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融资出现利好 或走出叫好不叫座怪圈
2016年6月3日,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星期五下午。孔煜(化名)坐在五里河公园附近的一栋写字楼里与她的同事们一起为6月14日正式招标的PPP项目编制标书,做最后的冲刺。
孔煜所在的公司是某中字头国企的基础设施项目办事处,所担任的职务是商务。此次该公司准备投标的项目是沈阳市政府规划的地下综合管廊项目。作为商务,孔煜进入项目的时间比较短,在5天前刚刚来到沈阳。但在近半年连续为PPP项目奔走忙碌之后,她对这样的工作已经驾轻就熟。
“我们现在投标的项目基本上都是PPP,但是中标的不太多。目前实体经济不景气,施工项目不多,我们只能寄希望于PPP项目。对我们这样的大企业来说,有活干是最重要的,不然可能明天就会死掉。”孔煜向时代周报记者说道。
PPP项目自上世纪80年代被引进我国以来一度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但随着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加大,国务院在2014年发布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为PPP项目的火爆进行预热。随后,财政部和发改委相继颁布了自己对于PPP项目的操作指南和指导意见,并分别开设了PPP项目库。由此,PPP项目在2015年开始急速增长。
然而,伴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引和推进,PPP项目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出现了“只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据财政部PPP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12日,全国各地政府推出的PPP项目共有8043个,项目总金额达93103亿元。但目前真正落地的项目仅为22%。
与孔煜同公司的项目经理李军(化名)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道:“目前的PPP项目中标的基本上都是大国企,以中字头企业居多。这一方面是因为地方政府在项目设置时设定的门槛过高;另一方面,目前的PPP项目中经营性的项目很少,有实力的民营本身也不愿意参与其中。”
在民间投资低迷的当下,PPP作为民间资本参与社会投资的重要途径,没有发挥明显作用的现状,也受到了中央政府的重视。5月30日,财政部、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共同做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有关工作的通知》,部署七大举措推动PPP的发展,并表示要充分挖掘PPP项目后续运营的商业价值,鼓励社会资本创新管理模式,提高运营效率,提高项目收益。
正站在十字路口,被多方关注的PPP,前路如何仍值得关注。
PPP成为唯一出路
对于已经入行多年的孔煜来说,如今的工作跟几年前相比变化不小。从跑工地开始做起的她曾经对工地施工的各种乱象了如指掌。而如今,用她的话讲就是:“满脑子都是PPP。”
“我们原来的业务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地产商的房地产项目,另一个是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但现在市场不景气,房地产开发的活大量萎缩,而政府这边因为2014年出台的43号文的限制,也只能做PPP。”孔煜向时代周报记者解释道。
孔煜提到的43号文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国务院在2014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43号文最为明确的一点就是提出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新增政府债务。
融资平台公司曾一度是政府部门做项目融资的主要途径,为此衍生出了一系列的平台公司,并由地方政府为其进行担保。而随着43号文的发布,融资平台公司已经不能再继续发挥作用,地方政府想要融资做项目则要通过PPP模式引进社会资本。
“在东北地区,地方政府的信誉不高,金融机构不是特别认可,一般都会要求让企业来进行担保。正常的PPP项目应该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成立一个新的项目公司,权益和负债放在这个项目公司。但地方政府往往要求项目公司的权益和债务由企业(社会资本方)承担,甚至还要求企业的母公司承担连带责任。这对于企业而言,有点不公平。”孔煜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道。
但对于孔煜所在的公司而言,PPP项目似乎已经是唯一的出路。“对于我们施工企业来说,如果不投这些项目,明天就会关门。对许多企业来讲,挣不挣钱不重要,现金流却很重要。一家国企要养活这么多员工就必须要有活干,这样才能有产值,才能解决就业。”孔煜向时代周报记者坦言道。
为何叫好不叫座
可以看出,PPP模式在当下已经成为政府和企业双方共同需求的发展模式,但为何又会出现落地项目少、只叫好不叫座的现象呢?
据李军介绍,PPP本身是很好的建设模式,但PPP项目又分为三种,即经营性项目、准经营性项目和非经营性项目。其中,经营性项目本身能赚钱,但这种好项目在国内很少见。而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项目的特点是本身的收益很少或没有,项目收入不足以覆盖前期成本,这其中的差价就要由政府来支付。
“我们现在中标的PPP项目都是微利。这样的项目,许多民企根本不愿意加入进来。这些企业的眼睛是最雪亮的,他们能够看出一个项目赚不赚钱。而且中国真正有钱的企业已经习惯了暴利,不习惯这种微利的项目。”孔煜向时代周报记者解释道。
除了利润上的先天不足,地方政府在制定PPP项目时的一些不规范操作也是影响项目落地的一个重要因素。与一般的施工项目招标不同,因为PPP项目对于企业的融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在招标之前都要先进行资格预审。正是在这一环节,许多小企业被拦在门外,PPP项目竞标也就成为了大企业的游戏。
“实际上,因为PPP项目大,所以门槛不高也不行。但是,政府在设置高门槛的时候应该更注重企业的能力,而非级别。前段时间有一个PPP项目要求市政特级资质的企业,据我所知,市政特级的企业在全国也就八九家,愿来投标的也就那么两三家。这已经不是一个谁好选择谁,而是谁大选择谁的问题了。”李军向时代周报记者说道。
除此之外,如今的PPP项目往往是由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在主导,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地方政府由于财政实力雄厚,对PPP融资模式并不十分青睐。
李军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目前PPP项目主要由北方政府在推动,但与此同时,北方政府信用出现危机,许多企业不相信政府能够还钱,所以也不会投标这些政府的PPP项目。“之前还有一个省总价170亿元的基础设施项目寻找合作者,按我们业界的说法,‘金桥银路铁房建’,这个项目是很赚钱的,但是出于对政府支付能力的担心,我们也没参与。”李军说道。
李军还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部分地方政府在开展PPP项目的时候甚至想要从中分一杯羹,瓜分企业的利润。“PPP项目大多都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些本就是应该由政府来做的。现在政府没钱,要引进社会资本就应该保证企业的利益。但又由于部分地区的地方保护严重,地方政府甚至会在合同中要求项目公司成立后要用指定的单位做法律顾问单位,甚至会介入项目的设计、采购等有利润的环节,只把利润很低的施工这部分留给社会资本方。”李军进一步补充道。
转暖的迹象
由此可见,由于PPP项目的大规模出动,不少隐藏的乱象已经开始显现。但随着企业和政府的不断跟进,PPP项目已经开始出现转暖迹象。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融资方面的利好。
据孔煜介绍,融资能否成功始终是PPP项目能否落地的关键因素。令人欣慰的是,今年开始,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态度明显转好。“以前,国有大型银行对于PPP项目一般都要求高担保率,导致企业很难融到钱。而现在,银行明显对PPP项目的融资条件放宽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内著名咨询机构项目融资顾问张达向时代周报记者解释道:“银行放宽条件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总行的政策调整经历了过渡阶段已经下达到地方银行。另一方面,按照业界比较认同的说法是,银行原本的主要贷款对象是地方政府,但现在地方政府借贷减少,加上经济不景气,企业贷款也下降。所以,原本是坐在办公室里等生意的银行经理已经开始出来跑生意了。对于PPP这样的大项目自然会降低门槛。”
张达同时还说道:“原本市场上流入到股市和楼市中的许多热钱也已经开始进入到PPP项目,比如保险资金。保险资金和PPP项目是有天生的契合性的。因为保险资金的周期长,而且利润固定,正好与PPP一样。所以保险资金进入PPP项目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与此同时,PPP项目的推进也为施工企业提供了转型升级的机会。“施工行业现在已经严重饱和,加上去年出台政策对于房地产行业的打压,不少小企业已经被淘汰出局了,而大企业也都在升级管理。PPP对于企业的融资能力要求很高,这也是我们现在在努力提升的部分,我们已经开始在尝试做信托、票据、企业债等业务。因为不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就很可能会死掉。”李军向时代周报记者说道。
在李军看来,PPP项目的开展也符合目前国家大力提倡的“一带一路”战略。“在PPP项目的跟进过程中,企业可以逐渐熟悉国际上的规则,这样在走出去跟其他国家政府打交道的时候就有了经验。目前,制造业已经输出得差不多了,接下来输出的就是人力、技术和管理,要走出去做项目。而PPP正是一个合适的练手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