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府花钱为农民“购买”公共卫生服务
11月15日,家住重庆渝北区木耳镇的陈顺义老人来到镇中心卫生院体检,检查完后,医院没有收任何费用,只从他手中收取了一张“慢性病管理券”。
一直以来,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开展困难,无法满足农民的卫生需求。重庆市则探索以政府为农民“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方式,推行“公共卫生服务券”,农民持“服务券”享受免费服务,实现农村公共卫生从有偿向无偿,从补贴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向直接补贴普通群众转变,一向薄弱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改观。
政府为农民“免费”购买卫生服务
“政府给我们这些60岁以上的老人都发了券,每检查一次就用一张,不用花一分钱。”陈顺义告诉记者,家里小孩还有“预防接种券”,也可以免费查身体、打疫苗。
农民凭券免费享受公共卫生服务,源于重庆市近年来推行的“公共卫生服务券”制度:把以前政府对卫生院的经费补助,改为以“服务券”的形式直接发到农民手中,农民持券免费享受公共卫生服务。“服务券”覆盖儿童免疫、体检、孕妇产前检查、产后访视、慢性病管理、建立健康档案等各类项目。
在九龙坡区走马镇卫生院,5岁的女孩张雯拿着一张儿童预防接种证,每次来打疫苗可以刷一次。“在走马镇,不管是常住还是流动人口,都会得到一张‘儿童保健卡’”,镇卫生院负责人说,儿童出生后家长凭卡免费到九龙坡区任何一家医院,为孩子进行8次体检、4次查血。
在偏远的黔江区石会镇青山村。农民汪丽娟说,以前给孩子打疫苗,尽管疫苗由国家免费提供,但打疫苗产生的注射费、器材费还得自己出。以一个6岁孩子为例,一年体检4次,要花50多块钱。现在发了“服务券”,村民可以免费打疫苗或体检,可以节省不少钱。“现在十里八村的群众都愿意去医院体检,政府为咱提供‘免费午餐’,谁不愿意享用。”汪丽娟说。
黔江区推出了4种类型的“服务券”:一是预防接种券,为7岁内儿童提供22针次预防接种;二是孕妇产前检查券,为孕妇提供5次产前检查;三是产妇产后访视服务券,为产妇提供3次产后访视;四是儿童体检服务券,为6岁内儿童提供8次健康检查。服务券可以基本满足农民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
“服务券”倒逼医院提高服务水平
长期以来,各地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由卫生医疗机构有偿提供,服务对象要缴纳一定费用。政府公共卫生经费也不直接补贴群众,而是补助卫生机构。医院间没有竞争,居民也无选择权。
黔江区卫生局副局长张怀生坦言,以前搞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虽然也划定了包干区块,确定了责任医生,但因缺乏激励机制,卫生机构没有提供卫生服务的积极性。“有的医生甚至半道上把疫苗给扔了,回来却说已经给群众接种了,单位也不愿去追究。”
“‘服务券’的一大效果就是倒逼医院提高服务水平。”张怀生说,现在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工作业绩,最终要通过回收多少“服务券”来体现。“‘服务券’没有标注特定医疗单位,农民拿着它可以到区内任何一家承担医疗单位使用。农民对哪家不满意,可到其他地方去,这就逼着它们去提升服务质量。”张怀生说。
“服务一次,就收回一张券或刷卡一次”。在九龙坡区白市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海龙社区卫生站,75岁的梁真华拿着一本7张的券,检查一次就撕一张。负责检查的吴医生在券上签名并按下手印。吴医生说,“公共卫生服务券”就是医生的“签到表”,做没做工作,一查就知道。
“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和孕产妇管理等项目,乡镇卫生院以前也做,但主要是医务人员‘坐堂候诊’,而‘服务券’制度实施后,就迫使医疗机构主动服务。因为‘服务券’回收数量的多少,直接和乡镇卫生院的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和经费划拨挂钩。”渝北区卫生局副局长胡容说,背起医药箱走进百姓家,成为基层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工作常态。
政府花小钱办好了民生大事
“政府提供‘服务券’的支出其实并不多,但却扎扎实实地为农民解决了大问题。”南岸区卫生局业务科科长李云川告诉记者,近3年来,南岸区每年都集中为农民工、城乡低收入人群、高龄老人提供免费体检,平均每人花费在100元以内,财政每年的支出也就300多万元,地方财力完全能够承受。
就是这笔“小钱”却对普通老百姓有不同的含义。南岸区南坪镇农民周成润是一名心脏病患者,他告诉记者,在没有“服务券”之前,到医院做一次体检都要花上一二百元,现在这笔钱完全由政府“埋单”,心里踏实了不少。
“公共卫生服务券”让原本非常薄弱的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得到了改观。涪陵区江北街道邓家村二季度的公共卫生服务公报中就明确显示:“儿童体检券”应发45张,回收37张;产前检查券应发12张,回收11张……各类“服务券”平均回收率都在80%以上。
村医周明东告诉记者,以前因为要花钱,很多农民都不愿接受公共卫生服务,儿童疫苗接种、产前检查、产后访视都很难开展,现在有了“服务券”,大大增强了农民卫生保健意识,也真正激活了农村卫生运行机制,强化了政府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