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财政6.8亿元建设沿海都市农业
春耕时节,津沽农村一派繁忙景象,天津市财政局及时下拨支农资金2亿元,全面启动今春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中央和市区财政全年再安排资金6.8亿元改造中低产田、扶持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其中财政产业化项目扶持1亿元,带动民间投资28.4亿元,促进沿海都市型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眼下,正值冬小麦生长的关键期,宝坻区新开口镇丁家庄村的村民吴井凯正在忙着给自家的7亩小麦浇灌返青水。老吴欣喜的告诉记者,麦子喝了这场关键水后,今年夏天的产量就有了保障,管理得当的话亩产保守估计也得在1000斤。吴井凯说:“原先,全村1000多亩地只有3眼机井,大渠浇一遍水之后就没水了,小麦生长期得靠4遍水,造成小麦减产,1亩地只能产500到600斤。” 丁家庄村的1000多亩农田大多属于中低产田,在机井难以满足全村种植需要的情况下,村民们耕地只能靠村边的河渠来灌溉,每次都得费时费力的架起柴油水泵机抽水浇地,有时去的晚了还往往无水可浇。由于田间道路多是土路,赶上下雨,机械收割机不仅没法开进去作业,收获农作物还运不出来。而打井、修路、通电等设施建设单靠一家一户投资肯定难以完成。
去年,丁家庄村被纳入到天津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中,在全市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支持下,建井房、打机井、架电杆,13口机井水还通过地埋管直接送到了每家每户的田间地头。现在,村民们只要合上电闸,汩汩的机井水就能流进田里。现在丁家庄村农户小麦亩产量在900到1000斤,按收入来说,1亩地增加了500多块钱。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解决了农田灌溉的老大难问题,原来的田间小路也变身成了宽阔的砂石路,联合收割机和运输机械不用看天就能直接开到田里,同时农田边还栽植了保护林。这样一来,1000多亩看天吃饭的中低产田,一跃成为旱涝保收的高产田。
天津市农发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中央财政针对天津比邻海疆,大陆架盐碱地质的特点,重点实施以节能输渠灌溉为主的中低产田改造,生产高品质小麦和稻谷,形成沿海都市型农业发展模式。今年,中央财政和天津市区县财政将再投入资金2.8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25万亩,每亩的投资标准从过去的760元提高到1200元。整个工程完工后,天津每年将增加粮食生产3427万公斤,棉花253万公斤,蔬菜1540万公斤,惠及农民5.8万户。截至到年底,天津将累计建成中高产田316万亩,其中高标准农田累计达到45万亩,粮食平均亩产较开发前增加300斤,项目区县农民多增加收入6.4亿元,平均每户增加730元。
另据介绍,由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融资难就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为此,天津财政通过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补助和贴息,吸引和拉动社会投资进入,打破发展瓶颈。这几年,北辰区双街镇改变传统大田种植模式,开始向高效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探索发展。三年来,在农业综合开发1700万元补贴和贷款贴息资金扶持下,当地又自筹2800万元,建设起了都市农业示范园。目前,年产五千万株的种苗研发繁育车间、年产七千吨的蟹味菇工厂化车间以及100多栋以色列高标准温室等现代化农业设施,已经建成投产,园区也成为全市沿海都市型农业发展的样本。 双街农业科技示范园主任刘春海认为:“财政扶持资金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推动作用,没有农发办资金的投入和引领,农民也不敢这么大的投入,我们更加坚定了信心,把我们的农业做大做精做强。”
今年,天津市财政计划安排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资金近亿元,重点扶持具有竞争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的46个农业化经营项目,直接带动农户10万户增收20亿元。目前,各农业区县正在抓紧项目论证,财政部门已做好资金拨付准备工作,项目落实后预计撬动民间投资28.4亿元,这也是历年来财政投入和带动民间资金实施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最多的一年。此外,天津财政还将再投入3亿元,建设设施蔬菜基地7500亩,进一步提高设施蔬菜生产基地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有效保障蔬菜产品供应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