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采资讯-政府采购信息网

关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图书馆重获读者青睐

作者:张贺 贺林平 发布于:2016-07-14 16:43:4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书馆为何重获读者青睐(文化脉动·关注公共文化提质增效②)
  在自助图书馆内,大家正在查询。
  图书馆为何重获读者青睐(文化脉动·关注公共文化提质增效②)
  在公共图书馆内,读者正在阅读。
 
 

  读者回流明显
  中青年是主力


  2016年7月3日,星期天,下午5点,首都图书馆B座2楼。离闭馆时间还有两个半小时,但大厅里依旧人来人往,从2楼到5楼各阅览室几乎座无虚席。办证处旁的电子计数器上显示“今日进馆人次16652次”,数字随着陆续到来的读者仍在不断攀升。


  对首都图书馆馆长倪晓建而言,这样的场景早就习以为常。“越是周末、节假日,读者越多,最多的一天到馆读者2.3万人次,简直人满为患。”倪晓建说。据统计,2015年共有520余万人次来首图看书、借书、参加各类活动。全北京市平均每2人就有1人在2015年到过首图。其中有64万人在首图借书,一年共借252万册。


  首都图书馆并非特例。读者回流的现象在全国各大中型图书馆普遍出现。广州图书馆2015年接待读者615.4万人次,外借文献754万册次,新增注册读者31.1万人。广图因此成为年接待读者和外借书刊最多的公共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内蒙古图书馆、厦门市图书馆等到馆读者人数与书刊外借量均呈明显上升趋势。


  一些小型图书馆也同样如此。南京市江宁区图书馆总面积仅有3390平方米,但2014年到馆读者46.3万人次,图书借阅31万册次;2015年到馆读者67.5万人次,图书借阅44万册次。截至今年6月初,江宁区图书馆到馆读者已超过40万人次。


  更值得惊喜的是到馆读者以中青年为主。以广州图书馆为例,2015年新增注册读者占比前三位的为21岁—30岁、31岁—40岁、11岁—20岁,三者占新增注册读者量的77%以上。江宁区图书馆馆长陈英介绍说:“周末平均每天到馆5000人次左右,其中少儿及带孩子来借书的家长占六成。来借书、参加讲座等文化活动的中青年读者约占三成左右,老年读者只占一成。”


  据文化部发布的数据,2015年我国公共图书馆发放借书证5721万个,比上一年增长45.1%;总流通人次58892万,增长11%。总流通人次比2014年足足多出5800多万。


  环境好服务佳
  设备“鸟枪换炮”


  政府投入的持续加大使图书馆的硬件环境有了巨大改进,不少新建图书馆不仅体量庞大,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而且宽敞明亮、温馨舒适、冬暖夏凉。广州图书馆馆长方家忠说,新馆对吸引读者作用明显。2012年12月28日广图新馆试运行开放,全面推行免押金注册,新增注册读者量大幅增长,2013年新增注册读者量较2012年同比增长536%;2014年接待公众访问量较2013年同比增长45.1%,外借文献量较2013年同比增长28.8%。


  2015年8月22日,辽宁省图书馆新馆试运营开放,10.3万平方米、7000个阅览座席、1000万册藏书能力,使辽图成为目前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省级公共图书馆。“我们一开始还担心新馆位于浑南新区,离城里有点远,读者会不会嫌远不来。结果试运营几个月,到馆读者之多超乎想象。可见距离不是问题,服务能力才是关键。”辽图馆长助理姚杰说。


  “这两年因为要建设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政府对图书馆达标特别重视,投入很大,设施好了,书多了,读者就愿意来。”陈英介绍说,2014年江宁区图书馆获得财政拨款554万元,其中新书采购经费100万元;2016年的财政预算增加至1058万元,其中新书采购经费400万元。


  在首都图书馆,几位受访读者都认为,首图的新书上架又多又快,这是吸引他们来图书馆的首要理由。一位北京工业大学大三的王姓同学说:“学校图书馆没有的书,在这儿都能借到,一次能借10本,所以我经常来。”在少儿阅览室里,一位女士对记者说:“现在绘本特别贵,还是来图书馆借着看合适,这里品种也多,孩子很喜欢。”她为儿子挑选了一本巨大的绘本《地下》。


  读者满意的背后是政府的财政支持。首都图书馆每年的新书采购经费达4000万元,2015年全国共出图书44万余种,而首图竟然采购了其中的13万种38万册。“我们图书馆的定位是面向大众,有些特别专业的书,我们就不采购了。”倪晓建说,即使这样,首图入藏新书还以每年40万册左右的速度在增加,给新书上架造成很大压力,以至于目前上书员短缺。


  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也是吸引读者的利器。2015年,本报曾报道过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推出“你看书,我埋单”的“彩云服务”,由图书馆和书店联手,读者喜欢哪本书就在书店自行选借,自动入藏图书馆。该服务一推出就受到读者热烈欢迎。杭州市图书馆在实施“你看书我埋单”时,规定每个读者最多可以在合作书店自行选借20本书,结果书架几乎被搬空,最后一个读者排了5个小时的队才办完借阅手续。读者热情太高,杭州市图书馆被迫将规定改为每人最多选5本。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馆长李晓秋说,目前全国已有70多家图书馆开展了读者自主选购图书、由图书馆入藏的服务。


  在24小时书店风靡全国的同时,“24小时图书馆”也悄然出现。在辽宁省图书馆新馆一楼,每到傍晚时分,经常能看到以家庭为单位的读者群进入图书馆,大人和孩子选择了自己喜爱的图书后,便找一个三张沙发围坐的角落,静静地阅读,也可来一杯自助咖啡,享受闲适安静的阅读氛围。夜间,上班族忙碌一天后,只需携带身份证即可进入,在“深夜书房”度过静谧又温馨的阅读时光。姚杰说:“24小时自助图书馆,全天不打烊,现在有3万册书,还不算多,今后要增加,让读者24小时随时来、随时看、随时借。”


  先进的硬件设施和优良的软件服务推升了读者的借阅热情。2015年首都图书馆借书最多的一位读者全年共借了1264册书;河南省图书馆一位读者一年借了280册书。


  到图书馆听讲座已经成为许多市民的新的生活方式。目前各大中型图书馆普遍开设了各类讲座,科学普及、法律教育、健康知识、育儿百科、传统文化、世界形势……无所不包。辽宁省图书馆新馆开放首日,请到了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做讲座,读者热情空前高涨,许多读者提前一个小时就在厅外排队等候入场,报告厅内600个座位座无虚席,不少人是站着听完讲座的。有山西、辽宁的读者为了听首都图书馆开设的故宫系列讲座竟然早上搭火车进京,听完了下午再回去。


  据统计,全国3100多家公共图书馆2015年全年共为读者举办各种活动114544次,比上年增长10.6%;参加人次5908万,比上年增长17.8%。


  人流压力增加
  地区失衡显现


  面对增加的人流,图书馆业内人士亦喜亦忧。“我们当然希望读者越多越好,但是人太多了,我们压力也很大。”陈英说,图书馆基本全年无休,而且越是过年过节和周末,读者就越多,工作人员就越不能休息。由于只能轮休,现在江宁区图书馆很难招齐所有员工开大会。“一到周末人流高峰,馆内就会显得很拥挤。书也不够用,有时学校推荐学生阅读某本名著,很快就被借光了。管理难度加大,工作人员太少,在秩序维护、书架整理等方面有些吃力。”陈英说,为了应对压力,江宁区图书馆把开放时间延长至晚上8点,成为南京市首家晚间开放的区级图书馆;同时,加大分馆建设,新建三个借阅分中心和两个文化综合体。


  倪晓建也指出,当前图书馆不是建得多了而是建得不够。他说:“中心馆普遍较好,可社区图书馆、县级图书馆就远远不足了。”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20世纪70年代颁布的标准,每5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一座图书馆的服务辐射半径通常为4公里。我国距离这一标准有较大差距。我国平均46.8万人、每3368平方公里(服务半径大致为32.8公里)才拥有一座图书馆。西部一县图书馆馆长对记者说,2007年以前该县连续多年没有为图书馆拨付购书经费,2007年以后才每年拨款7万元用于购买新书。当前图书馆读者回流现象更多的集中于大中城市和较富裕地区。


  《 人民日报 》( 2016年07月14日 19 版)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