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万场电影千场戏进农村三大启示
没有敲锣打鼓,没有浩浩荡荡的队伍,今年头3个多月,3000多场电影和338台戏剧被源源不断地送往宁波农村——农民可以看单点菜般自主选择文化产品、演出剧团甚至“名片”、“名角”。一批剧团和电影放映队的积极性被空前调动起来,面向农村文化市场的政府扶持机制、市场竞争机制正在悄悄形成。
这是宁波市开展“万场电影千场戏”进农村活动带来的深刻变化。这一变化的背后,留给我们诸多启示。
启示一:培育农村文化市场,政府“角色”不可或缺
在“万场电影千场戏”活动实施前,宁波市文化部门在对农村文化市场的调查中发现,农村诸多文化消费形式中,戏剧、电影的消费市场正在萎缩。专业剧团因演出价格低而不愿到农村演出,一些乡村新建的文化宫、文化广场因无戏可演、无电影可放而闲置;政府花了很多人力物力每年组织的文化下乡活动,覆盖面极为有限。许多农村老百姓反映好多年没在家门口看戏看电影了。
为满足农民文化消费多样化的需求,宁波市着力构建以戏剧、电影为“主打产品”,以村落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文化产品供求体系,探索文化下乡的长效机制。今年年初,市里组织开展“万场电影千场戏”进农村活动,并以活动为载体,利用适当的政府补助作为激活农村文化市场的推动力,把戏剧、电影下乡纳入市场机制轨道。
按照宁波市文化局今年的打算,用于“万场电影千场戏”的500万元(市级财政拿出250万元,各县(市、区)级财政配套250万元)政策补助款,由演出、放映单位竞标,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这相当于激活了数千万元的文化产品市场,能带动一万场电影、一千场戏,覆盖面达到3000多个村。这样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家门口的文化大餐。
慈溪市桥头镇五姓村村民黄国明算了一笔账,邀请一个专业剧团到村里演一台越剧大戏,成本约需5000元,肯定要亏损;但市、县(市)两级政府各补贴1500元后,经核算还有盈余。于是五姓村抢在其他村之前跟剧团签了约。实实在在的扶持政策让众多农村文化经纪人吃了“定心丸”,截至3月底,慈溪市已有75台戏送到了田间村头。
启示二:自主选择,公开程序,农民成为文化市场“主角”
“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享受”——曾使甬剧《典妻》赢得票房和掌声的16字经验,被借鉴到“万场电影千场戏”的运作中来。
过去的免费送戏下乡,剧团、剧目多由上级部门指定,农民没有发言权,演出效果打了折扣。“万场电影千场戏”采取了全新模式:农民可以自主选择剧(片)目,选择剧团(演、放映团队),补助政策和操作程序完全公开。宁波市市长毛光烈把这个做法概括为“两自主一公开”。围绕这个原则,宁波市有关部门把几十台越剧、甬剧、姚剧和滑稽戏剧目和3000多部中外影片、数十个放映队做成详尽的目录手册,下发到各个村,供农民兄弟“随便挑、随便选”。农民既是消费的主体,又有了自主权,真正成了农村文化市场的“主角”。
农民有了文化消费选择权,产生的反响是极为强烈的。从春节到现在,宁波市艺术剧院的几个剧团被各个村镇“抢”来“抢”去,演职人员忙得连轴转。北仑区涌现出首家个体放映队,放映电影70余场次,观众达到4万多人次,引得周围群众纷纷效仿,全区一下子新增了8台35毫米放映机。令放映员阿岳感到意外的是,以往喜剧片、武打片在农村最走俏,没想到都市言情艺术片《绿茶》现在竟成了大家争相点看的热门片!
农村观众的欣赏口味正在悄然变化。文化消费的选择权,是农村文化市场的“晴雨表”,让农民作主,才能把“文化”真正送到他们心坎上。
启示三:形成机制,农村文化市场方能“好戏连台”
宁波“万场电影千场戏”进农村的成功尝试,不仅繁荣了农村文化市场,更重要的是探索出一条引进市场竞争机制,让文化产品“常下乡”
、“常在乡”的新路子。
在“万场电影千场戏”的扶持政策激励下,宁波越来越多的专业剧团进军农村市场。宁波艺术剧院下属的大地艺术团仅今年一季度就下乡演出60多场,接近去年全年的演出数。许多乡镇放映员、文艺骨干各显神通,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在方兴未艾的农村文化市场大展身手。
目前,“千场戏”的市场已向宁波10家市级、县级专业剧团完全开放;“万场电影”即将通过政府采购中心,面向全市30多支取得放映资格的电影队公开招标。今后,乡村、个人可以直接向剧团和电影队采购节目,签订权责明确的演出(放映)协议,价格由市场决定。
“谁演得好,农民喜欢看,政府补贴就给谁”。在运作机制比较成熟后,宁波的农村文化市场将向外地具有相当实力的文艺团体开放,在政府补助上和本地剧团享受同城待遇。宁波市文化局局长史小华说:“我们将经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实现村村有电影、村村有戏看,让农民成为享受文化的主人,让农村文化市场好戏连台。”
宁波“万场电影千场戏”送下乡,送出了新意,送出了机制,更送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农村文化市场。这就是它带给我们的启示。
上一篇:平谷区救灾粮油采购首次选中民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