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40余项廉政制度 深圳破解政府工程廉政难题
作者:申季轩 李桂茹 发布于:2005-11-01 10:28:04 来源:中国青年报
政府工程往往被看成是块“肥肉”,不少干部因经不住金钱和物质的诱惑而落马。深圳从体制上破解政府工程廉政的难题,成立国内第一个建筑工务署,统一管理政府投资项目,并实施40余项廉政制度。深圳市纪委负责人透露,3年来,深圳建筑工务署管理72项工程,累计完成政府工程投资85亿元,为纳税人节省了管理成本,而节省的建设资金高达20多亿元,没出现一宗腐败案件,没倒下一个干部。
长期以来,在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的工程建设中,通常由使用方设立一个临时机构“基建办”或者“工程指挥部”来负责工程建设管理。承建商只对基建办负责,因此承建商、基建办、使用方三者利益实质上是统一的。这种分散管理、三位一体的体制弊端很多:承建商只对使用方负责,政府投资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管被弱化,工程超标准、超规模、超预算、拖工期,还引发政府投资“无底洞”、工期“马拉松”和质量“豆腐渣”。
深圳市纪委通过深入调研发现,近10年来,全市已办理竣工结算的政府投资项目中,“三超”工程占大部分,超投资最多的一个由2980万元变成2.95亿元。深圳从建市至今,被查处的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67%与土地、工程和产权交易有关。“基建办”成了工程腐败的“温床”。
深圳市从体制上拿出了解决办法,在实行公开标底、低价中标的同时,成立了建筑工务署,它作为正局级事业单位,其编制为300人,负责除水务、公路外的所有政府投资工程的建设管理。它的主要职责是:对政府投资的建设工程项目实行统一设计、统一招投标、统一现场监管、统一竣工验收。财政全额拨款,职工收入与工程完全脱钩。从此,深圳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就从分散管理转变为集中管理,这在中国内地是第一家。
工务署成立后的第一件事是“收钥匙”,把分散在各个单位的政府工程,全部交到工务署手中。“基建办”、“项目办”全部撤销,人员撤并,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划转工务署。改革前,全市从事政府投资建设管理的有1300多人,改革后,所有的活儿仅需300个人就能完成。
有人问:以前各个单位管不好的事,现在让一个单位就能管好?会不会产生更大的腐败?建筑工务署的先进机制破除了人们的疑虑。它有40余项工程建设和廉政管理制度,工程集中管理、权力高度分散,所有政府项目的工程发包、材料设备采购,一律到市建设工程交易服务中心、政府采购中心公开招投标。
工务署所能做的事,就是制定招标文件,由署招标委员会集体决定招标条件,然后公开招标。标底公开,最低价中标。招标现场有录像,所有行动受监控。谁在投标中报出最低价,这个项目就是谁的。标书当场拆封,所有人都能看到,专家也搞不了腐败。工务署与建筑企业不直接发生财务往来,只能根据企业完成的工程进度办理支付手续。企业结算工程款也无须上门催,工务署为了保证工期,反而会主动催企业抓紧结算,从而改变了过去那种财政把钱拨进基建办账户,再由基建办自己造预算、自己计量、自己支付给施工方的做法。
过去各工程由于缺乏专业人员,监管人员不懂行,经常被蒙骗,工程质量难以保证。而现在的工务署是专家的组合。从署长开始,全署240多名职工中,专业工程师就有195名,中、高级以上职称172名,他们是建筑领域的行家里手,会管理、懂业务,善于协作攻关。工务署作为政府常设机构,长期存在,质量有问题,随时可以追究到人。
有人为深圳市建筑工务署编了顺口溜:工期不再“马拉松”,投资不再“无底洞”,质量不再“豆腐渣”,干部不再“落下马”。还有人将其形象地称为“政府工程好管家”。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