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陈规 统筹兼顾
PPP模式下综合管廊初步设计新论
作者:宋志宏 梁舰 冯海忠 发布于:2016-08-19 14:12:00 来源:政府采购信息报/网
三、 综合管廊初步设计阶段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与建议
1. 保持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延续性,一次性完成全面设计
长期以来,我国各类管线建设都是由相应专业管线机构单独承担,在管线工程的设计、施工、采购等环节所形成的技术标准、工程经验、资质条件等都呈现出高度的行业化、部门化特色,致使现在还没有一家设计机构能够承担完全覆盖廊道内多种管线的工程设计。这个问题在项目建议书阶段就出现了,到可行性研究阶段变得更具体,因此中建政研课题组特别提醒项目的工程咨询机构应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时解决这一问题。到了综合管廊初步设计阶段,项目设计的不完整性将极大地影响综合管廊从造价、质量到工期的全面控制,影响综合管廊集约化管理效果,影响PPP模式的成败。因此,全面完成综合管廊工程初步设计是一个基本的要求。
由于可研和初设的承担单位是由政府方分别委托的,故原则上存在初步设计承担单位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不是同一家单位的可能性。为避免个别设计单位仍套用习惯做法组织编制项目的初步设计,必须突出强调承担综合管廊初步设计的单位要保持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延续性,一次性完成全部工程的初步设计。
显然,要想在短时期内迅速培育一批能够覆盖综合管廊全部工程的设计单位还是有难度的。但是我们必须朝着这个方向走,起码要培育一批敢于统揽综合管廊全部工程设计的单位作为设计总牵头人,专业设计可以采用分包制,并由总牵头人负责实施。这一方面明确了设计风险分担机制,让最有条件和能力承担设计风险的一方承担该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政府实施机构摆脱技术管理的重负,释放更多能量去关注其他应该关注的事项。
设计总牵头人的一个艰巨任务就是与各管线权属单位及其下设的专业设计机构的沟通。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实施机构除了加强组织协调之外,还需要建立相应的设计费用补偿机制,以解决设计分包费用突破预算可能引发的问题。
正是因为设计总牵头人与管线单位协调难度大,所以中建政研课题组建议,在政府方委托综合管廊可行性研究设计单位时,宜一并考虑继续委托其承担初步设计的可能性,以使这两个阶段的设计沟通工作在两组相同的人员中进行,减少扯皮,提高效率。
2. 注意设计的可施工性,避免返工
在以前不完整的综合管廊项目的设计中,我们对综合管廊的廊道及其附属设施关注较多,可能会忽略廊道与管线之间存在的制约关系,给项目建设带来隐忧。中建政研建议除了考察廊道及附属设施设计的土建工程可施工性之外,尤其要重视各种管线敷设及安装工程中的可施工性。否则可能会因为条块分割、各管一段而出现频繁变更的问题,有些综合管廊工程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在未来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初步设计中,应借助设计总牵头人的系统筹划和与专业设计分包的紧密配合,着重解决诸如:廊道内具有水平推力的大型管道支承问题、大规格管线最小转弯半径与廊道的平面设计关系问题、管线最大纵坡限制与廊道的竖向设计关系问题、管道与线缆吊装敷设施工的空间与着力设计问题、各种管线的引出及与引出口的设计关系问题等。通过一揽子统筹设计保障综合管廊安装工程的可施工性。
3. 突出综合管廊廊道与各类管线监视监控统筹设计
综合管廊的建设要与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同步。
国内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发展过程缓慢,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前,各城市的地下管线资料基本是保存在管线权属单位、城建档案等部门的竣工图及相关纸质资料,整个地下管网体系信息凌乱、无动态化更新,以手工方式管理,效率低下,远远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二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后期,大多数城市开展了大规模的地下管网普查工作,利用计算机辅助制图技术绘制管线分布图,并建立了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系统来存储管线相关属性信息。但由于管线的空间布局和属性的信息仍然分别存储于不同系统,无法进行管线资料的统一管理和利用,管线信息化管理效率无法完全发挥。三是20世纪90年代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广泛应用,尤其是GIS(地理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到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之后,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才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广义的城市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是进行地下管线信息管理。它要求建成分级、分布式的地下管线信息数据库,建立公共数据交换服务平台,建立具有空间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技术信息系统,实现地下管线信息的实时、动态管理与维护,提供地下管线信息的检索、查询、定位等服务。
狭义的综合管廊项目信息系统包括完善的新建综合管廊建设档案信息、竣工的综合管廊各类管线信息数据库、管廊及内部管线生产运营信息处理等。
因此,综合管廊工程必须在初步设计阶段清晰且完备地对综合管廊廊道与纳入廊道的各类管线进行监视监控设计,建立本综合管廊的信息系统,并为接入上层信息交换中心提供保障。
综合管廊监视监控对象包括廊道环境和纳入廊道的各类管线。廊道环境管理和各类管线的生产管理是综合管廊综合运营管理密不可分的两部分,监视监控是这对两个部分实施管理的必要手段,其集控机房应统一设置。廊道环境管理的目的是配合管线生产管理,如照明、通风;管线运营时的特别生产处置要求廊道环境管理手段要及时跟上,如给水管道泄漏时需要报警、排水。所以,综合管廊廊道环境管理和各类管线的生产运营管理要在初步设计阶段充分反映出各种需求,并对应需求全面落实工程措施。在这个方面,优秀高效的监视监控系统设计甚至可以极大地减轻综合管廊运营维护阶段的生产成本,使监视监控系统在建设和运营的结合点上发挥最佳效益。
当上述监视监控信息通过BIM技术、计算机集中控制系统进行有效的采集、分析、传输、显示、执行、存储等操作,再配合有效执行建设管理程序、完整提交竣工资料时,狭义的综合管廊信息系统建设任务才可以说基本完成。
4. 突出初步设计总投资控制概念,为后续工作创造条件
初步设计阶段完成的设备清册、概算书是项目实物采购和工程总造价控制的直接依据,而根据初步设计原则进一步编制完成的施工图则是项目工程数量和工程质量的直接控制依据,因此,工程项目的初步设计成果是后续项目实施过程的总体控制依据。
对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而言,无论是在传统的设计、施工独立承包制还是EPC工程总承包制的建设管理模式下,到了初步设计环节都必须要求设计单位突破单一设计的陈旧观念,在完成必要的初步设计说明书、图纸、清册、概算、专项设计说明等技术文件的基础上,还要为项目的施工组织、进度安排、竣工试验及竣工后试验、劳动定员、资金筹措、财务评价、工程验收等相关管理服务提供信息,发挥好设计项目综合管理龙头的作用。
5. 尽快出台综合管廊初步设计编制内容与深度要求的规范性文件
理论界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设计是否涵盖纳入管线的内容尚存争议,单从技术角度而言,工程项目初步设计理应全盘考虑。而就人们对综合管廊初步设计所承载的期待,也需要对综合管廊初步设计的编制内容与深度要求有一个明确的说法。综观目前市场上流行的综合管廊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版本,其传递的信息显然不尽人意。所以,引导综合管廊工程健康发展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初步设计编制内容与深度要求》的规范性文件应尽快发布并执行。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