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采资讯-政府采购信息网

单霁翔:担起新时代文化发展新使命

作者:单霁翔 发布于:2017-11-20 15:32:00 来源:人民日报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之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文化工作者,研读十九大报告中的文化建设部分,让我心潮澎湃、受益匪浅、思考良久。


  依循新论断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诸多重要场合屡屡提及“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文化发展理念。在这些发展理念的指引下,通过五年的努力,文化建设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


  成绩令人喜悦、鼓舞人心,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五年来的历史性巨变之后,也直指文化建设方面的不足在于,社会文明程度尚需提高。如何分析这一问题,我想必须回到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新论断,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变了自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以来“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表述。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然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抑制了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


  联系文化建设情况,也可以发现类似问题。以博物馆为例,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着眼于故宫和观众安全,推出了旨在限流分流的每日8万人次限流目标、实名制售票和全网售票,尽管如此,每年观众人数仍然不断攀升。2015年“石渠宝笈特展”引发“故宫跑”,2017年“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再现争先恐后观展的盛况。首都博物馆“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和“王后 母亲 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带动“首博热”。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也因精彩展览吸引大众排起“长龙”。这些文化现象,说明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借助展览“让文物活起来”,证明了广大民众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据统计,2016年度全国注册登记博物馆总数达到4873座,比2015年增加了181座,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16年全国举办展览3.08万次,但是能引发如上述观展热潮的还是少数,一些博物馆门庭冷落、人气不佳。优质博物馆和高质量展览集中于某些城市,文化供给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还存在极大不平衡。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文化事业的发展也需要从多起来、大起来提升至强起来,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勠力齐心
  守住中华民族文化根脉


  十九大报告要求“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守住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保护好中华大地上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品类繁多的文物藏品,这是国家法律赋予每个人的责任,也是我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


  对于文化遗产保护,一是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典守珍护,永无止境。并非战争或自然灾害等状况下,文化遗产安全才面临威胁,悄然无息、日积月累的自然损毁,也会使得文物面目全非。文化文物工作不得不居安思危、精益求精。故宫博物院正在实施故宫整体维修保护项目和“平安故宫”工程两项国务院批准的重要工程,对于故宫文化遗产的保护可谓是马不停蹄、多管齐下。故宫整体维修保护项目自2002年以来持续实施,使得紫禁城逐步恢复了壮美、庄严之姿。2015年,养心殿、宁寿宫花园、大高玄殿、紫禁城城墙等四项研究性保护项目启动,将古建筑保护、学术研究、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相结合,以期提升保护质量。“平安故宫”工程自2013年开始实施,通过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建设、地下文物库房改造、基础设施改造等七个子项目,逐步构建分层次、分区域科学管理的故宫安全防护网。


  二是要有分享和合作意识,互利互惠,协同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中不可忽视的两个问题是资金和技术。对于前者,2015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博物馆条例》中明确规定:“国家鼓励设立公益性基金为博物馆提供经费,鼓励博物馆多渠道筹措资金促进自身发展。”博物馆可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捐赠资金投入文物保护。对于后者,修复实力雄厚者应多多帮扶其他机构,促进区域乃至全国文物保护技术的提升。故宫博物院正在加强“两院两基地”建设,即故宫研究院、故宫学院、中国古代建筑保护传承国家基地、中国文物藏品科技保护国家基地的建设,吸纳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共同服务于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的完好保护,同时也面向文物博物馆行业举办修复技艺传承培训班,期待共同推进中国古建筑及文物保护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飞跃。


  以人民为中心
  满足美好生活需要


  十九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我认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以人为中心,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群众的需要是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然而我们的文化供给相对单一。我们可借助传播学、营销学的理论,围绕大众需求多做研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广大群众提供更为丰富多元、适销对路的文化创意产品和优质服务。


  对于文化资源优势不明显的博物馆来说,要更多地深入社区,融入百姓生活,强化服务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润物细无声”。对于新筹建的博物馆,不能沉浸于建设大型文化设施,而应该从区位、历史脉络等方面找到博物馆定位和核心竞争力,将更多精力投入人才队伍建设,从软实力上增强服务观众的能力。对于故宫博物院这样文化资源丰厚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来说,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在陈列展览、教育项目、文化创意等方面,实现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提升”的转变,为大众提供更为多元、高品质的精神食粮。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为了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逐步扩大开放面积,从2012年的48%开放到目前的76%,未来将进一步开放到85%;故宫文物医院通过预约参观方式对公众开放;待现代化的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建成后,也将为公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文化选择,让大家有更多文化获得感。今后,故宫博物院还将根据十九大报告制定未来展览规划,明确展览是为最广大观众服务,而非为少数研究人员服务,改变以往筹备时间仓促、展览数量不少而质量参差不齐等状况,提倡工匠精神、精品意识,增加文化内涵和科技含量,力争达到历史性与时代性、思想性与观赏性、科学性与艺术性、学术性与趣味性、知识性与通俗性的完美结合,真正办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展览,体现出一座博物馆的管理与服务水平。


  如果说展览、教育项目等是常规的文化供给,那么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就是新兴的文化供给。故宫博物院开发的一批文化创意产品深受市场欢迎,例如朝珠变成的耳机、门钉变成的箱包、瓦当变成的点心等等。十九大报告要求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我认为也是要在贴近现实生活上多下功夫。比如故宫博物院推动“文化+科技”发展,让铜缸变成表情包,让榫卯变成游戏。只有让文化走进人们生活,文物才能活起来,文化产业也才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发出中国时代强音
  展中华文化魅力风采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然而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与了解还不够立体和全面,甚至有的国家可能因刻板印象存有偏见。五年来,中外文化交流加强,引进来、走出去的文化项目数量众多,效果也不同凡响。


  就博物馆界看,中国国家博物馆引进的“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上海博物馆引进的“醍醐寺艺术珍宝展”等,都掀起中国民众参观热潮;故宫博物院赴外展览深受所到国政府及民众的欢迎和好评,这些都极大促进了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未来,我们需要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传播“中国声音”,让中华文化成为世界的共同精神财富。故宫博物院近年来另辟蹊径,通过持续运营国际博物馆协会国际博物馆培训中心和国际文物修护学会培训中心,举办紫禁城论坛、世界古代文明保护论坛等,强化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中外文化交流,期待以此让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与认同。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需要不忘初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谱写新的篇章,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不懈奋斗。


  (作者单霁翔,为故宫博物院院长)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