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采资讯-政府采购信息网

徐康宁:2012年中国减税最佳时机

作者: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发布于:2011-12-15 09:20:23 来源:环球时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会议基调以“稳”为主,有媒体报道称,“减税”将成为明年财政政策的一个选项。税收是政府一项重要的财政调节工具,加税或减税不仅可以调节收入分配,而且有利于改善经济运行环境。减税意味着对财富创造活动的激励,也是藏富于民的一种手段,民间和学术界一直有减税的呼声。但一些相关部门表示,中国的宏观税负水平并不高,甚至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中国的宏观税负到底是高于还是低于国际水平,本身还值得进一步研究。也许,从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或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这些指标看,中国并不比国外高,尤其没有欧洲国家高。但若考虑到国外的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尤其是在一些欧洲国家,百姓的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开支占了政府财政支出的大头,甚至有些国家全部是由政府财政包下来的,就不能简单认为中国的宏观税负在国际上属于较低水平了。

    动态地看,政府税收和财政收入大大超过经济增长,在国民收入这个“蛋糕”中所切的一块越来越大,也是不争的事实。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税收比去年同期增长27.4%,财政收入增长29.5%,而同期GDP只增长9.4%。政府拿的多,企业和居民在蛋糕中所切的自然就小。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政府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由当初的10%左右提高到20%左右,整整提高了一倍。

    政府手中掌管的钱多了,可以集中财力办一些大事,这是有利的一面,但如果相对于民间过多,也会造成用钱效率不高和浪费纳税人钱财的现象。财政部每年都下达防止年底突击花钱的文件,但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一年比一年严重。据官方统计数据,2007年,我国各级政府在最后一个月花掉近1.2万亿元,超过全年财政支出的1/4;2008年和2009年,这个数字分别为1.5万亿和2万亿元。今年最后两个月,各级财政部门又要为余下的共3.5万亿元确定花钱去向。每年突击花的大笔钱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可花可不花的,甚至根本就不应当花,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减税大有空间。

    此外,我国税收主要来自于流转税,尤其是增值税,也就是对生产经营性的财富创造活动进行征税。若税收增长太快,不利于鼓励扩大生产,也不利于激励承担风险的生产投资。相反,脱离实体经济的投机性行为,如房地产炒卖、金融期货投资,却比开工厂办实业少交很多税,弄得很多工厂主无心开厂,却有意投资房产。这导致中国还没富裕起来,财富的泡沫却越吹越大。

    从明年2月起,我国将在上海实行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税制改革试点,减轻部分服务业的税收负担,这是好的开端。但由于仅在上海试点,且只针对部分行业,适用面不广,难以满足民间尤其是生产性企业对减轻税收负担的紧迫要求。

    减税不仅很有必要,而且不宜再拖。现在通胀压力依然存在,银根仍然偏紧,一些企业已经捉襟见肘,纷纷走上“高利贷”的不归之路。民间高利贷的盛行与活跃,正说明市场中的剩余资金对实体经济不感兴趣,放高息贷款赢利还不用交税。一方面,通胀压力未完全消除,各种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另一方面,税收负担还在加重(各级政府为完成财政收入任务会层层加码,到了底下就可能以各种名目加重收税),企业生产和投资的意愿自然受到打击。长此以往,实体经济受伤严重,国民经济也会被弄“虚”。

    适时减税应是政府的作为,可以在不改变货币政策基本方向的前提下,给经济升温加火。尤其是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比较紧张,国内经济面临新的不确定因素,运用税收政策适当加大刺激经济的力度很有必要。减税在短期内可能会使财政收入有所减少,但从长期看,反而会增加财政收入,因为财富创造多了,税基也变大,经济学中的“拉弗曲线”就是这个道理。

    2012年是本届政府运行的最后一个完整之年,近十年累积,国力已大大提升,财政已显着改善,减税条件基本成熟;另一方面,激活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迫在眉睫,减税也是最佳时机,以体现宏观政策的适时微调。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