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养老服务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杭州一直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市生态良好,风景优美,是一座不可多得的宜居城市。
说到宜居,好山好水好养生。杭州是中国首批进入老龄化的地区之一,老年人口快速增长,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变化,并向着多样化、高要求的方向发展。而属于社会托底的困难人群,在杭州品质之城发展历程中,日益共享社会改革发展成果,生活欣欣向荣。
党的十八大以来,杭州坚定不移地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改革要求落到实处,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让老百姓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杭州为全国提供宝贵经验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杭州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截至今年6月,全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达159.13万,占户籍总人口的21.55%,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达27.18万,占老年人口的17.08%。
杭州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养老工作,提前形成“9064”的养老服务格局(即老年人口中,以社区为依托、社会化服务为协助的自主居家养老占90%;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居家养老占6%;入住养老机构集中养老的占4%),在养老服务硬件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市场培育等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政策机制创新是养老事业发展的首要驱动力。近年来,杭州连续出台养老服务综合性指导文件11个、配套政策30余个、6个地方标准。同时,成立市领导担任组长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领导小组,将30多个市直部门和16个区县(市)纳入小组成员单位,统筹推进养老服务工作开展。
2014年,杭州成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浙江省养老服务业改革试点城市,在深化居家养老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等9个方面做好养老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2016年,《杭州市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正式公布,杭州成立了社区居家养老、智慧养老、医养结合、长期照护保障及养老产业发展五个攻坚项目,整合部门资源及力量进行专项攻坚克难。
今年9月底,作为养老服务业改革试点重点工作任务之一,市民政局等11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养老服务业放管服改革工作的通知》,并于10月11日起施行。
它为破除养老服务业发展瓶颈,激发民间资本等有活力的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业,加快助推产业的转型升级,扫除了障碍。
同时,今年几项与老年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综合改革任务将逐一完成: 99家街道(乡镇)级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完成,50家乡镇(街道)敬老院实现公建民营;推进市级2家公办养老机构定价改革,形成定价改革方案;出台杭州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制定服务项目、标准与规范、服务人员资质以及评估体系等配套细则;推进住宅加装电梯试点工作,出台相关文件等。
有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养老服务业改革试点步伐迈得更快更稳。
微型养老院打造养老服务新模式 “机构+居家+医疗”让人很放心
92岁的倪奶奶一早就来到和睦新村小区卫星养老院医疗室检查身体。不久前她突发头晕摔了一跤,卧床不起。家人不在身边,无法时刻照顾,又很不放心。自从听说社区有了微型养老机构,家人将她送入,养护人员给她定制了康复治疗护理方案,每天都会为她进行健康检查。
社区微型养老院是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基础上新增的全托中心,集日间照料与养老床位于一体。白天,老人们在养老院内活动。晚上,他们可以住进养老院,申请床位过夜。它由社区引入专业的养老服务社会组织进行运营,将基础医疗等养老服务嵌入社区,打造 “机构+居家+医疗”的养老服务新模式。
在杭州,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齐头并进。
居家养老方面,目前已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3004家,面积较大、功能完善的街道级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85家,老年人可以在此享受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和精神慰问多种服务。杭州建设老年食堂1016家,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配送到家,解决了他们吃饭的大问题。通过科学评估,累计为近11万名符合条件的空巢(独居)、孤寡困难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护理及医疗保健等上门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
机构养老方面,杭州着力推进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出台民办养老机构建设及运营补贴、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共建有养老机构床位数6.97万张,平均每千名户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42张,领跑全国。
杭州推出的老年意外伤害险深受老年人欢迎,新一轮(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政府投保已全面完成,市、区(县、市)两级出资1747万元,共为87.37万老年人各购买了一份老年意外伤害险。
养老产业蓬勃发展渐成气候 美丽杭州品质养老焕发光彩
杭州江干区采荷街道江汀社区里,有条小路观音塘路,路虽小,内藏大奥妙。去年10月,全国首个医养护一体化的惠老服务街区在这里正式开街。
这一惠老街区里,涵盖了老人吃穿住行娱各方面,有医院、微型养老院、老人食堂、老人公园、图书馆、越剧社等养老服务资源。
这里的颐乐坊,采用的是家庭客厅式的温暖布局,为老年人搭建了一个学习和社交平台。老年人可以学习养生知识、护理知识,还可以学习烘焙、手作,甚至开生日派对。和颐乐坊毗邻的颐童园,是一个老少乐的游戏场地,老年人可以带着儿孙在这里嬉戏。
打造惠老街区正是建立一个综合照护服务模式,提供给老人一个从自理到需要护理的全方位的变化照顾。需要短期康复照顾的老人可以在这里找到短期托养的地方,轻、中度失能失智老人能享受助浴、物理和作业康复、心理干预等日间照料,活力老人可以学习防止失能、失智的预防知识、营养设计和健康管理,还能享受上门服务。
习近平曾强调,我国老年人口增加很快,老年服务产业发展还比较滞后。要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杭州养老服务产业正进入快速发展期,每年投入500万元福彩公益金,通过“公益创投”,扶持社会组织开展为老服务公益项目,培育了“巾帼西丽”“在水一方”等一大批本土知名养老服务品牌。目前已初步形成拱墅区养老服务产业园(系省内首家)等7个养老产业主导,集聚特征明显的养老产业集聚区、园区(街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日益壮大。
织密扎牢托底的民生“保障网” 让全体百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妈妈!”小辉脆脆的声音传来,妈妈几乎难以相信,可以听到儿子叫出这一声“妈妈”。小辉是一名重度听力障碍儿童,听不到声音,不会说话。不久前,得益于残疾人儿童基本康复服务项目,小辉获得了免费植入人工耳蜗的机会,经过康复训练,他能开口说话了。
去年6月,杭州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再升级,实现“提标扩面”。 “提标” 指提高补贴标准,将肢体残疾适配辅助器具补贴标准从人均300元提高到人均2500元,将康复训练补贴标准从原先每人每年最高1.2万元提高到2.4万元。
“扩面”指扩大补助范围,将补助对象年龄段从原先的0-6周岁扩大到0-8周岁,规定6周岁至8周岁、不具备入学条件的残疾儿童仍可享受辅助器具适配和基本康复训练补贴。同时规定,肢残人员肢体矫治手术对象年龄放宽到16周岁。
2016年,348名0-8周岁的残疾儿童接受了抢救性康复救助;脑瘫、智障儿童医疗康复治疗中符合规定的医疗费都纳入医保统筹支付范围……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达到93.39%。
最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正折射出品质之城的温度。五年来,杭州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4600元的贫困现象全面消除,市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月819元,持续多年的春风行动温暖人心。
上一篇:居家养老 石家庄试点政府买服务
下一篇:江西南昌加快构建社会服务养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