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均拥有公园绿地:一间房
8.02平方米,相当于一间房的大小,也是上海目前人均拥有公园绿地的大小。从“一双鞋”“一页报”“一张床”再到“一间房”,上海的“绿意”在不断增长,这背后,公众参与的力量举足轻重。来自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的数据显示,近三年,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上海每年新建绿地均超过1000万平方米,去年达到1358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15.03%增至去年的16.2%。
引导公众为生态之城添砖加瓦,上海一直在努力。自2015年起,上海市民绿化节已连续成功举办三届,在全市各层面开展了家庭园艺、绿色展示、体验互动、科普服务等四大系列活动共上千场,吸引超过百万人次参与,辐射人群逾千万人次。第三届上海市民绿化节上,供市民认建认养的160万平方米绿地和6万多棵树木一经推出,一些地区就出现了“一木难求”的热闹场面,全年共吸引约10万人参与。
考虑到土地资源紧张、建绿空间有限等因素,去年,上海在每人每年义务植树三棵标准不变的前提下,开始拓展新时代植树的内涵,探索多种全新的全民义务植树尽责形式。查看上海全民义务植树尽责形式折算参照表,种植或铺设9平方米的草坪、绿化3平方米的屋顶、墙体或阳台、在林中悬挂3个人工鸟巢、认养和保护1株古树名木、参加两次家庭园艺类活动……8大类共36种并非植树的行为都可视同履行了植树义务。
“植树内涵得到拓展,将激励更多人参与生态之城的建设。”市绿化市容局负责人表示,只要有一颗热爱自然的赤诚之心,就不需要拘泥具体的表达形式,重在参与,这正是举办上海市民绿化节的初衷。
追求更多的绿色获得感,上海市民已不满足于植树等单一的形式,许多家庭愿意在园艺上投入更多时间和物质成本,而在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家庭对于宅前屋后绿意的热衷程度,恰恰是衡量一个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发展水平的重要参照。
历史底蕴深厚的山阴路,“零绿化”曾是一种遗憾,借助当地居民勤劳而精巧的双手,现在有了一个个新的雅号:恒丰里成了“花香弄堂”,兴业坊成了“书香弄堂”……立体绿化攀上了石库门的外墙,走道两旁布满了月季、山茶。而从一户户花香人家中走出来的“样板房”,更是无一例外,都成了历届上海家庭园艺展上的焦点。
对于绿色获得感的追求,让更多志同道合的人走到了一起,绿意成了串起邻里情的纽带。在新晋为上海市园林街镇的浦东新区浦兴路街道,总长近1.7公里的安吉拉月季花墙正在十多个小区的镂空围墙上生长,每一段花墙上有一个由三个阿拉伯数字组成的号码,对应一位“美丽浦兴”志愿者,负责认养该段的月季。
在照料的过程中,原本彼此陌生的同一个或不同小区的居民有了共同语言,以花为媒,成为熟人、好友,以前无人问津的社区活动如今一呼百应。
回忆起去年6月那次水杉林的“大扫除”,中大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李秀勤仍十分感动:“天还没亮,许多居民还没吃早饭,就提着扫帚、铲子、钳子等工具,从四面八方赶来,一碰面,都不用我介绍,居然彼此都认识了!”看到社区环境在一点点变好,社区居民的荣誉感也在不断提升,甚至互相之间暗暗“较劲”,比赛谁宅前屋后“承包”的小区绿地布置得更漂亮。
共创的目标就是共享,由市民参与缔造的绿城,最终的受益者还是市民本身。上海市绿化市容局透露,今年上海将新增林地7.5万亩、建设绿道200公里,森林覆盖率有望再提高0.6个百分点,达到16.8%,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也将再增加约0.18平方米,达到8.2平方米。与此同时,市民拥抱大自然的选择也将更加丰富,今年上海预计新增超过50座城市公园,使全市城市公园总数达近300座; 松南郊野公园有望开园,合庆、庄行等郊野公园正在加紧建设。(记者 陈玺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