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育种试验积极改变日常生活
神九会天宫特别报道
神九顺利完成任务并成功返回。但对包文生来说,他的工作才刚开始。
包文生是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负责人、天水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他将用这次神九搭载的农作物种子尝试培养太空蔬菜,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也许用4至6年可以培育出新的品种。
从神一到神九,从发射卫星到探月工程,造访太空将如何改写我们的生活?记者就航天技术在百姓生活中的一些应用,采访了相关专家。
新品种:维生素含量更高、抗病性更强
“神九飞船上我们搭载了玉米、辣椒、茄子等种子,回来后要经过4代以上的筛选,选出其中有价值、有推广前景的种子,然后再选优质种子杂交,性能稳定后再进行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才有可能从中培育出太空蔬菜。”包文生告诉记者。
太空育种,是利用太空中宇宙粒子、微重力、弱地磁等综合因素诱变农业生物遗传改良,从而培养出产量更高、质量更好、抗逆性更强的农作物品种。
迄今为止,我国已先后20余次利用返回式卫星和神舟飞船,搭载了上千种作物种子和微生物菌种,获得了大量新性状品种,并大规模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
与普通蔬菜相比,太空蔬菜的维生素含量更高、抗病性更强、产量更大。如今,它们已走上百姓餐桌。越来越多的人只花和普通蔬菜价格一样的钱,在家附近的菜市场和超市就能买到。
除了农作物种子外,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九号,还搭载了科研设备,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制药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尤其在载人飞行中,航天员还开展了航天医学相关空间试验等,产生了一些新药品种等。
“这次神九,3名航天员开展了很多航天医学空间试验,比如首次开展体液应激水平在轨检测,用的生理检测装置,小到烟盒大小,以后都可以向临床医疗装置转化。”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告诉记者。
新材料:航天技术拉动国家基础研究
广袤的太空,藏着太多的未知。人类迈向太空的每一步,都能给地面生活带来各种便利。
航天员在太空吃饭,食品中的脱水菜衍生出方便面中的蔬菜包;航天员在太空中上厕所,催生出“尿不湿”;航天服“中空吹塑成型”的制造技术,成就了各类时髦的运动鞋。
这些还只是九牛一毛。如今人们早已习惯了解天气情况,看气象卫星;开车迷路了,用北斗导航……航天技术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通信等方方面面。
不仅如此,利用太空中高纯度、高真空的环境,可以更方便地合成新材料,研发新工艺。“现在,科学家们有时候觉得地面不可能解决的事情,交给太空去解决。很多新材料、新工艺由此诞生。”庞之浩说。
“这次神九和天宫一号交会对接能够天衣无缝,很大程度上因为密封圈,既要耐高温又要耐低温,抗腐蚀性强,这也可以用到地面相关领域。”庞之浩表示。
实际上,航天技术作为综合性和集成化的尖端技术,其最重要的应用,还是体现在对国家基础研究和基础材料的拉动作用上。
我国煤资源多,但烧煤效率低,高污染。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利用火箭发动机的工作原理,研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第一炉”,将煤气化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工艺流程操作简便,便于国内煤化工行业推广应用,结束了粉煤加压气化工艺长期以来被国外大公司垄断的历史。
据了解,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起步至今,我国1100多种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已有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运用于通信、纺织、石油、交通运输、医疗等行业,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新生活:太空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升级
人们看到,在地面上实现远程遥控,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就会调整姿态,最终实现在太空精准的交会对接。
试想想,如果这种远程控制应用到生活中,该是什么样子?
如果每天下班前,在办公室通过摁遥控器发出指令,到家后热水是烧开的,饭是热好的,电视自动打开到喜欢的节目……
“凭现有的技术和卫星系统,一个运营商开发一个界面可以把这些指令综合起来,完全可以实现这种构想。”但专家表示,航天应用要进一步研究如何降低成本,走产业化之路。
据统计,目前全球航天产业总收入中,来自商业部分的贡献已达60%以上。“美国通信卫星已经完全产业化了。一个转发器一年租金上百万美元,一个卫星几十台转发器,每个卫星寿命15年,可以算算这是多大一笔账。”庞之浩说。
专家表示,我国要继续推动航天技术产业化,使这款经济发展的“倍增器”释放出更大的能量,同时以太空技术创新为驱动力,通过成果转移的方式,带动相关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更好地服务百姓生活。
新华社记者 王敏
(据新华社北京7月2日电)
上一篇:深圳在内地率先立法保障性别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