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下)
我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趋势凸显
作者: 发布于:2016-06-06 13:08:44 来源:政府采购信息网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跨界融合,正在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重构全球产业体系。
当前,我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步伐不断加快,在激发“双创”活力、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已初显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制造业向互联网融合
互联网应用呈现从消费领域向制造业领域扩散的态势,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
一是互联网广泛融入研发设计各个环节,新型研发组织模式不断涌现。
二是互联网加速向制造业领域渗透融合,涌现出一批新模式新业态。
三是生产性服务业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
四是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创新载体不断涌现,新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加速构建。
发展存在五大问题
一是平台支撑能力不足。制造企业互联网化转型需求迫切,但目前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在汇聚整合创业创新资源,带动技术产品、组织管理、经营机制创新的潜力远没有发挥出来,同时许多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对“双创”平台建设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对“双创”平台建设的规律认识不清。
二是应用水平不高。我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进程面临“综合集成”跨越困境,仅14%的企业处于两化融合集成提升阶段,融合发展面临智能装备集成薄弱、流程管理缺失、组织机构僵化、数据开发能力不足等挑战。
三是核心技术薄弱。关键器件长期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技术产业支撑能力不足。
四是安全保障有待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的安全模式和安全规则缺失,工业网络、工业控制系统、工业大数据平台安全防护能力薄弱,信息安全测试、评估、验证能力不强。
五是体制机制亟待完善。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带来新业态、新模式,制造业“双创”平台、服务型制造等新业务健康发展需要更加完善的制度环境。
融合六大趋势
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重要特征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持续创新并与传统产业融合,互联网开放、共享、协同、去中心化的特征正在推动制造业创新主体、创新流程、创新模式的深刻变革。
一是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开源软硬件、3D打印等新技术的应用推动着创新组织的小型化、分散化和创客化。面向大企业及中小企业的各类创业创新平台不断涌现,支持“双创”的产业生态正在完善。
二是企业创新资源的配置方式和组织流程正在从以生产者为中心向以消费者为中心转变。构建客户需求深度挖掘、实时感知、快速响应、及时满足的创新体系日益成为企业新型能力。
三是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相互交织、激荡融合。协同创新、迭代创新、众创、众包、众筹、线上到线下(O2O)等新的创新模式密集涌现,互联网对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
四是“云”、“网”、“端”正逐步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基础设施。工业大数据、工业APP、工业软件的集成应用不断激发对工业云的迫切需求,工业网络宽带化、IP化、无线化稳步推进,网络化、智能化的机器设备成为新型制造体系的关键要素。
五是定制化、服务化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新趋势。传统的大批量集中生产方式加快向分散化、个性化定制生产方式转变,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精准供应链管理、互联网金融等加速重构产业价值链新体系。
六是构建智能制造产业生态系统是各国产业竞争的焦点。互联网等新技术推动制造过程中人、机器、产品等要素的泛在连接,形成制造、器件、网络、软件、芯片、解决方案等多方参与的协同攻关、标准合作、能力适配、规则共制利益共同体。(工业)
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三大主要任务
培育三个模式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创新,已经成为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并涌现出一批制造新模式。
首先,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化协同制造平台,打破地域限制,通过更加灵活、更有效率的方式聚集资源,可实现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的协同共享。中国商飞实现了全球协同网络平台环境下的产品研发制造,ARJ21支线飞机全机的31000项零部件中,有超过77%是在全球10多个国家、104家供应商之间协作研发和制造完成的。
其次,传统产品将被具有感知、存储和通信功能的智能产品所取代,消费者正成为深度参与生产制造全过程的产销者,传统的大批量集中生产方式加快向分散化、个性化定制生产方式转变。山东青岛红领集团引领服装个性化定制模式,消费者可以直接在服务平台上提出需求,柔性化生产线即可迅速响应,这一模式既以批量化的生产形式控制了生产成本,又以个性化的产品形态满足了用户需求。
再次,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攀升、供需对接日益便捷等因素作用下,制造本身在制造业产品附加值构成中的比例越来越低,增值性服务逐渐成为企业竞争的新焦点。徐工集团、三一重工、陕鼓集团等企业通过互联网等技术开展远程监测、诊断和维护等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三一重工已为全球超过10万台设备提供实时监测和远程运维服务,3年新增利润超过20亿元,降低服务成本60%。
增强三个能力
从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打造产业发展生态系统角度出发,《指导意见》提出支撑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三个能力。
首先,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技术支撑方面,提出要加快自动控制与感知关键技术、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等制造新基础建设,这既是加强工业2.0、3.0“补课”的现实需要,也是支持我国实现工业4.0发展的客观要求。
其次,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解决方案方面,提出实施融合发展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升工程,面向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培育一批面向重点行业的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组织开展行业应用试点示范,力争形成一批融合发展行业优秀解决方案。
再次,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安全保障方面,提出实施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健全完善工业信息安全管理等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开展安全保障试点示范,依托现有科研机构建设安全保障中心,致力于破解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面临的安全保障不强的问题。
打造两个平台
打造两个平台,即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大型制造企业“双创”平台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第三方“双创”服务平台,营造大中小企业协同共进的“双创”新生态。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制造业是“双创”的主战场,大型制造企业是“双创”的主力军,大企业“双创”平台是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大企业规模大、资源多、行业影响力强,既是创业创新的资源金矿,也是创业创新的排头兵。大企业建立的面向行业的开放式“双创”平台,是技术攻关、创业孵化、投融资和人才培养的高地,为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提供了新路径。海尔集团建立开放创新平台聚集了10多万家创新资源,实现与全球专家、用户、发烧友的实时互动,大幅提升了产品研发效率。航天科工集团构建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制造与服务相结合、创业与创新相结合”为特征的航天云网生态系统,为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等用户提供云制造、创新创业、工业品商城、公共服务和生态系统配套等服务。(工信部)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篇: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