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_政府采购信息_政府采购网-政府采购信息网

“绝无仅有的里程碑”——

参与者揭秘青蒿素的“前世今生”

作者: 发布于:2015-10-07 10:07:17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10月6日新媒体专电(“中国网事”记者周琳 仇逸 金正 龚雯)北京时间10月5日,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奖。她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这一类药物自发明以来,已经在非洲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中国网事”记者采访了药物的联合研发人等参与人士,为您揭秘这一药物是如何诞生的,又在非洲有多少卓越“战绩”,以及“中国制药”如何才能在国际上成为领跑者。


  研究者讲述“前世”:多领域专家协同创新的成果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由蚊子叮咬传播,其独特症状为间歇性发冷发热。如不及时治疗,疟疾可通过破坏对重要器官的供血而致人死亡。2013年全球约有58。4万人死于疟疾,其中大多数是非洲儿童。


  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研人员从古代医书中关于青蒿治疗疟疾的记载中受到启发,提炼出具有全新化学结构和显着抗疟功效的新药——青蒿素。之后十多年,科研人员艰苦攻关,研制出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蒿甲醚。


  “当时国家组织中药、化学、生物和药理领域专家协同攻关创新,至今青蒿素类药物仍是凶险型疟疾最好的药物。”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蒋华良回忆道,屠呦呦的得奖是对我国科技界的巨大激励,这一是传统和创新的紧密结合,二是提醒我们应加强对天然药物天然产物领域的研究。


  “传统医药和现代医学的结合,青蒿素是绝无仅有的成果,是一个里程碑,过去没有一个成果超过它,短期内很难再有其他能超过它。”复旦大学药学院教授陈道峰说,青蒿治疗疟疾在古代医书中已有记载,但研究过程却走了很多弯路,传统煎煮后提纯一时并未找到有效成分。后来研究者发现记载的是“新鲜青蒿榨汁”,而非煎成汤剂,一系列研究才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青蒿素类衍生品序列。“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医药的价值需要与现代科技的配合,这对我们研究中医药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据介绍,上世纪60年代,为了解决疟疾抗药性问题,中国确立了由全球多部门参加,以疟疾防治药物研究为主要任务,代号为“523项目”。项目参与者、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李英说,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具有杀灭抗药性疟原虫的作用,在研究结果发布伊始就引发了世界的关注,这一重大发现是多学科科学家团结协作的集体成果。


  援非医生揭秘“今生”:走出国门后挽回数百万人生命


  1991年,中国医学科研人员研制的复方蒿甲醚获得国际专利,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现如今,中国已经在全球抗击疟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世卫组织的数据,自2000年起,约150万人因该疗法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


  今年4月,“遏制疟疾伙伴关系”组织秘书处驻纽约代表埃尔韦·韦尔霍塞尔曾表示,青蒿素联合疗法是目前治疗疟疾最为有效的手段,也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效果最好的药物。“中国自身在抗击疟疾、消除这一疾病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而且中国是抗疟药物青蒿素的发现方及最大生产方,这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大量中国企业正在为此而努力。上海复星医药集团旗下桂林南药自主研发成功的青蒿琥酯,早在1987年就获得了国家卫生部颁发的一类新药证书。该药现已在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注册销售,解除了许多疟疾患者的痛苦。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教授陈明泉刚刚结束援助塞拉利昂埃博拉疫情工作回国,他也参与当地疟疾的防治工作。据他介绍,塞拉利昂当地期望寿命仅为46岁的主要原因就是疟疾,青蒿素类药物是非常常用有效的药物,对恶性疟疾,重症疟疾效果很好。“我诊治过多位濒临死亡的危重病人,昏迷、脑水肿、红细胞减少、全身衰竭,用了药后病原虫杀死,炎症改善明显,逐步脱离危险。”


  从业者畅谈“未来”:破除发明者却并非“领跑者”的困境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许铭说,业内谈到青蒿素是一把辛酸泪。“从全球来看,中国承担了绝大部分的青蒿素原料供应,掌握了产业链的源头,可是成药的出口却不尽如人意,从市场占比来看,反倒是采购了我们原料的外资企业份额比较大。”


  有专家曾表示,在非洲医药市场上,中国的青蒿素类药物仅占其市场份额15%左右。这款由中国自主研发的药品目前还主要停留在出口原料药阶段。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国内青蒿素原料药市场不规范,企业打价格战,因为青蒿素原料实际上属于农产品,有利润时一拥而上,无利可图时又都不愿意做。另一方面是没有获取认证的销售渠道就只能在私立市场,而一些外资企业走的是公立市场,卖得价格又不高,几乎是让利销售,份额较大。


  陈道峰认为,我国医药工业基础薄弱,在剂型和新辅料等配套商技术不足,对知识产权重视不够,后续开发跟进不足,导致虽然受到国际认可、却没有形成更高的产业附加值。因此国内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拥有所话语权,还是得多方面下功夫。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