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106个财政购买社会服务项目接受专家评估
19日-20日,南京市民政部门组织专家对去年市级财政1000万元购买的106个社会服务项目进行集中结项评估,合格后方发放项目尾款。为保证财政购买资金的高效率,南京率先探索在社会服务立项、中期审核、结项中全程植入评估机制,通过对项目一一“过堂”、一对一点评辅导,促进社会组织快速成长。
以评代训,社会组织实战中成长
一进评估室,各家机构负责人便递上几大本账簿。专业财务当场审核:“代账会计不专业”“项目餐饮费不符合规范”“打车费占比太高”……
“作为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会组织支持性项目,项目经费是20万,你们帮助社区培育了多少注册组织?引进了多少外来组织?”
“作为调解治理项目,你们这一年驻村调解了多少案件?个案记录做得怎么样?”
专家审核结项报告不时提问,面对面应答中,有些机构准备充分,准确运用各种社工方法陈述,材料图文并茂,统计数据详实;也有不少机构的服务还未真正沉下去,没有抓住要害。评审根据项目实施、资金管理、综合效应等选项的优良等次,分别打分。
“甲方花10万-20万元买到什么品质的服务?如何让居民满意?可以说,部分项目的完成质量还不算高。”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朱力分析,社会组织在方案设计、项目执行、人才配备、资金管理、财务报告规范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南京市民政部门相关人士介绍,去年中标的110个市级社会服务项目,有4个中期评估时就被“红牌”罚下。被罚机构不但拿不到合同款项,在第二年竞标中还将直接被减分。以严格的奖惩机制和以评代训方式,促进社会组织在实战中快速成长。
据最新统计,全省注册登记的社会组织已达8.8万家,总量居全国第一,南京社会组织增加总值占全市GDP的0.3%,贡献就业岗位达4.3万个。财政资金带动大批基金会、行业协会和企业等社会资金涌入社区服务领域,今年南京民政系统社会公益服务交易额将突破1亿元。
本土加外援,打破区域不均衡
“我们去年中标后,进驻高淳区开展困境儿童保护项目。因为本土大学生志愿者资源不足,很大一部分经费在社工和志愿者补贴上。”南京同心未成年人保护中心负责人介绍,他们是主城区的社会组织,进驻郊区过程中将人员分成五组,每组由一名社工带领一名志愿者,进村入户跟踪服务164名孩子,逐一梳理需求,帮助政府和慈善机构对接服务。政府资金不够,他们又募集社会捐赠弥补经费不足。
因地域差异,社会组织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逐步显现。南京主城区和郊区的区级政府购买资金从100万元到1000万元不等,差距颇大。比如,六合区本土社会组织弱小,外来组织驻点服务人力、交通成本大,100多万元的总盘子也吸引不了多少外援。苏中、苏北地区社会服务起步晚,尚未形成良性循环。
近两年,南京市本级公益创投项目资金一再向郊区倾斜,通过种子资金帮助引进外援、培植本土组织。以往江宁区地铁沿线的社区项目招标,社会组织趋之若鹜,交通不便的项目则少人问津。今年该区着力解决这一不均衡问题,拿出1000万元购买为老为小、社会治理服务,很多项目向涉农社区、交通不便的社区倾斜。江宁区民政局副局长张和平认为,越是偏远地区,公共设施和配套服务不足,越需要社会组织搭建平台、链接资源。
质量要提升,购买需延续
采访中记者发现,机构普遍期盼开展持续服务。六合区马鞍街道是涉农街道,地域狭长,区域内车程超过半小时。社工进驻后先进行3个月调研,摸清需求,拿出治理方案,剩下9个月马不停蹄开展项目、孵化组织、服务居民,刚摸清门路,项目就到期了。承接该街道综合服务的南京友航社会服务发展中心总干事王合涛感慨,要找到并实施好一个街道的社会治理之道,短短数月时间,还是显得仓促。
高淳玉泉阳光服务社去年承接该区服刑人员个案服务项目,一年跟踪服务50名家庭困难的帮教对象。服务社负责人袁菊景坦言,目前很多地方出现购买缺乏延续性、服务断层、人员流动大、服务质量打折扣等现象。像帮教类个案项目,必须持续跟进,固定的司法社工若能2-3年持续对接,后期项目开展将事半功倍,前期投入也不会“打水漂”。
南京市公益创投协会负责人常建东表示,从2012年南京花几百万元试水购买起步,全省各地陆续探索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交易金额不断翻番,购买清单越来越长:为老为小、城市治理、智库智囊……南京、苏州、南通等地还引入“社洽会”、招投标等市场元素。全省首家专门从事社会服务项目招投标的机构——江苏金苹果招投标代理公司今年宣告成立。这些创新预示着,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更趋专业化、高效率,政府和社会组织将不断磨合,为社区居民提供更高质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