放。统筹省以上资金4.5亿元,落实招商引资奖励政策,促进对外经贸。对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重点企业投资我省的重大项目,采取“一企一策”方式进行奖励。加大对境外投资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和民间资本投入社会事业项目的奖励力度。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21亿美元,实际到位省外资金5027亿元,进出口总额518亿美元,对外开放的综合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促进新型城镇化。统筹省以上资金26亿元,对省级和市县投融资平台注入资本金或融资贴息,带动融资700多亿元,有力地支持了产业集聚区、城市新区、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郑州国际航空枢纽、城际铁路、保障性安居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统筹省以上资金32亿元,引导市县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支持全面增强融资能力。统筹省以上资金15.6亿元,综合运用财政奖励、补贴等激励手段,调动金融机构对我省信贷投放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支持担保机构增强融资服务能力,促进农信社达标升级,扩大金融招商,并通过设立股权引导基金扶持创业投资企业和产业投资基金发展。全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2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达到4756亿元。
●减轻企业与居民税费负担。落实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转型等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167.4亿元。取消34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免征22项小型微型企业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鲜活农产品等车辆通行费,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27.7亿元。
2.着力支持“三农”
●提升农业生产能力。统筹省以上资金122亿元,集中投入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新增旱涝保收高标准粮田621万亩。对109个产粮大县(市、区)、52个产油大县、61个生猪调出大县奖励39.2亿元,增长73.7%,调动了农产品主产区政府发展农业生产积极性。全省粮食产量达到1127.7亿斤。
●促进农民增收。兑现粮食直补等27种惠农补贴174.9亿元,增长33.8%。统筹省以上资金80亿元,集中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带动农民增收。对300家县域金融机构和37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给予奖励和补贴,带动涉农贷款1926亿元。认真落实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和扶贫政策。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98元,增长10%。
●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实省以上资金59.3亿元,新解决625万农村居民和106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问题,改造农村危房32万户,改建县乡公路4000公里、大中危桥改造4万延米、通村公路1000公里,建成8500个村邮站。落实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36.2亿元,实施2.98万个项目,惠及5461万群众。
3.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省财政教育支出1113.9亿元,增长30%,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为22.3%,比全国地方平均水平高3.5个百分点。高校生均拨款水平继续大幅度提高。圆满完成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启动职业教育品牌示范校和特色校建设。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施义务教育学校营养改善计划和普通高中改善办学条件。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提高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补助标准。支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已新建、改扩建幼儿园5119所,在建1724所。
●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全省财政医疗卫生支出425.6亿元,增长17.7%。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完成村卫生室改造工程,启动实施乡镇卫生院取暖工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化解工作稳步推进,人才培养得到加强。40个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启动实施。
●促进社会保障和就业。全省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29.8亿元,增长14.9%。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到月人均1662元。城乡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水平分别提高到不低于180元和87元。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年2480元和1500元。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5万孤儿、13万人次流浪乞讨人员享受救助。支持完成职业技能培训335万余人。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和发放额再创新高,全年扶持16万人实现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和吸纳就业51万人。
●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全省财政住房保障支出184.5亿元,增长29.3%。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43万套,竣工22.5万套。
●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省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69.6亿元,增长20.9%。按每个行政村每年1万元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支持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继续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改善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条件。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艺演出院团和非时政类报刊单位改制。
●促进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全省财政公共安全支出242.7亿元,增长18.5%。落实政法经费保障机制,基层政法部门提供公共安全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大经费投入,促进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食品药品监管。
●促进环境保护。全省财政节能环保支出109亿元,增长14%。支持落后产能淘汰和节能技术改造,强化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城镇污水管网设施建设、水环境治理和重金属污染治理。启动排污权交易试点。加快林业生态省建设,森林覆盖率达到23%。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省对市县转移支付2373.2亿元,增长26%。增加财力薄弱地区转移支付,所有县(市、区)“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财力保障水平都达到了国家标准。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生态功能区和资源枯竭城市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4.着力争取中央财政支持
落实省政府与财政部共同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备忘录,加强与中央各部委的对口汇报衔接,争取中央财政2012至2016年每年给予我省中原经济区建设综合财力补助10亿元,2012年共争取各类中央资金3028亿元。
5.着力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和预算公开。省级所有部门开展绩效评价试点,绩效管理与预算编制、项目支出评审结合度进一步提高。除涉密部门和涉密内容外,报省人大审查的41个省级部门预算全部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预算随部门预算一并公开。完善竞争性分配机制和专家评审机制,专项资金分配的公正性、公平性和透明度进一步提高。
●推进国库管理与非税收入收缴改革。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收缴、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公务卡等改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建立了省级国库现金运作管理制度。省级和部分省辖市实行了公务卡强制结算制度。推行财政惠民补贴“一卡通”,强化乡镇财政监管职责,确保了惠民政策及时有效落实。
●推进政府采购、投资评审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等工作。开展“政府采购提升年”活动, 制定出台落实政府采购政策促进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全省政府采购规模656亿元,增长15%,平均节支率11%。拓展财政投资评审领域,全省各级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共完成评审项目2.8万个,完成评审额1946亿元,审减261亿元,平均审减率13.4%。开展了党政机关执法执勤用车管理和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清查工作。
●推进财政监督。围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开展了财政专项资金、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非税收入收缴和票据管理、省直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等监督检查。省级直接组织检查单位或项目873个,查出有问题资金29.6亿元,进一步规范了财经秩序,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五年来,全省财政坚持服务大局、推动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坚持强化管理、提高财政绩效,公共财政体系更加健全,财政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
●这五年是财政实力更快增长的五年。财政总收入、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公共财政支出分别达到3282.8亿元、2040.6亿元和5006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2.1倍、2.4倍和2.7倍。公共财政支出稳居全国第五和中部首位,五年累计17858.3亿元,是上个五年的3倍,年均增长21.8%。108个县(市)公共财政收入由2007年的平均3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7.2亿元,支出由平均8.3亿元增加到23.5亿元;50个区公共财政收入由2007年的平均2.4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6.5亿元,支出由平均3.7亿元增加到10.2亿元。在财政实力增强的基础上,围绕提升我省综合竞争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办成了一系列大事、难事、实事,并支持化解了一系列多年积累的债务。
●这五年是财政促进经济发展作用充分发挥的五年。五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并不断蔓延。始终把促进发展作为财政工作第一要务,把贯彻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与创新地方财政政策结合起来,准确把握政策着力点,切实提高调控调节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及时实施拉动投资和消费、支持企业缓解困难的财政政策措施,持续加大对“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开放招商、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改革和要素保障的支持力度。五年来,省财政先后出台70多条政策措施,筹措调度1000多亿元用于调控经济发展。财政调控目标与政策机制的不断完善,既防止了经济运行出现大的波动,又为更长时期、更大规模、更好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五年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五年。五年来,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省财政民生支出由2007年的1126.4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611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由60.2%提高到72.1%, “十项重点民生工程”财政投入由2007年的200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993亿元。财政教育支出五年累计3550.6亿元,是上个五年的3.3倍。本科高校生均拨款达到12000元,是2007年的2.4倍,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普遍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7.2%,五年提高7.5个百分点。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分别达到小学500元、初中700元。职教攻坚计划圆满完成,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跃居全国第一,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五年提高22.3个百分点。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顺利实施。支持化解高校债务140亿元、农村义务教育债务34.9亿元。财政医疗卫生支出五年累计1425.9亿元,是上个五年的5倍。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率分别达到95.5%和97.7%,7965万新农合、1062万城镇居民医保对象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年人均240元,是2007年的6倍。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25元,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达到12类。卫生机构病床床位新增10.97万张。所有政府办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均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财政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五年累计2372.9亿元,是上个五年的2.5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698万人,居全国第一,1130万年满60周岁老人享受养老待遇。272万企业离退休人员、133万城镇低保对象、370万农村低保对象、48万五保供养对象、78万优抚对象待遇持续提高。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五年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500万人次以上,新增城镇就业63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0万人以上。文化强省建设迈出新步伐,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舞台艺术送农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河南艺术中心、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原福塔等一批标志性文化项目建成使用。多层次保障性住房体系初步形成,累计开工保障性住房137.3万套,竣工65万套。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的提高,有力地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
●这五年是支持“三农”力度最大、成效最好的五年。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五年累计2000.7亿元,是上个五年的4.2倍。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持续加大,旱涝保收田面积持续扩大,农业生产条件和抗灾减灾能力持续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步伐持续加快,粮食总产量连年战胜各种自然灾害成功实现“九连增”,五年增产78.7亿斤,油料、肉、蛋、奶产量持续较快增长。惠农补贴由2007年的54.7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74.9亿元,直接增加了农民的农业生产收入。农业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持续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食品工业规模壮大、竞争力增强,带动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扶贫开发力度加大,五年累计实现525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开始启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机制越来越完善。
●这五年是财税制度进一步健全的五年。建立实施促进产业集聚区和城市新区发展的政府间财政体制激励机制,促进了各地竞相发展、科学发展。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全面建立,区域间干部教师收入差距调节机制全面实施,省对市县转移支付由2007年的760.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373.2亿元,增长了2.1倍,有力地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24个县(市)纳入省财政直管,为推进政府间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积累了经验。由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组成的政府预算体系框架基本形成,预算外资金全部取消,政府收支总量、结构和管理活动得到更加全面反映。增值税转型改革、成品油税费改革顺利实施,内外资企业税收制度实现统一。国家与企业和个人之间、省与市县之间以及部门之间分配关系的进一步规范,有力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这五年是财政管理水平全面提高的五年。认真把握中原经济区建设对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集中财力办大事、“四两拨千斤”的意识和水平不断提高。积极推进省市县三级加强政府“四资”的市场运作,拓宽建设资金筹措渠道,政府投融资体系进一步完善,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收缴改革覆盖到省市县所有预算单位,政府采购、投资评审等改革向纵深拓展。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预算执行的及时性、均衡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明显提高。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框架基本建立,预算公开迈出较大步伐。大力健全财政监督检查体系,2008-2012年全省各级财政监督机构共对42441个单位进行监督检查,累计查出各种违规违纪金额713.7亿元,全部依法依规纠正和处理。坚持用制度加强管理,提请省人大审议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条例,以省政府令形式出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财政监督办法以及车船税、耕地占用税等征管办法,制定出台一系列财政规范性文件。科学理财、民主理财和依法理财水平的提升,有力地保障了中央和省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
财政工作成效的取得,是省委科学决策、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省人大依法监督、悉心指导的结果,是省政协民主监督、积极帮助的结果,是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财政运行和管理工作中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人均财力水平和可统筹用于民生的公共财政收入仍然偏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还没有根本改善,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社会事业发展对财政投入的要求越来越高,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财政政策还不够完善,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的作用仍需加强;预算管理力度仍需加大,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一些地方偿债压力较大,潜在财政风险不容忽视,等等。这些问题将通过今后的发展和工作的改进逐步解决,也恳请各位代表、委员一如既往地给予指导和支持。
二、今后五年财政工作总体要求和2013年财政预算(草案)初步安排
(一)今后五年财政工作总体要求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宏伟目标,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的征程。财政是党和政府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体制保障、政策工具和监管手段。党的十八大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部署,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都与财政工作密切相关。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更好发挥财税政策作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加强财政管理,促进较快发展、攻坚转型、富民强省,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确保到2020年全省一亿人民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是财政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
今后五年,财政工作将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为总体战略,以富民强省为目标,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支持全面实施《中原经济区规划》,在加快信息化进程中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更加注重支持改革开放,更加注重支持创新驱动,更加注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和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决定性基础。
今后五年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财政实力再上一个大台阶,财政收支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地方平均水平,力争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再上一个大台阶,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人人享有更高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再上一个大台阶,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进一步健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财政促进经济发展作用再上一个大台阶,财政调控经济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继续取得新进展,促进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发挥;财政管理水平再上一个大台阶,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财政制度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二)2013年财政收支形势与财政工作指导思想
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但世界经济增长低迷态势还将延续,我国经济进入中低速增长阶段,需求不足格局下区域竞争更加激烈,我省经济结构不合理、质量效益不高的问题更加突出,传统优势产业税收贡献仍将受到制约,高成长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贡献尚待提高,加上进一步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税收收入增长将会比较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的增长也将继续受到制约。财政支出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尤其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农业水利等支出需求较大,全面实施《中原经济区规划》,推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等,需要增加财政投入,再加上2010年财政部代理发行债券等政府性债务到期偿还,增支项目多、刚性大、政策性强,财政收支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根据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2013年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持续求进工作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支持扩大开放、承接转移,强化引领、促进协调,优化环境、夯实基础,支持培育发展新活力、新动力、新体系、新优势,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厉行节约,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把钱花在刀刃上;加强财政管理,提高收支绩效。
(三)2013年全省收入计划
按照积极稳妥、留有余地的原则,参考2013年河南省生产总值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以内的预期目标,考虑结构性减税、上年特殊增收因素等影响,2013年全省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按增长11%安排。加上中央分享收入后,全省财政总收入增长10%。按照上述增幅,2013年全省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265亿元,财政总收入3611亿元。
全省公共财政收入预算是指导性计划。市县收支预算的具体安排由各级人民政府报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各级人大通过的预算汇总后另行报省人大常委会备案。
(四)省级公共财政预算安排情况
1.省级公共财政收入预算
2013年省级公共财政收入预算安排131亿元,比2012年实际完成数增长6%。省级收入增幅低于全省,主要是部分非税收入下降。
●税收收入75.8亿元,增长16.2%。其中:增值税13.4亿元,增长3.6%;营业税15.8亿元,增长80.3%,主要是原在铁道部集中缴纳的税收自2013年起下划地方;企业所得税46.4亿元,增长7.1%。
●非税收入55.2亿元,下降5.4%。其中:专项收入24.1亿元,增长5.4%;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22.7亿元,增长2.8%;罚没收入5.4亿元,下降13%;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2.5亿元,下降62.8%,主要是2012年省中医学院一次性入库资产处置收入4.6亿元。
2.省级公共财政支出预算
省级公共财政收入加上中央对我省税收返还249.5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1472亿元、市县上解省级231.9亿元,减去上解中央34.1亿元、对市县税收返还142.2亿元、对市县一般性转移支付1271亿元和调出资金3.1亿元,2013年省级总财力634亿元,比2012年财力575亿元增加59亿元,增长10.3%。省级经常性收入增长8.8%。
●基本支出206亿元,比2012年初预算安排数增加15.5亿元,增长8.1%,占支出总额的32.5%。其中:工资福利及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176.7亿元,占基本支出的85.8%,增加11.7亿元,增长7.1%;商品和服务支出29.3亿元,占基本支出的14.2%,增加4亿元,增长15.7%。从2013年起,适当提高省直行政事业单位人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保证机关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的基本需要。
●项目支出428亿元,比2012年初预算安排数增加43.5亿元,增长11.3%,占支出总额的67.5%,主要用于满足改善民生以及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重点支出需要。
法定支出等重点支出安排情况如下:
●教育支出109.6亿元,增加21.3亿元,增长24.2%。
●农林水事务支出27.7亿元,增加3亿元,增长12%。
●科技支出9.2亿元,增加1.1亿元,增长14%。
●文体传媒支出7.7亿元,增加7586万元,增长11%。
●医疗卫生支出22.7亿元,增加2.2亿元,增长11%。
●人口与计划生育支出1.1亿元,增加982万元,增长10%。
●节能环保支出6171万元,增加661万元,增长12%。
●总预备费12亿元,按财政支出的1.9%安排。
各项法定支出均高于经常性收入增幅。
为提高年初预算的完整性,中央财政提前告知的转移支付和上年结余结转资金均列入年初预算。2013年省级公共财政支出预算总额为884.6亿元。
(五)省级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情况
1.省级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
2013年省级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安排184.4亿元,比2012年下降2%。主要项目: 地方教育附加17.4亿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20亿元,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29.1亿元, 森林植被恢复费2亿元,地方水利建设基金3.5亿元, 南水北调地方配套工程基金9.4亿元,车辆通行费84.4亿元,彩票公益金15.2亿元。
2.省级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
省级政府性基金收入加上上年结转81.5亿元和调入资金3.1亿元,2013年省级可安排政府性基金支出269亿元,按照“以收定支、专款专用、集中财力、确保重点”的原则,与公共财政资金统筹安排使用。
(六)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情况
2013年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安排3亿元,比2012年实际完成数下降36.3%,其中:企业应交利润8200万元,下降63.9%;股利、股息收入2.2亿元,下降10.5%,主要是2012年省属企业利润下降。支出预算按以收定支的原则编制,主要用于支持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发展。
(七)省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安排情况
从2013年起,正式编制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并报省人大审议。基金收入包括保险缴费收入、财政补贴收入和利息收入等,专项用于社保对象待遇支出。2013年,省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预算707.8亿元(其中财政补贴收入162.9亿元),支出预算673.9亿元。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679.6亿元,支出653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收入3.8亿元,支出1.2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15.9亿元,支出12.7亿元;工伤保险基金收入7.3亿元,支出6.1亿元;生育保险基金收入1.3亿元,支出8295万元。
三、2013年财政重点工作
为圆满完成全年预算任务,2013年将着重抓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支持强化开放带动
●支持拓宽开放领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科学界定政府投资范围,促进社会事业和服务业领域加大开放力度。
●支持集群招商及配套体系建设。支持电子信息、食品、家电等产业专业化集群式招商,促进外来投资集群式布局。做好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第八届中博会等重大经贸文化活动经费保障。支持交通物流体系以及产业集聚区、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口岸等载体和平台建设,完善配套体系。
(二)支持新型城镇化
●促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支持市县完善城市建设融资机制和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全面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逐步使进城落户农民享受与城镇原有居民同样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化质量。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强化财政政策引领作用,引导各地完善农民权益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筹资、公共服务跟进配套等机制,支持再建成新型农村社区300个。
(三)支持新型工业化
●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综合运用各种财税政策工具,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扭转传统优势产业困难局面,提升高成长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
●支持产业发展载体建设和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继续支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产业集聚区、城市新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加快发展。加大对产业集群支持力度。落实优化小型微型企业融资环境、减轻小型微型企业税费负担的各项政策。
●支持加快信息化进程。统筹使用有关专项资金,支持新一代信息产业、信息服务业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四)支持新型农业现代化
●支持粮食增产。进一步增加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扩大小农水重点县覆盖面,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提高单产水平。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和惠农补贴力度。创新农业保险实施机制。
●支持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促进粮食、经济作物、畜牧等产业提升水平、集群化发展。加大对油料生产大县、生猪大县奖励力度。
●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体系建设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政府投入方式,促进农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财政政策引导作用,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扶持培养职业化新型农民。落实和完善农村金融奖补政策。
●支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扎实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加强对已建成项目的后续管护。支持农村公路、饮水安全等建设。完成清理化解乡村垫交税费债务和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支持征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五)支持基础支撑能力建设
●支持提升创新驱动能力。统筹使用有关专项资金,大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建设和产学研合作。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使用的监督和绩效评价,促进科技资源合理规划布局和共建共享。支持实施质量立省战略。
●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要素保障。采取财政直接投入、支持投融资平台等多种途径,缓解重大建设项目融资困难。综合运用各种财政政策,强化对金融机构增加贷款投放、投融资平台开展“四资”运作、企业扩大直接融资的激励。适应人地挂钩、节余建设用地指标流转需要,建立完善相关财政配套制度。切实支持中高端人才培养引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和全民技能振兴工程。
(六)支持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资源能源节约。支持推进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完善节能技术改造以奖代补机制。加大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实施力度。支持新能源汽车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加快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推进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建设。支持开展先进环保产品、环境服务业推广工作。促进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城镇污水管网建设、水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提高退耕还林部分项目补助标准。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对自然保护区及湿地保护给予补助。加大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
(七)支持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创新
●支持实现高质量就业。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落实和完善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财税政策,加强农民工和转岗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
●支持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力度,健全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增强收入分配的公正性。
●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制定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优抚对象等补助标准。支持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做好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相关工作。
●支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严格落实财政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重点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管理。支持农村学前教育加快发展。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支持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提高省属高职高专和中等职业学校年生均拨款水平,加快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和特色院校建设。支持实施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和特色优势学科急需紧缺专业建设。
●支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高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补助标准。支持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扩大城乡医疗救助范围。继续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
●支持文化强省建设。支持加快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继续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推动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加强红色文化资源、文物保护重点工程和大遗址文物保护。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推动文化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播体系建设。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
●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增加保障性安居工程基础设施配套投入。通过投资补助、贷款贴息、资本金注入等支持方式,引导银行贷款、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支持扶贫开发。创新和完善扶贫资金到户扶持机制、扶贫对象瞄准机制,优化“雨露计划”培训结构,实施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帮助贫困地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
●支持社会管理创新。巩固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成果,支持平安河南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促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完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城乡社区建设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支持“十项重点民生工程”。继续加大投入,按照“稳规模、广覆盖、可持续”的原则,实施“十项重点民生工程”。
(八)强化财政管理与改革
●深化财政改革。在财政体制、财政分配、财政管理等方面,研究明确深化改革的措施。巩固扩大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建设成果,建立完善的动态保障机制,切实增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探索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指标体系,科学衡量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财力需要。研究建立各项工作经费标准体系并明确政府间支出责任,更好满足各级政府不同部门履行公共服务职责需要。健全省以下各级政府间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做好扩大资源税从价计征范围准备工作。
●坚持节俭办事。落实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厉行节约,节俭办事,严格控制行政经费、“三公”经费、修建楼堂馆所和节会庆典活动。强化预算约束,从严控制临时预算追加。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建设。
●加强财政专项资金和公益性建设项目管理。按照“依法设立、统筹兼顾、规范管理、注重绩效”的原则,加强专项资金管理,集中财力办大事。对政府投资兴办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完善决策程序,落实资金来源,严格按批准的方案组织实施,防止形成“半拉子”工程。
●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研究制定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将政府债务收支纳入预算管理。完善决策审批程序,防范财政风险。
●全面提高预算管理水平。认真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依法加强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提高财政收入绩效。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做好事业单位及其所办企业产权登记工作。全面完善预算编制、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投资评审、非税收入、预算绩效、预算公开、依法理财、财政监督等管理机制。提升财政管理信息化水平。
各位代表,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中原经济区规划》的起步之年,也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一年。我们将在省委正确领导、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和省政协监督、支持、指导下,务实重干,攻坚克难,圆满完成各项预算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原崛起美好未来作出积极贡献!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