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山推广“1+2+N”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晓东帮我3年多了,我们就像家人一样,有一次我买了大米,虽然不是工作时间,她也跑过来帮我搬。”家住石岐区的斌叔说。斌叔已有78岁高龄,膝下无儿女,上门家政服务员李晓东是他生活上的好帮手。上门家政是中山市石岐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之一,李晓东要负责照顾包括斌叔在内的三位老人。
自今年5月中山市推出《关于深化改革推进中山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从量到质提升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以来,全市各镇区积极推广“1+2+N”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1”是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依托,“2”是指提供上门家政和送餐助餐两大服务项目,“N”是指有条件的镇区还可提供其他多样化服务。
目前,全市共有85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实现所有镇区全覆盖。截至7月底,24个镇区全部提供上门家政服务,20个镇区开展了送餐助餐服务,另有多个镇区按自身需求开展了多样化的居家养老服务。
多镇区铺开“区中心+社区站”养老服务体系
目前,西区已形成“1中心9站点”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社工以此为基点进入社区提供服务。其中,社工长期驻点的共有4家定点居家养老服务站,3家设在农村片区,1家设在城市片区。多元的城乡结构是西区的特点,据此西区正努力打造“区级+社区”的服务形式,一方面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央枢纽平台,同时统合各社区服务站提供就近服务。
西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侯雅梦表示:“城乡二元结构使西区的工作有着自身特点。城市片区老人积极响应,乐于参加各式活动,农村片区的老人则比较保守,常要从免费的体验式服务开始,渐渐让其认识到自身需求和社区所能给予他们的帮助。这也是我们将首批居家养老服务站集中设在农村的原因。”
为方便统合城乡多站点的居家养老服务,西区采取了“区级+社区”的“一中心多站点”服务形式。通过区级平台对长者服务需求进行评估,将服务和资源分流到不同的长者群体中,再从就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派送服务,以达到高效精准的服务标准。西区社会事务局工作人员杨恒表示,除了使用民政部发布的《老年人能力评估》问卷,西区还结合自身情况对问卷进行了补充,以期能掌握老人更多的信息,如生活能力、社会支持、居家环境和经济情况等,从而达到融合化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相互补充的目标。
同样实行“区中心+社区站”服务形式的还有火炬开发区和小榄镇等。目前,火炬开发区区级养老服务中心及五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经投入使用。各中心均配置功能齐全的老年人活动室等,并配有专业的社工、护工及康复师进行服务。
小榄镇围绕设立在镇敬老院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统筹指导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开展工作。各社区站点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取适合的服务项目,形成中心统筹,站点实施,功能错位,优势互补的居家养老服务平台。
火炬开发区长者饭堂每日接待近200位老人
火炬开发区张家边社区长者饭堂已经开办两个多月,短短时间内,饭堂从每日接待60多人到现在每天近120人来就餐,这里越来越成为老人生活上的依赖。几乎同时开放的六和社区长者饭堂也非常热闹,每天有70多位老人前来用餐。
火炬开发区对市政府重点兜底服务的六类老人实行免费配餐和送餐服务,包括年满80周岁户籍老年人、年满60岁以上重点优抚对象、社区中三无孤寡老年人、双低中独居老年人、特困供养对象中的散居老年人以及一级残疾军人中的老年人。对非以上六类的老人,长者饭堂实行低偿用餐服务,老人们可享受半价优惠,四菜一汤的午饭仅需6元。
据张家边长者饭堂社工杨燕珊透露,自饭堂开办以来,共有117位老人享受了免费用餐服务,64位老人享受低偿用餐服务。“现在虽然只有午餐供应,但我们正在探索日托的管理模式。除了张家边社区和六和社区外,今年内长者饭堂将推广至全区70%的社区,明年中旬即可实现100%全覆盖。”
火炬开发区并不是全市唯一开办长者饭堂的镇区,市民政局福利科科长阮竹放告诉记者:“今年全市在火炬开发区、小榄镇、三乡镇、沙溪镇、石岐区和南区设立长者饭堂试点,将整合各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养老服务机构资源,采取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形式,开展集中配餐送餐服务,保障政府兜底服务的困难老人用餐需求。目前,除石岐区和南区的长者饭堂尚在建设中外,其余4个镇区的长者饭堂均已投入使用。”
除长者饭堂外,各镇区社会事务局也为出行不便的困难老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小榄镇的志愿者一年365天为老人送餐,台风天气也无间断,仅新市社区就有20多位独居老人享受每天的免费配餐服务。今年1—7月,石岐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也为全区96位老人提供了2443餐。
让独居长者有个“家”
跟着杨权华在小榄镇新市社区的老街里左转右转,终于来到了珍姐所住的诗礼街。杨权华是小榄镇新市社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一名社工,也是珍姐家的常客。
珍姐笑盈盈地开门,院子里那只瘦小的花猫是她目前唯一的伴侣。丧偶、失独曾使她失去了亲情和温暖,但珍姐是个乐观的人,她说:“我现在每天都到家庭服务中心走走,我不是去玩的,我是去监督权华工作的。”说完她爽朗地笑了。
中心为新市社区120多位像珍姐一样的独居长者搭建了一个共同的“家”,通过“医生+社工+志愿者”的多方配合,为老人提供“医食住行”等全方位服务。
添叔也住在新市社区,他双目失明,对于窗外的花花世界仅有一丝光感,再加上膝盖经常性疼痛造成的行动不便,他成了新市社区有名的“宅男”。几年前,添叔的女儿嫁去了外省,不能经常回来看他,绝大多数时间里他都在黑暗中独守空房。
“添叔的膝盖经常痛,我们会帮助他联络医生上门服务,家庭服务中心时刻关注行动不便的老人们。”杨权华说。他还透露,社工经常落户访问独居老人,发现他们有不舒服的情况立刻联系合作医院,医生会第一时间上门检查。
西区也用自己的办法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向老人提供辅具借用服务。走进西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即可看到迎面的墙壁上挂满了手杖和拐杖等辅具,墙角还停着几辆轮椅。“老人如有需要可随时来借,经济困难的就直接送给他们。”侯雅梦说。
关注特殊老人群体,着力解决托底养老问题。今年5月,市民政局颁布《实施方案》,明确了兜底服务重点困难老人的主要任务,确立了“1+2+N”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根据《实施方案》,石岐区重点关注政府兜底帮扶的特殊老人群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梁桂英经常入户跟踪老人的生活情况。最让她放心不下的,就是住在中山公园附近的李阿婆,李阿婆属于低保家庭,不但本人患有脊椎畸形,她的儿子还是名智力残障者,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在梁桂英的多次劝说下,老人才接受上门家政服务。
早在今年3月,石岐区的社工就对区内三无、低保、低收入、残疾军人等98户老人走访调研,通过《中山市石岐区关爱重点老人服务需求调研问卷》和《老年人能力评估表》,收集了解老人的生活需求和生活现状,为石岐区有效地开展兜底性服务提供更加准确的依据。
版权声明:
本网发布内容凡注明来源为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的,表明“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拥有其版权或已获得授权,内容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其他来源稿件,本网已标明出处及作者,转载仅为信息分享,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权益人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