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采资讯-政府采购信息网

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瞄准五大方向

作者:雷骏 余亚成 王颖 徐津鹏 苏斌 方明义 发布于:2015-06-18 16:37:11 来源:政府采购信息报

 

“吉林省军区边防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研究”专题

 

  编者按 在信息化背景下,战备物资储备、管理和运送的可视化和可控化,是实现军队物资精确和及时保障的必要条件,也是目前我军应对物资保障挑战的有效途径。近年,吉林省军区加强边防部队信息化建设,推广应用全军通用的战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后方仓库普查系统等软件,加强对战储物资编目和编码的梳理,加快了储备机构的机械化和信息化升级改造进度。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发生过多次大的灾情:1998年的三江抗洪、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玉树泥石流特大自然灾害。这些灾情发生时,省军区部队往往要最先做出反应,在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受领任务。这对省军区边防物资储备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但目前省军区边防物资储备面临几大挑战:物资保障统一组织指挥的挑战、物资储备结构优化调整的挑战、物资保障手段更新变革的挑战。这些挑战对军区边防物资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这些挑战,吉林省军区确定了边防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的五大方向。

 

  以基地为依托 实现“大而全 一对多”

 

  依托基地进行保障是信息化条件下后勤保障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其他保障方式的源泉所在。省军区边防物资储备要实现以基地为依托,是相对于当前边防物资储备比较分散而言。在分散的物资储备模式下,物资主要按专业进行储备和分管,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多而全,一对一”。以基地为依托的物资储备模式是高度集中、专业统管、物流功能综合化的模式,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大而全,一对多”,其所实现的保障功能是全方位的,既可集中力量确保主要方向的需求,也可兼顾其他方向的需求;既可支援保障陆军,也可支援保障海军和空军;既可强化储备和保障效果,又可促进物资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未来的作战环境,战场形势多变,部队机动加快,作战部队除了携行物资外,不应再担负过多的伴随保障任务。以基地为主要依托进行物资储备和保障,通过预设地域保障和战场投送实行快速的即时补给,将是最普遍和最有效的后勤保障方式。省军区边防物资储备要实现以基地为依托,就要对省内各军兵种、各层次的军事物流和仓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规模较大、反应快捷、设施完善、装备精良的现代化军事物资储备基地。

 

  构建现代化军事物流体系

 

  物资保障基于军事物流体系,即省军区边防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要立足于实现物资快速精确直达保障的效果,按照跨层次支援、跨区域保障、跨军种使用的建设思路,引入先进的物流理念、技术和手段,依托国家物流体系和社会保障资源,逐步建成集采购、仓储、运输于一体的现代军事物流体系,实现军地衔接、平战结合的供应商直达配送。

  信息化条件下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物资保障要保证短时间内到位和供应的持续不间断,这就要求建立从供应商到任务单元顺畅的军事供应链,并依托供应链构筑从物资采购到配送的一体化物流体系,利用汽车、火车、船舶和飞机等多种运输工具,实施立体的物资快捷联运,确保任务部队物资需求申请一经提出,就能由军事物流中心直接实施保障,最快速、最精确地将所需物资器材从能量和价值的生成点输送到释放点,实现物资保障效率的明显提升。

 

  保障模式向综合集成转变

 

  根据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和后勤保障的特点,快速、精确、可靠、安全、低耗将是物资保障的发展方向,这将要求战储物资从目前的按物资品种条块分割的分散保障模式,向综合集成的模块化保障模式转变。

  由于省军区部队遂行任务的物资由多品种、多层次、多类别构成,又多分布于不同地区、不同军兵种部队的庞大体系,在关键的时间、地点,可能因缺少某一种物资,甚至缺少某一种零部件,导致一类或一批物资失去功效,从而招致严重后果。

  只有综合配套,才能发挥物资保障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这就要求在省军区边防物资储备上,要分层次整合各专业仓库的仓储资源。

  在战术层次不再分散建设,而是集成为一体综合库;在战役层次,则采取小分散大集中的办法,大宗物资(弹药、油料、装备)按群(基地仓库群)综合配套,专用物资(军兵种物资)按基地综合配套,常规作战物资储备和存放,则要综合分析物资消耗的内在规律,根据规律计算出不同物资的数量比例关系,并根据比例关系合理确定储运单元,形成系列组套的“积木式”储管保障模式。

  此外,还要充分考虑到组建和保障建制部队的需要,加强部队建制的物资综合组套,按照部队建制分别计算各类物资、装备器材等的消耗比例关系,并根据这一消耗比例关系对储备物资进行系列组配,形成师、旅、团、营等保障物资的综合储运单元。

 

  实现物资保障实时可视

 

  物资保障实时可视是一种实现物资保障态势实时感知的信息化能力,是消除物资保障“资源迷雾”和“需求迷雾”的关键。在进行边防物资储备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致力于切实解决“部队需要什么物资,目前拥有什么物资,如何科学地组织输送”这三个关键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就是实现物资保障的实时可视,主要包括:物资资源信息可视,物资需求可视,物资保障状态、过程和环境可视等内容。

  通过实现物资保障的实时可视,后勤指挥人员可以获得及时、准确、有用的物资数据,从而掌握后勤供应线上物资和装备的位置、数量和状况等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采取行动以改善物资保障的总体效能。

  为达成这一目标,在进行边防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时,要加大对物资战储和投送等基础设施设备升级改造的投入力度,将光储卡、无线射频标签、无线射频读写仪、条形码、传感器、战术传输终端等信息产品快速普及和应用到边防物资仓库储备和管理保障运送系统之中,依托目前较为成熟的可视技术和传感技术,建立起物资保障信息化可视系统,从而实现边防物资的品种、数量、质量、存放地点、有效期、使用中的注意事项等各种基本资料的明晰可查,边防物资调运情况、运送环境、所处状态和时间等各类信息清楚可视,确保物资保障的静态透明。

 

  保障物资实时可控可调

 

  物资保障实时可控,即省军区边防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要进一步理顺物资保障的体制机制,按照战时物资精确化保障的需求,加强指挥体制与后勤物资保障指挥体制的一体化建设,完善边防物资保障的自动化指挥手段和控制能力建设,充分实现和保障战时边防物资的可控制和可调配。

  可控是省军区部队遂行任务时物资保障方面所要实现的最终目的,也是缩短物资保障时间及提高保障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省军区边防物资保障实时可控的建设目标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理论和运筹学理论,通过构建信息网络,联通作战指挥系统与战略、战役、战术后勤和地方物流支援系统,将物资供求信息、作战指挥体系和物资保障指挥体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实现根据各级各类部队需要,及时修正物资保障的种类、数量、运送通道,以信息化的手段重新编组、调度和使用边防物资等功能,实现物资保障从供应源到需求地的无缝链接,提高物资快速保障和反应能力,达到更快、更远、更精确、更高效、更全面地进行物资保障行动的目的。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