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2年7月
目 录
前 言
一、交通发展形势
二、交通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二)规划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主要任务及重点项目
(一)着力推进公交城市建设
(二)着力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三)着力推进实施交通需求管理
(四)着力推进交通精细化管理
(五)着力推进绿色交通体系建设
(六)着力推进交通科技创新与信息化
(七)着力推进交通文明建设
(八)着力推进实施人才工程
四、实施保障
(一)规划与用地保障
(二)资金与政策保障
(三)体制与机制保障
前 言
“十二五”时期是推动首都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北京建设以“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为特征的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阶段。为了更好地指导“十二五”时期交通发展,认真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加快推进《北京交通发展纲要(2004—2020)》和《北京市建设人文交通科技交通绿色交通行动计划(2009—2015年)》各项目标的完成,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会同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等部门以及民航、铁路、邮政等相关单位开展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总结了“十一五”时期交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分析了“十二五”时期交通发展面临的形势,并通过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交通发展的形势分析,按照首都功能定位的要求提出了“十二五”时期交通发展的目标和战略对策,确定了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并制定了相关的保障措施。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遵循“开放、科学、务实、创新”的编制原则,举办了国家部委、周边省市交通部门、北京市相关委办局、区县政府等十余次座谈会,召开了院士、国务院参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交通专家、市民代表等多次咨询会,开设了网上公众建言献策专栏,在广泛吸收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
规划实施期限:2011年-2015年。
一、交通发展形势
“十一五”期间是北京市机动车增长最快、交通投入最大、交通结构改善最明显、交通管理最有效、市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交通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开拓创新,克服重重困难,加快构建以“人文交通、科技交通、绿色交通”为特征的新北京交通体系,应对了5年净增200多万辆机动车的挑战,基本满足了市民不断增长和变化的交通需求,适应了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十一五”时期市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达到约2118亿元,占同期GDP的4.0%,比“十五”时期增长101.3%。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公共交通投资占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59%。实施公共交通低票价优惠政策。建成10条轨道交通线路,运营里程达到336公里。优化调整地面公交线网,实现全市行政村“村村通公交”。2010年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达到68.98亿人次,比“十五”末增长33.2%。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由“十五”末的29.8%提高到39.7%。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区城市道路总里程达到6355公里,其中城市快速路达到263公里,比“十五”末增长14.3%。市域公路总里程达到2111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903公里,比“十五”末增长64.8%,实现了“区区通高速”。干线公路里程达到3462公里,比“十五”末增长15.6%,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占干线公路总里程的比例从63.5%提高到88.6%,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油路”。建成了T3航站楼、北京南站、我国第一条自主创新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等对外交通设施。建成了东直门、西直门等5个综合客运枢纽。
建成了城市交通智能指挥控制系统、轨道交通运行指挥系统、国内首个动态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等一批智能化交通运输管理系统。建立了三级交通应急预案体系,形成了治超、治安等多项职能为一体的公路综合执法检查网络。实施了市政交通一卡通应用技术等30多项地方交通标准。推广使用了纯电动和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推进了废旧轮胶粉改性沥青等一批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应用。
分阶段实施缓解市区交通拥堵工作,完成了1000多项疏堵工程项目。实施了工作日高峰时段区域限行、错时上下班、重点区域停车价格调整等需求管理措施。科学筹划,精心组织,实现了安全、准点、可靠、便利的奥运交通总目标,赛事交通和社会交通和谐运转,圆满完成了国庆6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的交通保障工作。
“十一五”期间北京交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仍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人口、就业岗位和城市主要功能区建设仍集中在中心城,出行时空分布更为集中,潮汐特征更为明显,中心城交通聚集效应进一步加剧;机动车发展呈现高速度增长、高强度使用、高密度聚集的态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加剧;轨道交通线网密度低,地面公交运行速度慢,换乘设施不完善、衔接不畅,难以与小客车出行方式竞争;路网结构不合理,微循环不畅;枢纽场站设施建设滞后,缺乏有效的换乘衔接,公共停车设施建设缓慢,占路停车等问题凸显;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恶化;市民现代交通意识、绿色出行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交通规划、投资、建设、运营、管理体制机制尚需进一步理顺。
“十二五”时期首都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力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推进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首都交通发展的关键时期。
随着首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现代化、机动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加剧,未来五年,北京交通形势依然严峻。人口规模突破城市总体规划预期,出行总量将持续增长、出行需求更为复杂多样。“十二五”末全市日均出行总量将达到5400~5900万人次,平均出行距离增加到11公里。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快速增长势头很难自行减缓,中心城路网承载能力难以支撑。出行结构优化调整将面临巨大挑战,绿色交通出行比例提升难度大。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主要取决于运行速度、衔接换乘条件、线网布局、舒适度等,而受用地、专用道网络等条件的制约,改善难度极大。同时,改善自行车出行环境,保持步行和自行车在中短距离出行中的合理比例,也将面临巨大挑战。
未来五年北京交通将面临人口、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快速增长的严峻考验。影响交通发展的“六大关键”是:有效调控人口和城市功能布局,从源头上抑制交通需求过快增长;强化交通的引导与支撑作用,协调城市开发建设与交通发展;控制机动车过快增长,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继续保持交通投入与经济同步增长,提高交通设施承载能力;进一步落实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政策,大幅改善交通出行结构;进一步强化交通管理,提高路网运行效率。“十二五”时期必须在发展方式、途径和策略上有新的突破。
二、交通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力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进一步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推进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为中心,以建设公交城市为主线,努力构建以“人文交通、科技交通、绿色交通”为特征的新北京交通体系,进一步增强发展能力和服务能力,促进首都交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原则
“十二五”时期是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要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以为市民提供安全、方便、快捷、公平、和谐的交通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坚持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和加强交通需求管理并重、建设管理与养护并重、交通设施规模扩充与结构调整并重、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并重、中心城和新城交通发展并重;坚持标本兼治,通过扩大基础设施供给、挖掘基础设施潜力、改善路网设施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强化需求管理政策,加大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力度,实行精细化管理等综合措施,努力缓解交通拥堵;坚持体制机制管理创新,理顺市区两级交通体制,创新和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融资体制,特别要注重公交场站、公共停车场和道路微循环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停车管理体制机制。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交通发展要确保首都交通整体安全顺畅,确保中心城特别是核心区交通运行状况不恶化并逐步得到改善,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交通支持。
具体目标为:
1、公共交通吸引力明显增强,出行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力争达到50%,小客车出行比例控制在25%以下,自行车出行比例保持在18%左右。
2、交通设施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中心城交通拥堵状况得到缓解。城市快速路达到300公里,建设城市主干路200公里,建设城市次干路支路微循环系统400公里;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660公里;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力争达到14个;建设5万个公共停车位、2.1万个驻车换乘停车位、5万辆规模的公共租赁自行车系统;力争交通设施承载能力提高20%,中心城路网拥堵指数控制在7左右。
3、构建一体化综合运输服务体系,对外辐射能力显著提高。基本建成21500公里市域公路网,其中高速公路达到1000公里;加快铁路枢纽建设,强化高速铁路的区域辐射能力;打造适应北京未来发展的世界级大型国际枢纽机场,航空旅客年吞吐能力超过1.2亿人次,中转旅客比例达到20%以上,货邮吞吐量超过300万吨;加快出海通道建设。
4、交通出行效率不断提升,交通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1—1—2”小时交通圈,即中心城内通勤出行时间平均不超过1小时,最远新城到中心城(五环路)出行时间平均不超过1小时,北京到环渤海经济圈(华北、京津冀)中心城市出行时间平均不超过2小时;交通安全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年万车交通事故死亡率控制在1.7以下。
5、交通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交通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全行业核心业务实现信息化;大幅提高工程科研成果的推广使用率;通过管理、经济、技术手段降低全行业能耗水平,基础设施建设、轨道交通用能大幅降低;力争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削减10%左右。
表2-1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指标体系
类别 | 指标 | 规划目标 | |
一、交通出行效率 | 1 | 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 | 力争达到50% |
2 | 中心城小汽车出行比例 | 25%以下 | |
3 | 中心城自行车出行比例 | 18% | |
4 | 中心城拥堵指数 | 7左右 | |
5 | 中心城内通勤出行时间 | 平均不超过1小时 | |
6 | 最远新城到中心城(五环路)出行时间 | 平均不超过1小时 | |
7 | 北京到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城市出行时间 | 平均不超过2小时 | |
二、交通基础设施 | 8 | 轨道交通运营里程 | 660公里 |
9 | 城市快速路总里程 | 300公里 | |
10 | 城市主干道建设里程 | 200公里 | |
11 | 城市次干路、支路建设里程 | 400 公里 | |
12 | 公路总里程 | 21500公里 | |
13 | 高速公路里程 | 1000公里 | |
14 | 干线公路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比例 | 92% | |
15 | 综合客运交通枢纽 | 力争达到14个 | |
16 | 建成公交中心站 | 5处 | |
17 | 建设公共停车位 | 5万个 | |
18 | 驻车换乘停车位 | 2.1万个 | |
19 | 北京新机场 | 力争完成一期工程 | |
20 | 铁路客运枢纽 | 达到7座 | |
21 | 建设邮政局所网点 | 1000个 | |
22 | 城市快速路完好率 | 92% | |
23 | 城市主干道完好率 | 90% | |
24 | 高速公路平均PQI(路面使用性能指数) | 大于92 | |
25 | 普通干线公路平均PQI | 大于90 | |
26 | 县级路平均PQI | 大于88 | |
三、交通运输 | 27 | 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 | 1200万人次以上 |
28 | 中心城地面公交日均客运量 | 1300至1500万人次 | |
29 | 中心城公共电汽车数量 | 2.3万辆 | |
30 | 中心城公交专用道里程 | 450公里 | |
31 | 航空旅客年吞吐能力 | 1.2亿人次以上 | |
32 | 航空货邮年吞吐量 | 300万吨 | |
33 | 铁路旅客年发送量 | 1.8亿人次 | |
34 | 铁路货物年发送量 | 2900万吨 | |
35 | 公路省际年客运量 | 2640万人次 | |
四、交通安全 | 36 | 年万车交通事故死亡率 | 1.7以下 |
五、绿色交通 | 37 | 公共租赁自行车规模 | 5万辆 |
38 | 货运“绿色车队”规模 | 5万辆 | |
39 | 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 | “十一五”末基础上削 减10% | |
六、交通科技 | 40 | 新一代智能交通运输管理与服务体系 | 建立以交通运行协调指挥中心为核心,包括信息基础、行业监管、交通安全应急综合运输管理与协调、决策支持、多方式公众出行服务平台六个方面的“一个中心、六大平台” |
七、交通人才 | 41 | 实施“十百千万”人才工程 | 十名领军人物;百名拔尖人才;千名青年骨干人才;万名技术能手 |
版权声明:
本网发布内容凡注明来源为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的,表明“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拥有其版权或已获得授权,内容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其他来源稿件,本网已标明出处及作者,转载仅为信息分享,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权益人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