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专项预算安排必先过绩效“评价关”
近期,重庆市财政局集中对2017年拟预算安排的、3批共6个单位的45个重点项目进行了绩效评价。经审核组评审,三场评审会共有20个项目评级为优,24个项目评级为良,1个项目评级为中,涉及资金39.2亿元。
一、预算绩效评价团队人员多元,首引人大代表介入
为确保绩效评价结果更具权威性、可靠性,该市财政在评价团队阵容布置上,既随机抽取绩效专家库里的专家,又安排相关业务处室评议人。与此同时,还首次主动邀请了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市人大代表。虽然评价团队人员的评议重点不一,但指向多元更利于绩效评价的多重属性归一。比如绩效专家更加注重申报表填写是否精简、指标设置是否明确、指标值解释说明是否到位?可持续影响力的测评及指标设计是否建立和完善?选取第三方评价机构是否具有权威性?是否有规避性?项目单位是否充分吸纳专家意见进行修正等等。这些意见,把绩效评价的理论指标与现实成效做了无缝对接,既有利于建立常态化的绩效评价指标,也有利于考核落地。人大代表的介入,无疑对财政资金的监督又上了一把锁。代表们表示,财政创新财政监督新方法、新途径,主动让人大代表参与研究资金分配,把钱花到哪儿、怎么花、预计达到什么效果都晒出来,让财政预算的纸面数字变得丰富立体,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人大监督“事后诸葛”的弊病。也正是由于预算安排绩效评价的深入推进,对于财政管理而言,这种倒逼机制,也有利于改变以往财政监督侧重财务合规性检查,而忽视对资金分配效果、资金使用效率以及产出结果的监督,避免一些资金的低效和无效支出。
二、建立绩效评价集中评议,独立考核,量级预算机制
按照绩效评价设定,被评价项目采取专家集中评议和独立评分相结合的办法,对绩效目标的完整性、相关性、适当性、可行性进行审核并评级。评级为优的项目,可进入部门预算安排流程。评级为良、中的项目,反馈部门调整完善。评级为差的项目,不纳入部门预算备选项目。
严格的评级指标设定和结果运用,从显性的效果上看,有利于提升参评项目单位的责任担当。面对评审团的评价,一改以前项目绩效评价随意走过场的态度,对项目政策依据、实施内容、资金支出方向、绩效目标和指标设置等内容做了细致入微的解惑释疑,力求证明能确保把有限的财政资金使用好、管理好,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而从宏观的财政资金管理角度上看,有利于预算编制更为完善,目标设置更为合理,预算安排与公众需求更为契合。人大代表参与绩效目标审核,必将促使预算公开从结果公开向决策过程公开迈进,使得预算编制过程更加公开透明。下一步,重庆将把审核确定的重点项目绩效目标随部门预算项目支出一并下达。同时,在预算执行和完成后,还会邀请更多的人大代表参与绩效跟踪和绩效评价,对照绩效目标“打表”,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
三、预算绩效评价成效逐步显现,亮点突出
近年来,重庆预算管理已逐步建立起“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跟踪、预算完成有评价、绩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绩效管理机制,取得了三大明显成效。其一是绩效评价由点及面。绩效评价从最初的试点向面上扩散,规定凡是投入数额较大、涉及重大民生事项的专项资金,必需有此流程。与此同时,为避免评价项目以点代面,以偏概全,规定纳入绩效评价的项目数要达到申报项目的20%,且要覆盖申报项目80%的资金量,增强权重。如果选定重点项目数量与资金量未达要求,暂不审核该部门所有项目绩效目标。其二是全流程问效。该市财政已逐步将项目支出事后绩效评价向“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绩效管理转变, 并建立起激励奖惩机制。财政部门将资金使用情况与预算安排挂钩,绩效较好的项目优先支持,绩效较差的项目进行整改、调减或撤销。其三是通过流程再造,正在逐步实现绩效目标与预算编制、过程跟踪与预算执行、绩效评价与财政决算的有机嵌入。凡是未通过绩效目标审核的项目,原则上不纳入当年预算安排。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重庆财政已经实现绩效目标对预算部门全覆盖,纳入管理范围的重点项目达到200余个,涉及资金8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