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阜阳:政府买服务 文化活起来
戏曲小品、吹拉弹奏、听评书相声、看舞蹈杂技……在阜阳大大小小的村镇,丰富多样的文化演出活动时常不期而至,异彩纷呈的节目为各地群众的闲暇时光增添活力。
如今在阜阳农村,文化生活已不单单是节日里的欢庆,更是群众平日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份子。遍地的文化“种子”生根开花,得益于一项项文化惠民工程的扎实落地,让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文化生活的魅力。
文化惠民工程剧团送戏到乡村
寒冬时节,在界首市陶庙镇的流动舞台上,市演艺公司的45名演员结束了11月的最后一场演出。久久未散的2000多名群众还在议论自己喜欢的节目。“这样的演出不是头一回看了,每次看都有新节目,很新鲜。”群众满意,演员们的辛苦是值得的。
“数不清这是今年第几场演出了,几乎不下雨都在演。”18岁的王新慧是市演艺公司的演员,2013年进入剧团以来,马不停蹄地奔走演出成了她最平常的状态。王新慧说:“每次演出都有上千名观众,大家看戏积极性很高,为了他们的期待,我们只有更好地表演。”
市演艺公司总经理李奎升说,“十二五”时期,阜阳市梆剧团、曲剧团、话剧团进行整合,经过不断发展重回演出、创作正轨。“从2013年演出不足100场,到2015年演出210场左右,借助文化惠民等政策的推动,使得我们送戏下乡演出活动逐渐增加。”这种状态也是全市各大小剧团近几年的写照。
市文广新局艺术科科长孙欢介绍,2014年,安徽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送戏进万村”活动,要求在每个村至少举办一次演出。“实际在2013年前后,阜阳市就已启动类似的‘送戏下乡’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包括市演艺公司在内的全市5个国有剧团和部分民营剧团先后参与其中,纷纷为各地群众送文化。“仅2015年,5个国有剧团的平均演出场次就达265.4场,全年共演出2408场,提前完成今年全市1819个村每村至少演出1场的任务。”
把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基层
“十二五”期间,由政府买单的送戏下乡演出活动,与“十一五”期间有关单位组织下乡演出年均300场相比,数量上大幅提高,质量上也明显提升。群众听曲,曲终人难忘;群众看戏,戏散人常谈……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入脑入心,让“送”来的文化深深“种”在基层。
梆剧、曲剧、豫剧,小品、评书、相声……利用群众熟知的表演形式,旧瓶装新酒,散发新时代的气息。“流转土地为啥好、科学种田去找谁、为啥要懂法,这些新政策、新知识都是看戏、听宣讲知道的。”在颍上县陈桥镇三王村,不少群众是当地农民文化乐园的常客,只要有送文化活动,他们都积极前去听讲。市文广新局社会文化科科长杜国阳说:“农村文化乐园是阜阳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之一,也是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的平台,为农民建平台,让文化留下来。”
目前,阜阳市23个农村文化乐园试点,为基层群众送去文化的同时,还培育了一批农村文艺骨干和民间艺术团体,让文化的种子在基层生根繁盛。王集镇李彬庄、杨桥镇刘大村、李兴镇马庄新村等地的农民文化乐园培养的文化骨干,经常开展群众性活动:大合唱、广场舞、书画赛,使开展文化活动成为自觉。
另外,杜国阳介绍,为更好地开展文化活动,阜阳市在2012年7月启动群众文化辅导员队伍组建工作。“目前,首批辅导员950名,辅导点298个,极大满足了各地群众文化开展的需要。”
政府买服务文化活动惠及百姓
“送戏进万村”文化惠民活动是2015年全市33项民生工程之一,通过政府买单、招标的形式,结合农村实际和不同时期的宣传主题,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入村入户,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李奎升说:“地方戏在阜阳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梆剧、曲剧、大鼓书等艺术种类多样,节目紧扣时代主题和地方特色,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一系列的送戏下乡活动,利用流动舞台车和搭建临时舞台等方式,将文化大餐直接送到农民家门口。“一场演出不少于20个节目、100分钟,节目贴近群众生活,内容积极向上,为基层群众带去文化实惠。”孙欢说。
“十二五”期间,阜阳市基层文化演出场次和节目的不断增加,这是广大群众对精神文化追求逐渐提高的表现之一。通过文艺表演,向群众传播知识文化,提高群众文化水平,丰富农村现有文化生活,在进一步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