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采资讯-政府采购信息网

2014年全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作者:佚名 发布于:2015-03-03 23:55:00 来源:统计局网站

  中央电视台记者:刚才我们也看到2014年中国的GDP增长了7.4%,您觉得这个数字和我们去年初提出的合理区间是什么关系?您如何评价中国2014年的经济表现?

  马建堂:谢谢您的问题。2014年我们克服诸多压力和挑战,顶住经济下行的压力,国民经济实现了7.4%的速度,应该说实现了去年7.5%左右的增长目标。因为无论是去年初的“两会”,还是前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4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都是7.5%左右,高一点低一点都是7.5%左右。

  应该说刚刚过去的2014年是很不容易的一年,很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我们碰到了很多挑战,遇到了不少困难,最重要的,从国际上看,就是世界经济复苏曲折、缓慢、复杂,国内三期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在座的朋友感同身受。面对这样严峻的环境和极其复杂的改革发展的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推动改革创新,着力培养新的动力,应该说取得这样的成绩真的非常不容易。

  对于7.4%,我们评价的尺度、标准也需要适应“新常态”。7.4%是一个克服困难的7.4%,是一个克服压力的7.4%。7.4%符合“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增速换挡的客观规律。7.4%在国际上也还是一个不低的水平,7.4%后面的总量就是我们国家的经济总量,63.6万亿。现价增量8000亿美元左右,这个数不小。所以,7.4%是在合理的区间,7.4%完成了全年经济增长的目标。除了7.4%,与7.4%相配套的物价水平上涨2%,物价涨幅比较低,老百姓得到了低物价上涨的实惠。就业也总体平稳,稳增长是为了什么?归根到底还是为了稳住就业,稳住民生。去年按照人社部的统计口径,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超额完成1000万人的任务。

  我刚才给大家通报了国家统计局城镇净增就业的一个数据是1070万,国家统计局还有一个调查失业率,2014年调查失业率在5.1%左右。经济增长7.4%,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1%左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这四个指标配合在一起,可以说中国经济继续运行在合理的区间。

  怎么看待过去的一年?首先,我想就是总体平稳,从上面四个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出。第二,结构优化。从产业结构看,去年服务业比重继续提升,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1%,快于第二产业的7.3%,也快于第一产业的4.1%,服务业的比重提高到48.2%,这是衡量中国经济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从动力结构看,我们毫不讳言,2014年传统行业、重化工业、大宗原材料行业确实遇到不少困难,但是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内容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中国经济向中高端迈进的势头明显,下面我给大家举几个数据。

  一是工业中的高技术产业,比上年增长12.3%,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速度快4个百分点,占的比重提高到10.6%,占比提高到0.7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比上年增长10.5%,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2个百分点,比重提高了1.2个百分点,这是工业内部的新动力。

  二是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有关的新兴业态快速发展。2014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49.7%,快递业务量增长51.9%。P2P,即网贷高速增长,电信消费、信息消费都是比较高的增长。2014年,中国经济尽管传统行业困难比较多,但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正在加速成长,新的动力正在加快孕育,这是我们的希望所在。

  三是城镇化率稳步提升。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有将近7.5亿人生活在城镇,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深刻变化,尽管这个深刻的变化不是一年形成的,是长期形成的,但已经接近7.5亿人生活在城镇了。

  除此以外,三大需求结构中最终消费的比重在提升,区域结构继续改善,收入结构都在改善。所以我们不仅要看到7.4%这个增速在合理区间,更要看到中国经济发生了一些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深刻的,是趋势性的。

  第三,质量提升。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们适应新常态,正确地认识新常态。很重要的一点,既要保持经济的一定增长速度,更重要的是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中国经济质量在提升,第一个数据,全年劳动生产率在提升。2014年全社会的全年劳动生产率72313元/人,比上年提高7%。这个概念分子是GDP,分母是全国的就业人员。第二个数据就是去年单位GDP的能耗下降4.8%,为什么能下降得比较多?服务业在成长,与互联网相关的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成长得快,而且能耗比较少,能耗比较多的重化工业在减速。

  第四,民生改善。发展为了谁,发展为了什么?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老百姓收入的提高。201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名义增长10.1%,扣除物价实际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2%。1—11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8.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5.3%,规模以上服务业的营业收入增长9.1%,这些数据大家也可以对比。民生改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才是最主要的收入渠道。

  总之,2014年真的不容易,困难很多,我们取得的进展也不少,经济运行总体稳定,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谢谢你。

  金融时报记者: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请您确认一下,您刚才提到2014年年末中国官方统计失业率是5.1%,请问一下是这个数字吗?第二个问题,之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行表示,根据PPP这个方法来衡量,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请问这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谢谢。

  马建堂:谢谢你。目前国家统计局城镇调查失业率还没有正式发布,正式发布的数据是人社部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国家统计局调查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5.1%左右。

  关于第二个问题,联合国委托世界银行,从2011年起开展了新一轮的购买力平价,也就是PPP的比较工作。中国国家统计局也参加了这项工作,去年和最近有一些学者和媒体依据2011年这一轮的购买力平价比较的成果,认为中国GDP根据PPP方法计算,已经超过了美国。对于这个说法,国家统计局是不认同的。因为不同国家使用不同的货币,所以进行购买力平价的比较是非常有意义的一项工作。什么是购买力平价,简单的说,就是一篮子装了很多服务和商品,购买这一篮子的不同的货币是等价值的,购买这同一篮子的商品和货品花了100美金、600人民币、1万日元,这三种等值的货币的比例就是购买力平价。但难在什么地方?难在一个篮子里的复合商品并不总是完全一样的,我们的消费篮子里装的消费品,食品主要是馒头和大米,欧洲的朋友可能装的更多的是面包,篮子的商品做不到完全一致。所以购买力平价研究本身尽管非常有价值,但是方法上是具有探索和研究性质的,这是其一。

  其二,这一轮研究形成的结果,各个国家的购买力平价,我们认为既然这是一个研究的结果,在应用这个结果的时候要比较慎重。

  其三,由于各种原因,我们认为这一轮的购买力平价可能对中国的物价水平有所低估,对中国GDP的总量有高估,所以我们不认可这个数据。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尽管中国有13亿人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发图强,锐意创新,我们的经济总量确实在不断扩大,但是人均水平还是很低的,我国人均GDP在世界上还是在90名左右的,我们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按照世界银行有关标准,我们恐怕还有2亿左右的贫困人口。我们自己对中国的国情是最清楚的,一方面看到我们国家在发展,总量在增加,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们的人均水平还是比较低,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还是需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一心一意谋科学的发展,一心一意谋包容的发展,这是最重要的。谢谢你。

  凤凰卫视记者:请问马局长,请您预测一下今年整个中国经济走势,按季度来看GDP统计,从去年开始一路处于下行的走势,今年的情况怎么样请您预测?另外,有关GDP统计我们也听到很多“去GDP化”,但是很多数据如果不经过您的解读,只是使用我们平常惯常的几个数据,都认为中国去年的经济很糟,这样的情况会不会影响到以后?从今年开始有什么新的统计方法能够整体反映中国经济,尤其是结构转型这样的成果?谢谢!

  马建堂:国家统计局,我们作为统计工作者,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过去好好搞准确,少预测未来。但是既然你提出来了,那我就说几句。

  关于要预测2015年的经济,最重要的恐怕要把2015年我们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说清楚。关于2015年我们经济面临的环境,恐怕还是需要一分为二。一方面要看到,2015年所处的经济环境依然比较复杂严峻。从国外看,一些发达经济体确实在加快复苏,但是有一些主要经济体复苏过程还是比较艰难曲折的。在这个基础上不同的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也出现了分化,加上国际地缘政治的动荡,还有最近原油等大宗原材料的跳水式下跌,都使得2015年的国际环境并不那么令人乐观,仍然还是复杂的,甚至还是严峻的。从国内看,三期叠加的影响、各种矛盾交织依然存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还是比较大,所以我们要看到这些困难,要有忧患意识。同时我们更要看到2015年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或者说中高速发展,还是有很多有利条件的。我们还是具有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这些条件在哪里?可以从几方面看:

  一是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新“四化”的相互推进。这是中国经济2015年平稳发展的坚实基础,是基本面。我们判断经济形势走势,一定要看到这个基本面,这是经济运行的核心。新“四化”推进,我只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新型城镇化,我们在“十三五”期间要解决三个“一亿人”,已经进入城市的一亿人,要提高市民待遇,市民化;中西部还有一亿人要进城;还要改造城中村等等涉及到一亿人。城镇化,成千上万人进入了城镇,改善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从供给方面促进经济增长。另外城镇化本身将创造出巨大的需求,老百姓在城里的需求和在乡里的需求是不一样大的。城镇化、市民化会对住房、医疗、教育、保健产生很大的需求。所以城镇化是推动中国供给增加、需求增加的很重要的力量,这是一个例子。

  再举一个例子,信息化,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太大了,这个改变后面就是巨大的潜力。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商业模式,带来了电商的高速增长。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还在改变着中国的金融模式,新金融也在快速增长。除此之外,对很多领域都产生了影响。这都是巨大的潜力,将对中国经济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二是改革开放激发创业创新的不竭热情,这是中国平稳发展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是改变中国经济命运的关键一招,是中华民族地位不断提升的关键,是中国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的关键,也一定会是今后及“十三五”中国经济平稳发展的动力所在。特别是简政放权、放开准入、方便办事,将会极大地调动中国9亿左右的劳动人口,数千万科技人员创业创新的热情。要创业创新,就要雇佣人,要有资本金。去年的商事制度改革后,3至11月份,市场主体增加了1005万。

  去年是中国改革的元年,2015年继续推动开放。改革是当头炮,打破创业创新的枷锁和羁绊,13亿中国人、9亿多劳动力所孕育的创业创新的热情就会迸发出来,这是中国经济的希望所在。

  三是党中央、国务院科学的宏观调控是经济发展保持平稳发展的关键。“新四化”是基础,改革开放是动力,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关键。任何一个经济体的经济都会有波动,要熨平这个波动就是要靠政府的宏观调控。这两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在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同时,加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适时适度地预调微调,这是2014年平稳增长很重要的原因,也会是2015年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很重要的原因。

  概括起来,我们看到,2015年中国经济面临比较严峻的国内外环境,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同时更要看到中国经济较长时期保持中高速增长,并向中高端迈进的潜力和条件,我们有坚实的基础,不竭的动力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的不断创新。2015年中国经济仍然会保持平稳较快中高速的增长。关于今年经济增长的目标,全国“两会”将会给出答案。

  第二个问题你提得非常好。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统计部门如何在认识新常态的基础上适应新常态,引导大家把工作精力更好地放在转型升级上去,这其实是中国统计部门一个很重要的任务。

  我们刚刚召开了全国统计工作会议,就如何引导大家把精力放在转型升级上明确了这样几点:一是更加准确真实地反映经济的总量;二是更加全面地反映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三是更加及时地反映中国经济质量的提升。从过去把比较多的精力放在统计总量速度上,转为在把速度指标搞清楚的同时,花更大的精力放在刻画、统计和分析中国经济的结构和质量的变化上。这是我们对适应新常态的一些设想,我们也在努力地这样做。我们的统计分析报告和一些统计指标已经增加了反映结构和质量的指标,当然我们还需要更加努力,欢迎媒体朋友们和我们一起努力,谢谢你。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我们注意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继续放缓,房地产投资增速也在放缓,请问这是否会对宏观经济构成压力?另外,有分析认为信息产业在未来包括今年将成为替代性产业,您怎么看?对于今年信息产业的发展您有哪些判断?谢谢!

  马建堂:2014年和2015年,中国经济存在着比较大的下行压力。首先是需求有下行的压力,由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很多领域百废待兴,人均基础设施总量不高,所以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比较快的增长速度,几年之前都是20%以上的速度。这几年,特别是去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相对调整,随着制造业领域产能的相对过剩,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确实在下降,去年只有15.7%的名义增速。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下滑放缓的原因,首先是制造业领域生产能力过剩,制造业领域的投资或者是制造业投资占中国总投资的比重在30%多,在产能过剩的条件下就是要控制简单重复投资。第二是房地产市场的调整。2014年房地产投资增长10.5%,也在明显回落。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投资增速回落是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不可能需求不换挡。在经济结构优化的同时投资结构也在优化。第三产业的投资增长得快,信息业务业投资增长得快,电商投资增长得快,投资结构在优化,投资质量在提高。

  信息产业,我刚才讲的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新动力之一,信息产业的概念不是国民经济行业标准分类,是一个派生性的分类。消费品领域里面也有信息产业,比如手机就应该属于信息产业,它增长得很快;装备类里面也有信息产业,比如说各种基站;投资类里也有信息产业;广义上互联网产业也应该算信息产业,这些产业发展比较快。谢谢你!

  新华社记者:刚才在发布中您提到下一阶段将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具体采取哪些措施来实现这样的目标?谢谢!

  马建堂: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但是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中国经济高速成长这几十年经济总量确实在不断扩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们经济发展质量还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今后,特别是未来“十三五”期间,我们确实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转方式、调结构上去。怎么“转方式、调结构”?要推动结构转型,更好地发展服务业,更好地培育信息产业。

  第一,主体是企业,企业是市场的细胞,是经济的主体,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主体,只有千百万企业在市场的压力下,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生产更多的新产品,不断调整自己的技术结构,运用新技术,运用互联网技术,企业才能过得更好,才能在竞争中发展壮大。企业的行为本身就是宏观上转方式调结构的微观基础,要推动企业改革,推动企业在市场的条件下去创新。

  第二,市场的力量,转方式调结构也不是最近才提出,我们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机制、市场动力、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动力。我们要进一步减少干预、进一步地放开准入,进一步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政府的引导。如果说宏观调控政策是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关键的话,那么政府结构性的政策,产业政策,也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政府要认真把握优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制定妥当、合适的经济政策,来引导企业,引导市场主体去转变自己的方式,调整自己的结构,这里的方式包括生产方式、流通方式、消费方式,甚至包括老百姓,转方式、调结构不光是生产者的任务,通过价格杠杆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比较紧缺的东西和比较富裕的东西通过价格杠杆来引导。总之,转方式、调结构是中国经济从中低端跃上中高端的关键,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我相信只要我们按照这条路走下去,中国经济就一定会在持续成长的同时结构继续优化,方式不断升级,谢谢你!

  中国网记者: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在中国经济提质增效的同时,以化解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也将持续,您能否从发布的2014年中国经济相关数据为我们解读一下,在防范这些风险的制度和措施有没有哪些成效?谢谢!

  马建堂:中国经济不仅要稳增长、调结构,还要防风险。关于风险,不同的学者和机构有不同的分析,比较有共识的至少是一段时间内中国的风险,一是房地产调整的风险,二是地方政府债务累积的风险。

  2014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些风险的防范。“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是中国2014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方针,而且在各部门、各地区的共同努力下,这两个领域的风险得到很好的化解。比如房地产,房地产去年从上半年开始起出现了一轮调整,销量、价格下行。四季度以来的数据告诉我们,随着一些行政性的限购措施的放开,金融信贷政策的相应调整,房地产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一是70个大中城市的住宅销售价格降幅在收窄,特别是12月份,一线城市的综合环比房价转正;二是四季度,特别是去年的12月份,房地产的销售,无论是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降幅在收窄。一线城市销量的环比增长,去年就全国而论,12月份的销售金额当月是正增长的,这是不是就可以说中国的房地产在某种程度的去行政化,今后中国房地产市场将会更加健康。

  关于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问题,去年党中央、国务院和各个部门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梳理、清理,这也是防范风险,看看我们到底有多少,这个很重要。针对减轻地方债务风险问题出台了若干措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允许“开正门,堵后门”,允许进行适当的发行利率比较低的债务来替代老债务。各个地方也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应该说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总体上是可控的。

  总之,2014年不光“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取得进展,防风险也取得重要的进展。当然,就像对2015年经济下行压力不能掉以轻心一样,对2015年甚至更远一点的各种财政金融风险也不能掉以轻心,防范风险是个逗号,永远不是句号。要不断努力,把风险控制在受控范围,这是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关键。谢谢你。

版权声明:

本网发布内容凡注明来源为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的,表明“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拥有其版权或已获得授权,内容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其他来源稿件,本网已标明出处及作者,转载仅为信息分享,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权益人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