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局:为冬奥气象服务和科研打好基础
立体化观测网将覆盖北京冬奥赛区
为冬奥气象服务和科研打好基础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日前印发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专项计划》(以下简称《计划》)中获悉,冬奥赛区及周边的气象观测系统将得到进一步完善,最终形成12个观测种类、一千余套观测设备的立体化观测格局,有力支撑冬奥会气象服务、天气预报业务及科研。
在冬奥赛场上,天气情况是影响比赛的一大变数。“冰雪项目对气象要素的敏感度远超夏季运动,北京冬奥会赛事、雪务、运行保障等都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北京冬奥组委副主席杨树安表示。立体化的赛区气象观测网,则是高质量冬奥气象服务的基础。
根据《计划》,气象部门将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在北京、延庆、张家口赛区及周边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建成满足需求的立体气象观测网,实现对赛区风向、风速、温度、相对湿度、气压、降水量、雪深、能见度等要素的综合采集。届时,延庆赛区及周边平均站距将达到3.45公里,张家口赛区及周边平均站距达6.6公里,赛场气象要素观测时效可达分钟级。
据悉,冬奥赛区及周边气象观测网的建设将以“一网多能”“一站多用”为重要原则,确保观测布局和功能科学合理。气象部门将通过运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间互联互通,提升观测站网智能化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志愿者观测也将成为赛区气象观测网的有益补充。在北京冬奥组委统一安排下,冬奥测试赛即将启用此类观测。在经过专业培训后,赛区气象志愿者将利用手持自动观测设备,现场监测并回传雪温、雪深等气象数据。
“赛区气象观测网只服务冬奥,还将惠及‘后冬奥’时代,实现可持续利用。”中国气象局冬奥气象中心主任姚学祥表示,观测系统的设计规划在考虑冬奥气象服务需求的同时,还将考虑冬奥会结束后冰雪经济气象保障服务的需求,充分发挥气象观测系统的“奥运遗产”效应。(记者 贾静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