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采资讯-政府采购信息网

“互联网+”医疗,“疗效”几何?

作者: 发布于:2015-11-06 15:52:37 来源:扬帆远行

  “腹胀隐痛到底是肠胃还是肝胆脾病?”、“开水烫伤,起水疱后会留疤吗?”……身体不适去医院?或许您可以先问问手机,这不是玩笑。借着“互联网+”的春风,五花八门的移动医疗APP日益走红,各大医院的专家医生似乎触手可及,足不出户,甚至还能“滴滴一下,医生上门”。然而,花哨的形式过后,似乎依然无法摆脱违规风险与现实困境。(北京晚报)


  时下,“互联网+”成了一个时髦的词并迅速蹿红,互联网+汽车、互联网+房地产,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教育等诸如此类的“互联网+”如雨后春笋竞相涌现,甚至诸如互联网+医疗等一些并不与互联网有多大交集的行业,也不甘寂寞竟然也搞起了“互联网+”。


  互联网+医疗究竟有多大“疗效”?其实,无论是专业医生还是患者对此都颇有微词,并不看好这样不切实际的“跟风行动”。


  其一,门诊都需要花费几十分钟甚至上小时尚且限量,而医生忙碌了一天,回到家里面对每天数十条的咨询,对每条咨询都深入答析实在爱莫能助。其二,“轻问诊”与门诊不能相提并论,其由于难以身临其境,即使是咨询者为此承担一定费用,咨询也难以代替门诊。其三,国家仅限于互联网健康咨询,禁止互联网上医学诊疗,由此决定了医生不可逾越“红线”,解决不了患者的实质问题。其四,只凭隔空咨询,不查体、不掌握全面信息,加之由于医生的经验所限,难免延误病情。其五,尽管滴滴出行APP上门诊疗延伸了网上咨询诊疗,但毕竟不能像门诊那样有效解决问题,既浪费了资源又加剧了“看病难”。


  互联网+医疗“跟风”之弊贻害无穷,不仅助长了形式主义之风,而且无益于医疗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倘若医疗行业用浮华心态去“诊疗”“互联网+”,那么最终这个蹿红的热词,难免在浮躁中被使用的面目全非,而自己和患者却收效甚微。


  因此,无论是对对医疗行业还是医疗管理机构来说,与其热衷不切实际的“跟风行动”,莫不如眼睛向内,着力破解当下遇到的医疗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加紧研究解决由于病床、手术室等硬件条件有限,难以充分发挥出医生应有的能力,所造成的医院的人才浪费问题;另一方面,加快解决大量患者又因为扎堆少数几家大医院,所导致的人满为患、就医不及时问题。倘能如此,则医院幸甚、医生幸甚、患者幸甚。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