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采资讯-政府采购信息网

英山云雾茶业发展观察:品牌拐点上的抉择

作者:湖北日报 记者 陈春保 通讯员 郑虎 万隆 程文革 发布于:2015-06-03 16:24:24 来源:荆楚网


  湖北日报讯 记者 陈春保 通讯员 郑虎 万隆 程文革


  毕昇故里春意浓,又是一年茶叶香。南来北往的茶商纷纷涌入英山。


  14日,县绿屏茶叶有限公司制茶车间,公司董事长叶雪平抓起一把刚炒制好的春茶,深深吸了口气。


  这也许是“绿屏”最后一批春茶了!一个星期后,第20届英山茶叶节,新组建的湖北英山云雾茶业有限公司将正式揭牌。从此,“绿屏”和其他被并购的企业只会保留在人们记忆中。


  茶香依旧,叶雪平内心却五味杂陈。当品牌拐点来临,作为“英山云雾茶业”掌舵人,他和他的团队承载了人们太多的期望。


  经过20年打磨,英山云雾茶迎来了品牌拐点


  从100亩到1326亩,杨柳镇河南畈村的茶园面积,18年间扩大了13倍。


  “除冷浸田,村里所有耕地、包括群众菜园子都成了茶园。”村支书夏进军很自豪。


  “农业抓产业,产业抓茶叶,茶叶抓质效。”始终坚持这条发展主线,“小茶叶”在英山已经成长为富民强村的大产业。2010年,英山茶园面积达到20.1万亩。


  综合人口、耕地面积、市场容量等多种因素,省农业厅专家断言:“从种植规模上讲,英山茶叶已逼近产业临界点。”


  “从产量规模型转向质量效益型,在更高的层面上参与品牌竞争,成为英山茶叶产业的必然选择。”县委书记杨良锋认为。


  事实上,完成这个历史性转变,英山茶叶产业已作好准备。


  标准化生产让英山茶品牌有了足够的美誉度作支撑。早在唐代,英山生产的“团黄”、“蕲门”和安徽“黄芽”并称淮南三茗。今天,基于“生态、绿色、有机”理念,英山坚持标准化生产,20万亩茶园已成为全省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市场体系建设让英山茶完成了渠道构建和网点布局。“中国大别山茶叶广场”日渐发育成熟,80%的英山茶叶从这里走向全国。此外,英山在北京、济南、南京、武汉等大中城市成功布点150多个,2万多经销商将英山茶叶销到32个国家和地区。


  一系列的兼并重组整合提升了英山茶叶产业集聚度。20年间,从580个小茶叶加工点到100家中心茶场,再到13个区域性茶叶企业,英山茶叶产业的资源整合、产业集聚与基地建设一直同步发展。如今,依托10多家民营龙头企业和30多家骨干茶场,英山10万茶农完成了与市场成功对接。近10年来英山茶畅销海内外,实现了零库存。


  站在品牌拐点上,英山云雾茶业面临两大挑战


  在湖北、武汉茶叶市场上,品牌影响力与块头的不相称,一度让英山感到尴尬。


  一个最直观的例证是:每年英山春茶有五成被贴牌成“西湖龙井”、“信阳毛尖”等外埠名优茶牌。


  问题显而易见,茶叶品牌塑造的滞后已制约了茶叶产业发展。


  拐点来临,人们对品牌的力量给予厚望,期待借助它完成“产茶第一大县”到“产业第一大县”的转变。


  两大挑战摆在面前。其一,如何确保茶农持续增收,这是整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二,众多的本土茶叶企业中,谁将成为品牌塑造的市场主体,真正扛起“英山云雾茶”的发展大旗?20年实践,茶叶产业在富民强村上的作用,已毋庸置疑。


  茶区流传的种茶致富谚语可见一斑:“一早能摘一斤油,一天能赚一身绸,一月能挣一头牛,一年能做一层楼”,“茶叶有三分,生活不担心;茶叶有一亩,日子能温饱;茶叶三亩半,小康能实现。”2010年,英山农民人均纯收入4062元,近五成来自茶叶产业。


  就在人们为这个富民产业欢欣鼓舞时,有人提出疑问:茶农增收的空间还有多大?增收的可持续性还能坚持多久?


  据介绍,近几年,英山茶叶鲜叶价格每年以20%的幅度上涨,制茶企业已承担了太多压力。


  但是,没有持续增收这个市场诱因,产业基地受到冲击就在所难免。在这种情况下,身处“拐点”的英山茶叶产业必须回答一个问题:茶农增收的空间到底在哪里?


  另外,塑造品牌需要明晰的是,谁将担负起“领导”重任的市场主体。“这个企业既需要行业领袖气质,能够对内进行市场深度整合,对外又要拥有足够的实力进行品牌推广。”县长张树林说。


  目前,经过前期兼并重组,大浪淘沙,英山茶业资源集中在了10多家民营茶企和30多家骨干茶场身上。其中,年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有1家,过2000万元的有2家,过千万元的6家。


  单个企业很难独自担负起品牌塑造的重任。那么,该如何寻找、扶持、打造这个市场的执耳者呢?


  以农民增收和市场主体培育为抓手,英山全力拓宽茶叶产业上升通道


  15日,杨柳镇河南畈村。就在人们忙着采摘新茶的时候,茶农夏国进却把一大片成熟的茶树从园子里挖了出来。“这是低产园改造,新茶园明年就可以见到效益。”村支书夏进军介绍。


  拐点上的英山茶叶产业,调整了种植基地的发展重心。保证增量,每年以万亩速度开发新茶园;改造存量,将老茶园改造成高效标准茶园。


  以科技为核心。英山先后引进鄂茶1号、白毫早、平阳早、福鼎大白等新品种,大面积推广无性系茶苗栽培技术。英山茶园优良品种达到18%,超过全省12.5%的平均水平。


  以政策为杠杆。英山整合财政、扶贫、发改、金融等部门资金,对茶农进行政策扶持,每亩840元的良种茶苗由政府补贴一半。


  以企业为龙头。志顺、绿屏、野山乡等企业积极参与茶园改造,为茶农提供资金扶持。


  茶园改造带来的增收空间喜人。据县农业局一位干部介绍,与老茶园相比,新建、改建的高效标准茶园亩均纯利润有40%的上升空间。


  在产业内部挖潜的同时,英山积极延伸茶叶产业链,与旅游业全方位对接。如今,英山“茶之旅”已成为全省精品旅游线路之一,年吸引各地游客8万人次,创旅游收入2000多万元。


  解决了茶农持续增收的问题,英山开始培植能够担负品牌塑造重任的市场主体。


  年初,本土茶企业绿屏怀揣85%的股份,和外地茶企浙江华发走到了一起,郑重地按下红手印,一个由内外“小舢板”联合而成的“茶叶产业航母”终于浮出水面。


  这就是英山云雾茶业有限公司。与茶打了28年交道的叶雪平被众人推到了舰长的位置上。


  尽管资本构成复杂,实力也略显单薄,但叶雪平充满了信心。他说:“3年至5年后,英山茶叶产业必然是另一幅光景。”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