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营和公立医院所享政策一样
8月30日,北京市召开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会议,并正式发布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若干政策》(以下称“若干政策”)。提出了多项扶持政策,包括进一步开放医疗服务市场,为社会办医腾出发展空间;在市场准入、医保、税收、价格、土地、投递等方面营造公平的政策环境等等。
北京市副市长丁向阳表示,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办医,有利于增加医疗服务供给量,优化服务结构、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并引入竞争机制。
多位参与座谈会的民营医院代表则尤其期待土地、税收、医保等方面配套的实施细则能够尽早出台。
新建医疗机构优先社会投资
经历三年医改,北京市的社会办医已初具规模。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市社会办医疗机构3175家,其中社会办医院293家。
社会办医疗机构占全市医疗机构总数的33%。全市社会办医疗机构的总诊疗数1650.8万人次,占全市医疗机构诊疗总量的比重为10.2%。
但民营医疗机构掌握的医疗资源仍然有限。民营医疗机构实际拥有床位数1.24万张,占全市医疗机构实有床位总数的13.1%。社会办医疗机构从业卫生人员有4万人,占全市卫生人员总数的17%。
丁向阳指出,北京市的医疗服务同时面向本市和外来人口,供给不足;同时,地区疾病谱、人群结构也已经发生变化,产生了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而政府独家提供医疗服务难以满足这种需求。
上述“若干政策”提出,“进一步开放首都医疗服务市场”,允许社会资本在本市举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逐步提高社会办医疗机构的比重;同时,在北京市需要新建医疗机构时,优先安排社会资本进入。
“若干政策”还明确提出五个支持方向,包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郊区新城、重点镇和新的大型人口聚居区举办医疗机构,举办康复、护理、中医、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院,拥有高新技术和专科优势的医疗机构,等等。
政策“一视同仁”
一直以来,民营医院相比公立医院在政策待遇上处于劣势,导致民营医院的发展受到限制,同时也使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市场时面临“玻璃门”的障碍。
“像我们现在大部分的用地是租来的,租金压力很大。”慈铭体检集团董事长胡波如是说。
三博脑科医院院长张阳则表示:“我们医院92%的病人来自外地。医院已经获得了北京市医保的定点资格,但仍没有获得外地承认。希望政府部门能够代表民营医院统一与外地医保部门进行协调。”
在谈到切实解决社会办医难题方面,丁向阳强调了政策上对社会办医一视同仁,给予平等待遇,改变过去在医保定点资格等方面以投资机构主体作为审核条件的状况。
若干政策在医保、税收、价格、土地、投资、人才、学术建设、政府采购等政策方面均做出了体现同等待遇具体规定,包括将社会办医疗机构用地纳入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将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全市医疗卫生职称评定、人才选拔和培训体系,等等。
丁向阳要求相关部门尽快出台配套政策,并特别要求卫生部门做好社会办医的服务管理工作。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教授朱恒鹏指出,医疗人才是民营医院发展的关键因素,北京市可以借鉴昆明的政策,在医生多点执业方面只需要卫生局备案而不必经过医院、卫生局的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