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采资讯-政府采购信息网

透视“棱镜门”:美政府监控互联网引发全球震动

作者: 发布于:2015-08-13 15:46:16 来源:

  除了软硬件设备,用户隐私安全隐患还体现在网络方面。“国外窃取网络行为主要体现在实名制、关键字方面。”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网络法研究所副所长朱巍在接受采访时说,“如谷歌拥有20-30项业务,如邮件、视频等,都是利用Cookies(服务器暂存在用户电脑里的资料)技术了解关键字,而互联网公司通过这项技术可以方便地知道网民的各种上网行为,比如用户经常浏览哪些网站、哪些关注的东西或者是在相关机构注册的信息等,这些行为都能被互联网公司监测到”。

  对于如何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朱巍表示目前国内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他指出,目前在互联网领域还不能不用Cookies技术,更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互联网,Cookies技术还渗透到移动互联网。用户在使用手机时,其通话记录以及使用手机的上网行为都会被跟踪。而目前国内一般使用的防火墙只能起到防御病毒攻击,但阻止不了用户上网行为被跟踪。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息安全已上升为国家安全,甚至可以直接影响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安定以及经济的有序发展。对此,各界也开始呼吁国家应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

  国内反思:“棱镜”折射政府采购安全漏洞

  美国的“棱镜”项目偷窥中国敲响了我国国家信息安全保护的警钟,而这其中,作为掌握国家信息核心部门的政府在采购中存在的安全漏洞也引人深思。

  斯诺登曝光的秘密文件显示,“棱镜”项目授权国家安全局从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美国互联网企业获取信息,而这些企业的产品是中国电脑用户天天都要使用的,这其中就包括不少政府部门。公开资料显示,近几个月来,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等政府机构均有采购微软Office软件。

  国际关系学院公共市场与政府采购研究所副所长赵勇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从信息安全和国家安全的角度,采购对象在采购产品尤其是在产品使用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信息技术类产品是政府采购过程中安全风险最大的一个领域,首先,采购自海外品牌的软件类产品一方面可能被预置了‘后门’进行信息泄露,另一方面软件产品本身可能带有容易被攻击的漏洞。此外,计算机路由器等硬件产品所携带的操作系统、芯片等也存在安全风险。”

  赵勇指出,目前我国的政府采购法和招投标法涉及国家安全方面的规定仍处于空白阶段,此外,尽管我国在进口产品的安全测评方面曾经设立过一些相应的机构,但是国内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和进口产品的大量涌入,审核机构已经完全满足不了这样的需求,制度很难执行下去。

  针对如何防范在政府采购中遭遇国家信息安全威胁,赵勇表示,一方面,作为采购人应当提升安全意识,除了考虑产品的性能和价格之外,脑子里还有信息安全这根弦。另一方面,政府应当严格规范相应的采购程序和采购系统,并建立相关的安全采购流程规范,对产品的安全性进行监测。

  政府采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副教授王丛虎认为,防范国家信息安全风险需要多层次多方面的努力。“首先,在法律方面,《政府采购法》对涉及国家安全领域的规定处于空缺状态,应当至少通过国务院规章的层次来予以强化,对进口产品和海外品牌的产品进行原则上的规定,对于涉及国家机密或国家安全的产品要以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采取限定性的措施,这种理由在国际上也是成立的。”

  “此外,要落实各采购组织的安全责任,此前我们国家的《保密法》对于个人的责任追究多一点,如果从组织层面加大保密安全责任,采购部门对于国家安全的保护意识还将提高一个等级。”王丛虎说。

  业界观点:美国网络安全双重标准引质疑

  此前,美国政府及媒体,频频指责中国企业和黑客组织威胁其国家安全。而此次的“棱镜”秘密情报监视项目风波凸显了美国“偷窥”本质,也将其在网络安全问题上“严以待人、宽以律己”的双重标准彰显出来。

  此前,美国多次以国家安全为由拒绝中国产品的进入。 2005年,中国企业联想并购IBM遭遇美国有关部门“安全审查”几经波折之后终于尘埃落定。之后的2006年,联想在美国的政府招标再遇“安全门”。此外,去年美国国会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发表调查报告称,中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建议阻止这两家企业在美开展投资贸易活动,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