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安全门事件冷思考:国家安全篇(一)意识
联想“安全门”事件留给我们的警示是沉重的,反思是深远的。警钟敲响,时不我待,我国政府必须行动了。(本报评论员)
意识支配行为,行为反复强化形成习惯,习惯不断蔓延成为规则,规则逐渐演化为一种社会风气。只买贵的,不问价格;只用洋的,不管安全,已成一种采购惯性与消费时尚
安全,从培养意识做起
编前 时隔4个月,跟随国人的冷思考,本报在进行更深入采访、掌握更多信息、进行更深刻思考的基础上,再次推出《联想安全门事件冷思考》系列报道,希望能进一步引发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推动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建设在保护国家安全方面发挥应有的职能和作用。
本组报道共分上篇“国家安全篇”和下篇“国货篇”。今天刊登国家安全篇的第一篇。后续报道将分六次连续刊登。也欢迎广大读者就本话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理性的探讨。
“当得知国务院将从一家中国公司采购PC,而且其中至少有900台PC将用于机密网络时,我感到非常不安。国务院的这一决定可能会给国家安全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威胁到美国在安全IT基础设施上的投资。”
这不是推理小说的片段,而是美国共和党议员弗兰克·沃尔夫为推动美国国务院出台“将不会在机密领域使用联想PC”的规定,向美国政府发出的呼吁。
草木皆兵
美国官员媒体有唱有和
美国人对安全的敏感度和责任心令人叹服!联想中标公告甫一发布,美国国务院“美中经济审查委员会”的两个官员就出面叫停,惊呼使用联想电脑会“危害国家安全”,只要在电脑中安装特殊硬件和软件就可搜集 美国情报,等于给了中国一个对美国使领馆机构进行监视的机会。他们还联合美拨款委员会的副会长、FBI首脑、国防部长等美国重要官员,一起反对联想为美国政府供货。
美国许多媒体也跟风质疑。《纽约时报》引用“美中经济审查委员会”主席沃策尔的言论大声质问:“如果你是一个外国情报机构,在得知美国联邦政府机构正在从你们国家的电脑公司采购16000台电脑时,难道你会放过做点手脚的机会吗?”
遭遇国外媒体和官员的“围追堵截”,联想并非国内第一家企业。美国也不是排斥中国产品的惟一国家。从彩电到打火机,从服装到鞋帽,从水果到蔬菜,在日本、在欧盟,中国产品都曾受到打压。挑起事端者往往是国外的个人、媒体或协会,但其主张通常都以政府及时、有力的支持行为为后盾。在联想事件中,弗兰克·沃尔夫不无炫耀地表示,他提出建议仅20余日,就收到了国务院将采取必要措施的回复。事实上,美国政府也及时采取了“有效措施”。
联想花了12多亿美元买了IBM的一件美国“衣”,又花几亿美元从因特尔买了一颗美国“芯”,还花12亿美元向微软买了一个美国“魂”,尽管从皮到骨都“美”味十足,但终因源自中国,便无法博得美国的信任。“美国政客此次的确有些小题大做,可其敏感的意识、谨慎的态度,值得中国人学习。”一位IT业资深人士说。
习以为常
我国政府部门门户大开
那么,面对如潮涌来的外国产品,中国人的安全观念如何?我国的安全底线究竟在哪里?
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政府采购立法专家刘慧认为,美国对国家安全高度戒备的做法为中国敲响了警钟。她说:“美国政府很少采购我国的技术产品,所以买16000台我国品牌的电脑就成了惊天大事。相比之下,我国政府部门采购涉及国家安全的产品,又岂止是电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要害政府部门,如四大国有银行和电力系统等,成千上万台核心设备都是购买的外国品牌。习惯成自然,很多人并未觉得这有什么问题。相反,不买外国的知名品牌而选国货,似乎反有理亏之嫌。如果联想事件能唤醒国人的安全意识和国货意识,催生相关法律法规的迅速出台,可以说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接触各级各地政府采购官员,大家共同的苦恼是,政府部门的思维惯性几乎从上到下都是只选最好的、最贵的、最知名的国外品牌,根本不顾及其国家安全。多数采购人似乎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崇洋情结,非国外品牌不用。在一些部委招标中,如果同方和戴尔碰面,往往戴尔胜出;华为与思科同台竞争网络设备时,夺标的基本是思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