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一小时”可以政府购买服务
全国两会正在如火如荼的召开,多位政协委员聚焦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提出应在该领域继续大力推行。
教育采购由来已久
3月3日下午,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会结束后,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现身“部长通道”,在回答记者关于“三点半”难题时,陈宝生介绍了目前政府购买课后一小时教育服务的4种模式,其中北京规定3点到5点期间是校后服务时间,主要内容是开展课外活动。这种校后服务模式采用的就是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又被称为“课后一小时”。
除了北京,政府购买教育服务,已经在多地有先例。
针对教育等民生热点问题,国家层面积极出台政策予以回应。早在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就提出,在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要逐步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力度。近年来,国家级部门更是多次发布相关文件,其中《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通过多种方式举办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多样化教育产品和服务。2016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提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后补助等方式,鼓励企业和社会机构根据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和师生教学需求,开发一批专业化教学应用工具软件,并通过教育资源平台提供资源服务,推广普及应用。
同年6月,国务院决定成立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职责是“统筹协调政府购买服务改革,组织拟订政府购买服务改革重要政策措施”等等。
“课后一小时”有成绩也有问题
两会期间,记者采访了几位教育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他们对“课后一小时”活动表示认可。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校长李有毅对“课后一小时”活动大为赞赏。但他也表示,“课后一小时”活动的开展,需要学校的积极落实贯彻和教师的认真负责,才会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才能真正达到丰富中小学生课外生活、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马景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课后一小时”活动对扩充学生视野、补充学生课内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也缓解了家长在时间上和经济上的压力。“尽管在实施过程中仍会出现需要提升和修正的问题,但本质上来讲,这项活动对学生的提升和发展还是非常有益的。”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史家小学校长王欢则在充分肯定了“课后一小时”给学生带来帮助的同时,也向记者表达了她的顾虑:目前政府通过购买教育服务的形式,对“课后一小时”进行补贴,但是教育部规定老师八小时工作制外不得收取其他费用,因此这部分只能向校外社会力量采购,有时候教育质量无法满足学校需求。她呼吁能盘活机制体制,打破束缚,让财政的钱花的更有其所。
采购范畴还可扩展
政府购买服务不仅在丰富中小学生课外生活,也在学前教育领域大展身手。
当前,幼儿入园难,入好园更难的问题让众多幼儿家长十分头痛。特别是在“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后,城镇新生儿数量大幅增加,对学前教育资源的需求也大大提升。与之相对的,目前国内学前教育资源相对薄弱,许多地区幼儿园还存在公益属性不强、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使得幼儿入园问题难上加难。为了缓解上述问题,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化,部分地区当前正在实施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即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使用财政性资金,向有资质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组织举办的幼儿园等购买学前教育服务。
作为从事学前教育多年的教育工作者,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北海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柳茹对于这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柳茹表示,教育需要较高的成本,高成本阻碍了非政府开办的幼儿园转向普惠性的脚步。与此同时,由政府开办的幼儿园在所有幼儿园中所占比例较小,这也增加了幼儿入园的难度。而政府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为学前教育买单,可以在极大程度上缓解非政府开办幼儿园的经费压力,确保这些幼儿园在提升普惠性的同时还能继续生存下去,保证各类型幼儿园的健康发展,让更多孩子能够接受公平的、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这项工作切实解决老百姓的负担,是很值得推广的。”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钱学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不光是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也急需纳入政府购买教育服务范畴。他认为我国的职业教育目前面临着专业匹配不够、职业技能不足、职业精神缺乏三大难题。表面上看是供给侧出了问题,实质上是需求侧管理没有跟上,供需双方没有形成相互制约机制,也就无法实现供需平衡。
钱学明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殊办学要求,建立学校和企业“双元”技术人才培养机制。通过需求侧管理,改革经费分配方式,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大型企业、行业组织开办职业教育学校。坚持同质同价、一视同仁,调动企业办学积极性,发挥其办学优势,让他们愿意办、办得好。
民建中央公开的提案认为鼓励的同时也应出台相关扶持和管理政策,明确兑现办学自主权政策,办学模式、管理模式、教学模式、领导体制、课程教材、合作形式等都应按照民办职业学校自主确立的原则进行政策设计。出台相关评估办法,定期开展评估,汰劣奖优,对于办学质量不高、管理混乱的学校取消办学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