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政府购买服务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国庆节快到了,正是家家团圆,祈愿国强家富人长久的良辰。每逢佳节倍思亲,可是对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景古镇阿姑山村老爷湾社70岁的杨兰芳和52岁的杨满堂来说,这个节,并不好过。
在一个多月前的8月26日,杨兰芳的孙女,“性格很好”的28岁母亲杨改兰,杀死4个年幼乖巧的孩子后,服毒自杀后不治身亡。不日,该女子丈夫再次服毒身亡,四世同堂的8口之家,6口人身亡。杨改兰案,起因很多,如,低保名额被取消,收入低孩子多,家庭不和谐,性格孤僻,与邻里乡亲没有交集……等等,事件发生后,相关的扶贫工作干部也受到了相应的处分。
“杨改兰案”, 是一个惨烈而极端的个案,不代表大多数贫困户面对困境时的反应,但扶贫领域中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典型问题,却不容我们忽视。据南方日报9月20日的一篇报道,截至8月29日,中央纪委和部分省区市、副省级城市纪委通报曝光的883起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典型问题中,扶贫领域突出问题有325起,其中有218起案例是村官涉腐,61起涉及乡镇干部,两者占比86%。
精准扶贫,是一个很好的顶层设计。但是,数据说明,高层的愿望要实现,扶贫资金、政策要按规定落到实处,还需要打通基层这“最后一公里”。事后问责不如源头管控,封闭式运行不如开放式制衡。笔者以为,一些地方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探索举措,很有借鉴意义。
2016年7月,安徽省合肥市新站区通过精准扶贫政府购买社工岗位,将扶贫救助和社会工作结合起来,把精准扶贫当做一个项目来实施,实现了精准扶贫的开放性,提高了扶贫救助的精准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其一,从社会招募来的社工,实行派遣制,直接接受区和社区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监督管理,完成领导小组办公室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对精准扶贫救助的各项考核负直接责任,可以从源头上规避“张‘冠’李戴、优亲厚友”“以权谋私、坐地生财”“无中生有、虚报套取”“雁过拔毛、顺手牵羊”“欺上瞒下、挪作他用”的贪腐现象。
其二,经过专业培训的社工,知晓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能很好地按照规定的系列流程规范性地开展精准识别等系列工作,协助社区(村)建立健全整合城乡低保、医疗救助、困难救助、教育救助等社会救助网络,可以从源头上避免诸如“仅用收入作为衡量标准、用村民投票方式决定是否享受低保”等简单化操作给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带来的失误。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一个都不能少。扶贫攻坚这只上了发条的怀表,一个链子都不能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