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采资讯-政府采购信息网

"一个工程"和"四大体系"

雒树刚详解"十三五"文化建设

作者: 金 晶 发布于:2016-04-15 16:10:2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二是深入持续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引导文艺工作者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长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推动更多文艺院团建立基层联系点,开展采风创作、结对帮扶、慰问演出等活动,并健全长效激励和保障机制。


  三是大力推动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实施精品战略,加强艺术创作规划和资源统筹,深入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国家影视精品工程、国家重大出版工程、国家美术发展和收藏工程等,扶持优秀广播电视节目、影视剧、网络剧、舞台剧等的创作生产。今年,要围绕建党95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等重要节点,组织开展主题创作和重大展演。扶持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现实题材、农村题材、少儿题材的创作生产,集聚资源打造精品,努力攀登艺术高峰。


  四是推动传统戏曲传承发展。开展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扶持戏曲剧本创作,加强戏曲人才培养,改善戏曲创作生产条件、支持戏曲演出,培育有利于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环境。组织实施“名家传戏”,“十三五”时期传承1000出京剧、昆曲、地方戏的经典折子戏,充分展示中华传统艺术的精粹。


  问:“十二五”时期,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请问“十三五”时期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有哪些新思路、新举措?


  答: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文化共享发展的重要制度设计。“十三五”时期,我们将深入贯彻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力争到“十三五”末,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合理规划建设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填平补齐基层文化资源。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整合资源,统筹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坚持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保障机制,扩大免费开放范围,提升服务水平。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困难群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对象,让文化的阳光普照大众。


  二是着重补齐短板。老少边穷地区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难点和短板,是“十三五”文化工作的重心所在。文化部牵头编制了《“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将对贫困地区未建成或未达标的公共文化设施进行新建和改扩建,配齐必要的设备,输送优质的公共文化资源,定期开展送书下乡、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深入实施文化扶贫项目,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开展“一县一策”帮扶,确保精准扶贫,推动文化安民富民乐民。


  三是推动社会参与。引入市场机制,变政府“独唱”为政府与社会“合唱”。积极培育文化类社会组织,加大政府购买力度,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四是提升服务效能。进一步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整合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方式和途径。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人士参与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建立群众需求征集和服务评价反馈机制,推广“按需点单”服务模式,使群众“要文化”和政府“送文化”更加匹配。加快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加大云计算、大数据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应用,使公共文化服务更加方便、快捷、高效。


  问:我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十三五”时期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答: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重要指示。前不久,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召开了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体现出中央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十三五”时期,将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加快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