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采资讯-政府采购信息网

节能环保清单不再发布业内人士怎么看 · 汽车行业

节能环保清单三大弊端

作者:葛胜征 张 静 发布于:2019-03-04 11:25:23 来源:政府采购信息报/网
   “我们的产品已经进入了第二十五期节能清单,但相关部门迟迟没有公布,原来是发布了《关于调整优化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执行机制的通知》(财库〔2019〕9号,以下简称《通知》)。不过后期如何执行我们企业挺没底,希望是好的变化。”某专用车企业科技管理部相关工作人员对《政府采购信息报》记者介绍说。根据《通知》,有关部门不再发布“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以下简称“节能环保清单”)。据悉,在之前的节能环保清单中,汽车也是重要的入围产品。面对如此重大的政策调整,那么,汽车企业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加分作用减小 车企不断退出
 
  节能环保清单制度的初衷是倡导政府绿色采购,引导企业研发更多节能环保的产品。汽车作为政府采购的重要产品,节能环保清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车企积极研发更多节能环保车型。因此,在很多车辆采购项目中,都把进入节能环保清单作为加分项。“现在很多政府采购项目对进入节能环保清单的产品会加2分左右,有利于在采购项目中胜出。”某专用车企业相关人士对《政府采购信息报》记者表示。
 
  但是,也有相关车企透露,由于节能环保清单中的汽车产品只属于优先采购范围,不属于强制采购范围,有些采购项目对入围清单的汽车产品加分越来越少。“以往,中央部委的汽车采购项目中明确规定进入清单的车型会设有加分项,现在很少有此类项目”,某乘用车企业相关人士透露。
 
  正是由于加分作用的减小,才导致越来越多的乘用车企业退出节能环保清单。另外,随着近年来对专用车的采购力度加大,节能环保清单对专用车企业的作用逐渐加大。
 
  认证费用高昂 企业不堪重负
 
  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节能环保清单对车企来说更不是天上的馅饼,用车企的话说,那是需要花费大量的“真金白银”的。
 
  某专用车企业透露,他们每年需要进行50个左右车型的节能产品认证,每个产品的平均费用为2.5万元,每年的认证费用超过百万元。另外,在清单公示期间维护还需办理U—key,每年U—key的更新费用为800元/年。总体费用对企业负担较沉重。
 
  另一专用车企业也表示,他们进入节能产品清单,每年年费5千元,每个节能证书费用大概5万元。由于公司产品众多,故负担非常重。
 
  另一车企提到,认证费用取决于车型,不同车型认证费用不同。比如,混合动力车型认证费用在5.5万元以上,纯电动车型认证费用在3.2万元以上,传统车型认证费用在3.8万元以上。
 
  据了解,之所以不同企业的费用不同,是因为节能产品认证不同品类收费标准不同,而且认证环节复杂,这也导致每个环节的费用不同,使企业的实际花费有所不同。
 
  另外,让车企难以接受的是,除了节能环保清单的认证,车企还要进行工信部(公告)认证、认监委(3C认证)、生态环境部(环保信息公开)认证、北京环保局(北京环保目录)认证等不同部门的认证。而大部分认证执行的标准大同小异,只是管理部门不同。从企业和产品角度来说,存在严重的重复认证,更让车企不堪重负。
 
  流程繁琐 新车型不能及时入围
 
  当前的汽车市场,竞争惨烈,车企需要不断推出新车型以获得竞争优势,也希望新车型能及时进入节能环保清单,以便参与政府采购项目。
 
  但是,按之前的节能环保清单制度,每年只在1月和7月发布,且流程繁琐,一些新车型不能及时进入节能环保清单。据悉,节能环保产品的认证环节主要包括认证申请、样车检测、工厂质量能力检查、认证评定及批准证书、认证标志的购买及使用、获证后的监督、车型数据更新维护等环节。
 
  某专用车企业介绍,对他们来说入围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有两个环节很关键:节能产品认证和清单公示期间维护。
 
  认证产品先通过质量认证中心的自愿性CQC认证,拿到节能产品认证证书。节能产品认证过程随时都可进行,但清单每年只发布两期,一般为7月和1月。企业于指定日期(5月31日或11月30日)前拿到节能产品认证证书的产品企业在清单公示期间进行系统维护签章,按照流程全部维护完毕后方可入围清单。
 
  在此过程中,若节能认证证书出现制造商地址与U—key地址不一致,就会影响入围清单,或是没有办理U—key无法进入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管理系统则也影响入围清单。
 
  “入围节能环保清单流程非常繁琐,如果业务不精,对时间节点把握不准,很容易无法入围清单,而且清单只在1月和7月发布,导致一些新车型不能及时进入清单,就不能获得政府采购加分,有的项目甚至不能参与”,另一乘用车企业相关人士表示。

 
A10-1.jpg

版权声明:

本网发布内容凡注明来源为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的,表明“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拥有其版权或已获得授权,内容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其他来源稿件,本网已标明出处及作者,转载仅为信息分享,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权益人及时与我们联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