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电子政务:非武力扫平“诸侯割据”
记者 赵明淑 北京报道
“青岛市电子政务工程对全国电子政务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蔡吉人等专家在全国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总体方案可行性论证会上,对青岛市电子政务工程建设所取得的成果赞赏有加。
信息化建设一波才平一波又起
以前的青岛以干净的海滨浴场和鲜活的海产品著称,如今则因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成为首批国家样板工程而又添佳誉。
青岛电子政务工程是青岛市委市政府实施“数字青岛”的开局好戏之一。工程的目标是到2005年建成全市机关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大力发展网上应用,基本实现政务信息资源数字化,内部办公过程无纸化,对外审批服务网络化,初步形成网络环境下的“一体化政府”,为社会提供“一站式服务”,力争使青岛市的电子政务建设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电子政务是一个积累和延续的过程,”据对此较有发言权的青岛市委市政府计算机中心主任刘惠军介绍,青岛市的电子政务工程之所以成为全国城市样板,与其建设起步早不无关系。1996年初,市委主要领导就亲自召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专家,对可行性方案进行研究论证后,正式提交市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实施。次年开始着手做统一软件以及平台的互联互通工作,淘汰了原有的DOS平台,基本上做到了基础办公软件统一应用。到了2001年,青岛就开始进入以更高层次的应用“互联互通”为导向的第二轮信息化建设。
从“诸侯割据”到“四统一分”
自1995年以来,青岛市委市政府各任领导都把电子政务作为机关现代化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措施,坚持不懈地推进。在其他省市,像青岛这样一把手亲自挂帅抓落实的情况也不在少数,但电子政务却没有很大的起色。原因何在?
刘惠军认为,旧有的体制和模式是最大的障碍。从前各个部门都各自为政,根本谈不上资源共享,效率低下,造成的浪费相当大。青岛市多年来建立起“四统一分”体制,分别表现在统一机构、统一规划、统一网络、统一软件和分级管理方面。“比如说在软件的统一方面,有很多部门在执行过程中想自作主张,另行开发统一规定以外的系统。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会明确通知该部门,即使统一推行的这个软件不是最好的,你也必须用。理由之一,这是市委市政府的规定;第二,是发挥投资效益的需要;第三,是整合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最终形成网络环境下一体化政府的需要。”刘惠军主任这样对记者解释。
“强核———辐射”的电子政务模式独具青岛特色,这种模式使得市委市政府计算机中心在全市电子政务系统中的集中度和资源共享度越来越高,辐射功能越来越强,电子政务的投资效益日显突出。
计算机中心从组织、技术两个方面对此模式的推进进行了保障:在组织保障方面,横向成立专门的全权负责部门,纵向则强制下设的12个区市采用该统一的模式;而在技术上进行了包括网络和软件在内的强制性统一。
刘惠军指出,大力推行此模式“其最大的意义在于技术上的互联互通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政府的监管职能,同时,用技术手段强化了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拿市委市政府的多功能互动办公服务门户网站———青岛政务网来说,“老百姓只知道有一个政府,他不理会政府内部该如何协调,只希望到政府办事能一次办好。那么,我们提供一站式服务就是为老百姓办了最大的实事。”2002年青岛市的电子政务投入金额在1300万元左右,就建设规模以及应用效果来讲,实在可以说是“基础好,所以花钱少。”
体制增效益
如今,“四统一分”体制的实行以及“强核———辐射”模式的初步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青岛电子政务“低投入、高起点”的预定目标。
刘惠军主任在给市长的报告中曾写到,“您多给我1000万,我能节省1个亿。”这可不是口号。让我们来看看这笔简单的账:至今投入的1700万元资金中有一半左右用在安全方面。如果各个部门分散建设的话,一个部门不投入100万元,安全根本得不到保障。假设青岛全市有100个部门,那么仅在这一项上就能节省1个亿的资金。
高起点一方面体现在市委市政府计算机中心,核心部门的设施配置相当高;另一方面则主要体现在应用上。由于注意遵循正确的规划原则和方法,就是先规划应用,再根据应用需求替换软件系统,最后才根据软件运行需要规划主机和网络等硬件系统,尽可能地避免了盲目追求设施先进的倾向。
如此坚持不懈的推广应用已取得明显成效,电子政务系统已成为全市机关改善服务、优化管理、提高效率、辅助决策的重要工具。
青岛市经过几年的建设,探索出了一条“以体制增效益,以应用促发展”的电子政务建设道路。刘惠军向记者简单描绘了2003年青岛市电子政务将要实现的三个目标:政务公开,做到政府完全面向公众;10个试点部门开展内部协同办公;网上审批。这三个领域的应用将大幅度提高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效益,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
下一篇:警惕假冒伪劣产品进入政府采购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