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34.2亿 金关工程二期都做了什么?
总投资34.2亿元的金关工程二期自2013年8月正式启动以来,预算都花到哪儿去了?
据悉,国务院第216次常务会议批准金关工程二期立项,工程总投资为34.2亿元,包括硬件设备购置费21.5亿元,软件购置费7.5亿元,其他费用5.2亿元。海关总署物资装备采购中心作为海关系统部门集中采购机构,承担了金关工程二期绝大部分硬件、软件及开发服务的采购任务。2013年10月以来,采购中心共计完成金关工程二期采购项目79个,合同金额12.84亿元。
优化应用
提高通关效率
金关工程二期中,部分配合改革的重点急用先上项目已开发完成并上线运行。数据显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平台(一期)已累计验放清单1200余万份,出口覆盖了181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配套系统实现了上海3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互联互通和智能化卡口监管,货运车辆验放时间从6分钟缩短至5秒,通车能力提高8倍。同时,区域通关一体化配套系统已实现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和广东省内海关的一体化通关,海关执法统一性切实增强,通关效率得到提升,物流成本不断降低,企业通关更加便利,海关与企业“共赢”的改革目标基本实现。
“通关作业无纸化改革的深入推广,切实为企业带来改革红利,参与无纸化通关的企业比例明显增加,同时,改革也为提高海关通关效率作出贡献。”海关总署物资装备采购中心主任肖志刚介绍说。
据悉,2014年前三季度,全国无纸化报关单进口海关通关时间为17小时,出口海关通关时间为1.9小时,分别较全部报关单海关通关时间低9.3小时和0.7小时,无纸化报关单海关通关时间明显少于整体海关通关时间。
夯实技术基础
服务业务改革
海关总署在金关工程二期中的创新点颇多,然而最为引人注目的则是其在应用技术中的创新。据悉,海关总署引入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支撑风险分析、情报研判等大数据监管手段,打造了智能选单选人的新型通关平台;引入物联网、智能视频等技术,支撑物流通关信息自动采集、智能联网,实现实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三流交互验证,打造“耳聪目明”的智能化监管体系;引入移动互联技术,支撑移动单兵查验等业务应用和企业移动申报,加快通关速度,提升通关效率;引入空间地理信息技术,支撑物流链智能化、在途监管、动态空间展现、就近派单派人查验等业务应用,实现业务全景展示与统一调度指挥。
同时,金关工程二期在技术基础方面也做足了“功课”。其中,机房改造投资2859万元,北京和广州、深圳等8个分中心机房已启动建设,在绿色信息系统、模块化机柜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技术基础系统投资27025万元,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等基础硬件设备和桌面云等项目,为各应用系统的上线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化基础资源保障;监控指挥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9467.51万元,已完成总署监控指挥中心建设并启动建设43个二级监控指挥中心、70个三级监控指挥中心和15个直属海关缉私局指挥中心建设,实现了视频采集系统的三级连通和调用管理控制。
筑牢安全防护基础
构建可信计算环境
与金关工程一期相比,金关工程二期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信息安全架构体系,总投资近亿元。其中,基础安全防护投资5059.96万元,配发了一系列安全监控及防护产品,进一步保障了海关信息系统安全;安全管理中心投资598.31万元,已完成原型开发,为海关安全管理提供了统一平台;安全认证系统投资1901.84万元,实现海关人员、设备、应用项目的安全认证,形成了构建可信计算环境的重要基础。(王莉)
下一篇:政策成熟 政务云将迎来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