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各项得到长足发展
6月3日,记者走进长治县荆圪道村,与农民一起体验他们的新农村生活:绿树鲜花簇拥下的水泥路直达农家,新楼房错落有致,一派田园气息。村民赵胜楼高兴地说:“就这三两年,房新了,钱多了,看病也能报销了。”赵胜楼的描述正是农村变化的缩影,三年来山西省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特色产业为农村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忻州市忻府区高城村,以辣椒为主导产业,种植面积6000多亩,去年仅辣椒一项就为农民人均增收2600元,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专业村。现在,高城村还建起了自己的辣椒脱水加工厂,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在高城村的带动下,周边16个村已种植辣椒2万多亩。
一村专一品,一村带多村,这正是新农村建设中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目前,山西省5098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已基本确立主导产业,这些产业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保障。2008年,山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097元,同比增长11.8%。产业发展也为贫困地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改善输入新动力。三年以来,财政扶贫资金投入18亿元,解决了全省65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完成扶贫移民搬迁15万人。2008年,全省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52元,比2006年增长22.5%。
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农村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很大改善。目前,全省24740个行政村通了水泥 (油)路,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88%;新农村建设街道硬化工程也逐步推开,村内道路硬化“户户通”村数已经由2005年的800个提高到了2008年的4765个。饮水安全曾经是困扰农户生活的大问题。新农村建设三年间,山西省已经解决了680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新农村建设之初,山西省新农合人均年筹资水平仅为31元,现在各级财政对参合农民的补助达到80元/人。全省115个涉农县(市、区)2305万农村居民全部纳入新农合政策保障范围,农民参合率达到90.4%。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教科书费用已经免除,农村学校校舍等设施明显改善。
今年,王君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用两年时间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五个全覆盖”,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点,新农村建设因此进入新的战略转折——从连片建设、整体推进走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目前,山西省已有50个县(市、区)完成新农村建设县域规划,到今年底,全省所有县(市、区)将完成规划编制,向“扩张县域、发育集镇、建设中心村”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