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务员逐步退出社团职务
北京市民政系统日前举办开放日活动,北京市社团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基金会组织和新登记的社会组织中,已经基本实现没有公务人员担任重要职务。未来几年,北京市各个社会组织将通过换届选举方式,逐步让现任公务人员从社会组织中退出。
严控公务员担任职务
北京市社团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社会组织主要有基金会、民间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三类。为还原社会组织的民间本色,目前在社会组织担任重要职务的公务人员,今后都将逐步从社会组织中退出。
据了解,我国基金会管理条例明确提出,国家工作人员不得担任基金会的负责人,因此北京的基金会中,基本没有公务员进入。“不过对于社会团体、民非组织中的公务人员,今后我们会从干部管理权限方面来严格控制,谁任命的干部,谁来负责管理、控制其进入社会组织。”
据介绍,公务员退出社会组织将按照“新增严控、存量渐退”的原则逐步展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对于去年至今年新注册的社会组织,民政部门在登记审批时严控公务员,基本实现了没有党政机关公务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人员担任重要职务,“去年登记的市一级社会组织有100多家,基本都没有公务人员进入任职。”
通过换届全部退出
对于现有社会组织中仍存在公务员任职的,“由于这些人都是选举出来的,所以会通过换届选举来实现逐步退出。”上述负责人表示,民政部门目前正在对社会组织中有公务员任职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由于社会组织换届有的是3年,有的4年,所以全市公务员退出社会组织没有一个确切的时间表,但到各个组织换届选举时,“民政部门将会严格控制公务人员进入候选人名单”。
据北京市民政局慈善处处长、首都慈善公益组织联合会副秘书长程立岩介绍,目前北京慈善公益组织联合会的百余家会员单位中,70%已“去行政化”,无政府背景,无公务人员兼任领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性社会组织。下一步,北京市民政局将制定并推动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厘清政府和慈善公益组织之间的职能界定,明确政府职责,规范慈善公益组织的行为。
(据《京华时报》、《新京报》报道)
链接:
公务人员退出慈善组织自立
吴乔
北京决定公务人员逐步退出慈善公益组织,那么没有公务人员“罩”着,慈善组织是步履维艰还是活力四射?
社会运行规律告诉我们,工商经济、公益慈善、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等诸类社会组织,是社会运行的重要“器官”,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强项,其灵活性、贴近性、前瞻性、即时性等有时是政府管理所不及的,因而能够有效弥补政府社会管理的不足。
在社会管理方面,政府管了许多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这不仅是指本该社会组织承担的事政府抓在手里,还指许多社会组织都有公务人员的直接任职,结果就使一些社会组织特别是一些行业协会等成为社会诟病的“二政府”。
这种公务人员直接任职和管理的社会组织,往往失去社会组织应有的活力,有的只懂得向上伸手要财政资金,有的则是向下伸手要会费。因而,让公务人员从慈善组织中退出,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题中之义。
社会组织的发展当然不是无序的,它们的良性发展有赖于政府的依法监管。此前一些慈善组织屡曝敛财、会费等丑闻,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监管的缺席。而在那些有公务人员任职的慈善公益组织,这种监管就更难了,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当然难处之以公。是以,公务人员退出慈善组织,才能便于政府更好当起裁判员的角色。
社会组织尤其是慈善组织,原本有着极强的活力,只不过在原有模式下形成思维定势,惟有实现自我转型,才能把这个活力充分释放出来。
拿慈善组织来说,它是热心公益事业人士的舞台,而未必是每天舒舒服服上下班、挣一份工资的好地方。那些能参透慈善真谛的人,往往能把社会公众的爱心及时准确地送达需要帮助的人手中。显然,这不是光坐办公室、盖个章、看个材料就能办到的,许多公务人员的惰性却正在于此。
我们的社会里,从来不缺慈善的有心或有力人士。只要给他们以舞台和平台,他们身上所潜藏的活力,他们自发组织起来的慈善公益组织的活力,就得到尽情释放。
(据《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