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三人行
化挑战为机遇 政采信息化要用好大数据
作者: 发布于:2016-07-25 15:00:46 来源:政府采购信息网
编者按 政府采购信息化的着力点究竟是什么?是构建电子商城实现采购人“网上购买”,搭建全流程网上操作的电子化平台,还是建设政采云平台实现区域或全国范围内的专家、供应商、产品等各类资源的互联互通共用共享?政府采购信息化应是立体的、多维的,所以这些都是政采信息化工作不同层面的着力点。目前,应该说政府采购和互联网刚刚完成由平行而驶到初步交汇的上半程,如何融合前进,还需政府采购和互联网由“物理接触”到“化学反应”,这是政府采购信息化下半程的主要目标任务。当下来看,政采信息化下半程主要依赖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应充分有效运用这些技术,让政府采购中的各个点、线、面和互联网深度匹配接驳,最终使互联网的思维、模式深深融于政府采购的血液中。
前 景
政采信息化将实现“四利并收”

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处处长 黄钢平
黄钢平:个人认为,推进政府采购信息化至少有四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一是,为政府采购实现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原则提供了技术支撑。
二是,为政府采购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服务质量提供了平台和技术保障。通过信息化,可以实现政府采购全流程无纸化,从而减少因印制招投标文件以及保存大量纸质文件所产生的成本费用。此外信息的快速传递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还能极大地提高了效率、提升了服务质量。
三是,为政府采购监督管理规范化提供技术保障。借助政府采购信息化可以实现政府采购全流程公开,不仅包括公开采购预算、采购文件、采购需求、采购结果、采购合同、验收结果,还包括监督结果和质疑投诉处理结果等,进而促使政府采购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更上一个新台阶。
四是,为政府采购实现资源共享提供平台和技术支撑。通过互联网,可以将全国范围内原有的“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变为信息互通和大数据,实现各种资源的互联互通,包括代理机构资源、专家资源、供应商资源、商品库资源、中标成交结果数据资源、诚信管理资源等。如在诚信管理方面,根据财政部去年印发的《关于规范政府采购行政处罚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库[2015]150号),对政府采购当事人的行政处罚,是一地处罚全国通用。而如果实现信息共享,就可以依托信息化平台有效实施诚信管理。
挑 战
政采信息化“三题”待破

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处处长 黄钢平
黄钢平:一是,交易平台的技术标准或交易规则不统一,在建设过程中对相关技术参数的描述很难。另外,由于要求研发人员既要懂技术,又要熟悉政府采购及相关财政业务,而目前符合这几方面要求的开发商少之又少。
二是,互联网模式下的互联互通还没有真正实现。广西政府采购信息化系统建设招标时,在制定采购需求时就考虑到这些问题,因此要求:对内,要做到与部门预算编制系统、采购计划审核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等相贯通;对外,要和相关监管部门(如纪检监察、审计)通过端口链接,实现对交易系统的适时监控。另外,要求系统通过端口,上与财政部、下与各市县实现互联互通。
三是,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还存在安全隐患。如果信息技术安全保障及等级保护不过关,就可能导致正常的交易出现问题;评审专家库如果安全等级不够,很容易遭到黑客入侵,甚至一些政府采购门户网站也会被入侵,而使一些信息、技术参数等被篡改。这些安全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政府业务,还造成了不良影响。所以,要将信息安全放在第一位,在提信息化建设技术需求时,首先要强调信息安全性。
“互联网+政府采购”的内涵很广,但归根到底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把政府采购活动和监管融入到信息技术里,进而融入到互联网中。“互联网+”不单指“互联网+政采电商”,还应包括“互联网+政府采购监管”、“互联网+政府采购交易”、“互联网+政府采购服务”等。例如,“互联网+政府采购服务”,可以将培训服务、答疑解惑及业务指导高度融合,不需要再舟车劳顿地将培训人员集中到一起,只需将专家的授课、解答制作成视频课件,然后放在指定的网站供大家学习即可。
政采信息化下半程 用好大数据是关键

国资委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采购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吕汉阳
吕汉阳:在政府采购活动中,最有价值的就是交易数据。政府可以把非涉密部分的数据向第三方机构开放,允许其进行分析整理,并深加工成数据产品。
但现状是:政府部门垄断着各类政府采购的交易数据,但自身又缺乏相应的专业和技术能力去分析,造成这些海量的交易数据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为政府采购提供分析决策的价值也远未体现。
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政府部门构建一个合理的机制,将数据逐步有序地向第三方开放,并允许其进行数据的深度挖掘,然后通过有偿方式将分析结果让渡给政府和企业。
借助第三方深度挖掘的数据,政府可以优化决策、改善服务,企业可以捕捉到更多商业机会。例如,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大数据线索分析,发现虚假投标、围标串标的嫌疑供应商;采购人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市场和产品商情,为供应商提供报价和投标参考等高端数据产品。
政府采购信息化在经历探索阶段的快速发展之后,进入了发展瓶颈期,传统的电子政务孤立业务系统的建设思路已经不合时宜,推进缓慢。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为政府采购信息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未来大数据应用才是政府采购信息化的最终目标和发展方向。
可以说,传统的电子平台和系统建设是政府采购信息化的上半程,解决了把采购业务搬到电脑上的问题;而当前,大数据推动政府采购信息化进入了下半程,需要我们通过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技术,使政府采购信息化为我们提供智慧决策和精准服务,这才是政府采购信息化的本质。让数据真正为企业投资和政府决策提供服务,也是政府采购信息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地方经验
辽宁省政府采购中心 三举措推进政采信息化
李东:辽宁省政府采购中心为确保采购全程电子化、透明化,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一是,科学建立并完善全流程信息化采购平台。适时建立辽宁省政府采购数据库:内容上,平台以采购中心业务为源头,包含政府采购预算申报、审批环节,涵盖采购信息发布、评审、数据综合采集等全部功能;技术上,根据采购中心政府采购各流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建立不同层级的采购平台,进行全方位改进,保证各采购平台数据或系统的兼容性。
二是,通过信息化平台实施专家动态管理。政府采购评审和事后履约验收决定着政府采购的最终结果,评审的核心是评审专家,履约验收的核心是验收专家,为此专家库的建设和维护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专业人士匮乏,现有评审方法、验收方式、专家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工作需求,如果能通过政府采购信息管理平台实现远程评审及验收工作,不仅能解决专家数量短缺的难题,还可提升政府采购工作效率。
三是,建立政府采购信用体系,提高违法成本。“互联网+”在提供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其中之一就是降低了违法造假的成本。近年来,随着信息公开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供应商提供虚假材料、采购单位或代理机构违反操作规定、评审成员带有倾向性、供应商恶意投诉等一些现象,仍是政府采购不能规避的问题,因此在政府采购信息平台建立企业或个人信用系统迫在眉捷,对违规企业或个人给予监督和曝光,尽最大可能提升违法成本,更好地维护政府采购公平、公开、公正的健康竞争环境。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