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拟将建设幸福城市 出台规划细化指标
楚天都市报讯 本报记者陈凌墨 刘春燕
生活在什么样的城市,您才感觉幸福?昨日,《武汉市建设人民幸福城市规划》(征求意见稿)面向全市广征民意,规划以“富足、保障、宜居、公平、文明”为主线,勾勒出未来几年武汉的“幸福蓝图”。这是国内首个幸福城市专项规划。
幸福武汉 摸得着,看得到
A――富足之城
坚持富民优先,实现收入翻番
【规划摘要】
坚持富民优先,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翻番,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实施就业促进计划,千方百计稳定并扩大就业。强化“武汉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建设,引导大学生创业成才。
【专家观点】
武汉市政府参事、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长城认为,武汉拥有百万大学生,这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武汉尤其要重视大学生的创业,要在全社会营造创业的积极氛围。
【市民期盼】
湖北工业大学大三学生高翔说,特别希望能有个机构,对于获得认可的大学生创业项目给予资金、技术、市场、政策等一条龙式的支持和引导。
B――保障之城
农民工将入社保、住保障房
【规划摘要】
到2015年,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达到95%以上。加快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险体系,逐步提高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住院报销水平,城乡困难群体医疗救助标准翻番。
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十二五”期间,建设保障性住房1000万平方米左右,基本解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6平方米以下的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专家观点】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应用社会学系主任梅志罡教授认为,该部分规划的最大亮点在于,将农民工的生存、发展等基本权利纳入城市保障范围,这符合国家倡导的大趋势,如果能顺利推进实施,必将在全国产生示范效应。
【市民期盼】
“去年底,我在新洲老家办的医保卡终于能在中心城区用了。”在青山红钢城小学任教的蔡女士说,希望全省的医保卡可以尽快通用,起码武汉城市圈内不应再有障碍。
C――宜居之城
城市环境力争国内一流
【规划摘要】
实施“畅通武汉”工程,建成二环线、四环线,形成5条城市环线和13条快速放射线。中心城区每年开通一条地铁线,与新城区全部实现轨道交通或快速公交线连接。
纵深推进城管革命,使城市环境达到全省最优、国内一流。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开展好PM2.5监控工作。
【专家观点】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博导李长安认为,规划中对于主干道、大动脉的建设蓝图描绘得清晰可见,但对次道支路、毛细血管的规划显得不够。
【市民期盼】
家住南湖的刘小姐建议,政府尽快研究解决快速路入口、出口处的堵车问题,让城市交通真正通畅起来。
D――公平之城
贫困中小学生将获营养补助
【规划摘要】
着重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缩小收入差距。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为全市贫困中小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
【专家解读】
武汉市社科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吴永保认为,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未来一段时期全国各地面临的课题。武汉将建设“公平之城”单独提出,可见其决心之强、力度之大。
【市民期盼】
小许住盘龙城,他期盼这里的公共服务设施能更齐全。
E――文明之城
建成城区15分钟文化生活圈
【规划摘要】
未来5年,武汉三镇各建成一座中心书城,各区至少建成一座2000平方米以上的新华书店,加快建成城区15分钟文化生活圈。
【专家观点】
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尚重生认为,关于文明之城的建设,书店、博物馆等硬件建设不难完成,难就难在市民文明素质等软件方面,比如前段时间引发热议的“汉骂事件”。武汉的文明教育要真正进社区、进家庭。
【市民期盼】
武汉市第一技术学校职工胡全志建议,武汉市拥有众多优秀历史建筑,应该写进规划,将之充分保护和利用。
43项民生指标“计量幸福”
“究竟该用什么具体指标,来衡量人民幸福城市,这是规划的重点也是难题。”规划起草工作负责人、武汉市发改委就业处处长魏辉林说,规划探索性地列出《建设人民幸福城市主要预期指数表》,从富足、保障、宜居、公平、文明五大方面,列出43项“计量幸福”的细化指标。
他说,这些指标在考虑可操作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贴近市民生活,尽可能全面地反映老百姓幸福感。比如,在此前的修改中,将“发案率”指标改成了“市民安全感指数”;从建设“食品最安全城市”出发,将“主要食品监督抽检合格率”列入其中。
幸福的规划如何由蓝图变为现实,这是武汉居民最为关心的问题。对此,规划列出了系列保障措施,其中包括:优先安排涉及民生、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和项目投入,提高规划实施的民主化程度和透明度等。
魏辉林建议,相关部门定期提供幸福城市指标体系的统计信息,并进一步细化评价指标,使指标与政府部门绩效挂钩等。
上一篇:上海持居住证3年可买二套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