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法》颁布十周年:十年筑根基再谱新华章
写在《政府采购法》颁布十周年之际
2012年6月29日,我们将迎来《政府采购法》颁布十周年。这一天对于我国政府采购业界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它标志着我国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正式驶入法治化快车道。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十年砥砺,十年绽放,我国政府采购已经站上历史新起点:确立了集中采购的主渠道地位;改革由初创期进入全面发展和攻坚阶段。
全国政府采购规模十年增长10倍,由2002年的1009.6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逾万亿元,年均增长30%左右;全国政府集中采购(包括部门集中采购)规模由2002年的755.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9700多亿元,占采购总规模的比例也相应由73%提高到86%左右;公开招标采购金额由2002年的484.98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8107亿元左右,占采购总规模的比例由48.04%提高到现在的75%左右。同时,政府采购实施范围从传统的货物类采购向工程类、服务类采购不断拓展。
集中采购和公开招标作为《政府采购法》倡导的主要采购模式和采购方式,十年来不断得到加强。2011年,为了进一步深化集中采购工作,财政部在中央单位率先试点代表集中采购发展方向,具有"需求归集、统一采购"特点的批量集中采购,并将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向全国推广。
规范是政府采购的生命线,有针对性的具体可操作的制度是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的切实保障。十年来,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就采购预算、招标投标、供应商投诉、节能环保等事宜制定了40多个规章制度;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制定的政府采购制度办法有近10万个。以《政府采购法》为统领、部门法规为依托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框架基本形成。《〈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历经多次修改和公开征求意见,有望于年内出台。
政府采购政策功能日益凸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能力逐步增强。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政府采购列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十一五"时期,全国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金额达2726亿元,约占同类所有产品政府采购金额的65%。在扶持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安全产品认证、保护知识产权和推进正版软件使用等方面,政府采购在过去十年都取得了积极成效。
力行阳光采购,促进廉政建设。十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密切加强与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的协作配合,不断创新监督和管理方式,形成了"管采分离、机构分设、政事分开、相互制约"的良好工作机制,效果明显。
十年来,根据国务院的部署,我国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GPA)谈判稳步推进,应对国际化的能力不断增强。为了履行入世承诺,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与GPA参加方开展谈判,于2007年底向WTO提交了加入GPA申请书,启动了加入GPA谈判。同时,财政部还参加了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欧政府采购对话有关政府采购议题谈判,GPA研究和谈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十年砥砺,十年绽放。我国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渐渐浮出水面,同样值得业界反思。
外部,我国加入GPA谈判进入实质性阶段,一轮又一轮的要价与出价之间,既包含了我国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和融入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潮流的努力,又交织着不同国家之间基于维护各自国家利益,在国际经济环境中的竞争博弈。
内部,政府采购与招标投标两部法律、两套管理体系衔接不畅,导致工程政府采购管理问题频现;各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所带来的新课题也呈现在政采人面前。
社会上,质疑政府采购"天价"、"只买贵的不买对的"、"五无企业连续中标"等负面新闻,又不时把政府采购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毫无疑问,与一些政府采购制度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政府采购占GDP和财政支出的比重还很低,主要限于货物类和少量服务类采购,不少购买性资金仍游离于政府采购监管之外;许多制度不够细化,操作性不强,现行制度与GPA规则差异较大,政府采购的法律制度体系亟需完善;采购人规避政府采购的现象时有发生,采购需求管理较为薄弱;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体系还不完备,执行机制尚不健全,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政府采购与部门预算、资产管理以及绩效评价等财政改革尚未有机融合,财政支出管理的综合效应亟待增强。
这些问题时刻在考验着我国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的智慧和意志。我们惟有秉承法治精神,努力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并把"阳光制度"的艰辛工作变成引以为豪的"阳光事业",才能不断推动我国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良性发展。
十年砥砺,让我们心潮澎湃;十年绽放,让我们激情满怀;十年反思,让我们斗志昂扬。
而今,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面临着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国际化进程加速的双重任务。
站在十年的历史新起点,重任在肩,机遇与挑战并存。让我们以隆重纪念《政府采购法》颁布十周年为契机,一起踏上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新里程;一起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开创政府采购的新辉煌;一起祝愿我国政府采购事业在过去十年坚实根基的基础上再谱新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