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_政府采购信息_政府采购网-政府采购信息网

河南省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综述

作者: 发布于:2017-07-12 10:57:58 来源:河南报业全媒体

  每逢盛夏周末的傍晚,郑州市如意湖广场上,由河南艺术中心免费推出的戏曲、舞剧、芭蕾、音乐会等演出轮番登场,让高雅艺术走近普通百姓。


  如今,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文化大餐已成常态。这得益于河南省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带来的红利。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352个博物馆(纪念馆)、157个公共图书馆、203个文化馆(群艺馆)、2399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4万多个乡村文化大院,全部实现零门槛免费开放。


  在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谢伏瞻提出,未来五年河南要打造“三个高地”,“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就是其中之一。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打造文化高地的一个重要层面,正在中原大地铺展开来,惠及更多百姓。


  加大政府财政购买投入,构建五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为保障群众公共文化权益,加快构建标准化、均等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特别是2016年7月,河南省出台《河南省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三个重点任务:加强设施建设、丰富服务内容、创新基层公共文化运行管理体制。


  在宁陵县阳驿乡的袁庄村,占地25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广场,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早晚,广场上有锻炼的老人、打球的孩子,二胡声伴着高亢的豫剧唱段从旁边的文化活动室里传出。广场上有个小戏台,每个月都有几场送电影下乡、送戏剧下乡在这里上演。到年底,全省将有20%的村庄拥有这样标准化的文化服务中心。


  标准化、均等化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抓手。去年以来,河南省加大文化扶贫力度,按照中宣部的要求,在贫困地区积极实施“七个一”(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器材)的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目前,全省已经投入使用标准化的农村文化服务中心299个,建成待验收的364个。今年,河南省以“三山一滩”地区为重点,实施精准文化扶贫,到年底要求每个符合条件的贫困村,都有一个“七个一”标准的文化中心。


  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到2020年,河南省争取实现以省、市、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为龙头,乡镇文化中心为骨干,农村文化大院和城市社区文化室及城乡文化广场为枢纽的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互联互通。


  文化建设的根在基层、本在群众。近年来,河南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2015年,各级财政投入文化事业经费20.6亿元,比2011年增长68.3%,居全国第10位。2016年开始,设立政府购买公共文化专项资金每年1亿元,健全购买机制,不断丰富文化供给。如今,河南省树立“大文化”概念,将民办博物馆、民办图书馆等纳入政府购买范围,这一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发挥了各类文化单位活力,提升了惠民效能。去年,全省118个广场文化活动、22个图书阅读活动、20个优秀非遗传习所、84个优秀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和15家优秀民办博物馆得到扶持。


  打造文化惠民品牌,实现文化惠民全覆盖


  零门槛免费开放的文化场所,惠及城乡广大群众,去年免费参观人次达到近9000万人次。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城镇演出场馆闲置、演出票价过高等问题,使文化惠民活动出现“短板”和“空当”。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河南省推出了“中原文化大舞台”“舞台艺术送农民”“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打造文化惠民品牌,形成了城镇、农村和学校的文化惠民全覆盖,达到了优秀剧目演起来、文化场地用起来、文艺工作者动起来、老百姓乐起来、核心价值观活起来的良好效果。


  以低票价高质量模式打造的“中原文化大舞台”,正在成为河南省人民群众口口相传的文化品牌。此外,“舞台艺术送农民”也是省文化惠民的一大亮点。


  同时,河南省各地结合实际推出了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惠民品牌。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三门峡“印象·天鹅城”、周口“一元剧场”、邓州“文化茶馆”等文化惠民品牌遍地开花。


  如何激发群众“我的文化,我唱主角”的热情?河南省打造的群众文化活动知名品牌“‘教你一招’群众文艺活动”,涵盖了音乐指挥、人像摄影技巧、广场舞编排、戏曲功夫操、大众魔术、编织技艺等多个艺术门类的课程,传授群众便于参加、乐于展示的“小招式”“小套路”“小技巧”“小绝活”,吸引广大群众“学招式”“秀才艺”“展形象”。


  创新服务方式,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4月13日,河南省省长陈润儿到禹州市、汝州市调研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时指出,河南许多城市都有着优秀、独特的历史文化传承,要打好“文化牌”,让当地百姓更有归属感、认同感。


  政府投入巨资建设的各级文化阵地,怎样发挥它们的功效,使之真正成为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主渠道?河南省各地结合实际,创造性探索出多种文化服务模式,如安阳的“321”文化共建模式、平顶山的“文化客厅”等,以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实现了文化的精准推送。


  焦作的“百姓文化超市”惠民工程,运用互联网+理念,搭建“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服务方式,变“内循环”为“外循环”。同时,群众的文化诉求可以上传寻求帮忙。目前,焦作“百姓文化超市”已经建成109个联络点,并将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艺院团整合进来,实现了资源大整合、大服务。


  文化服务中心,重在“服务”二字。今年4月底,河南省28个市县35个贫困村的父老乡亲,迎来千余名文化志愿者,共同启动了35个“乡村音乐厅”的共建活动。至此,河南省已启动了81个“乡村音乐厅”。


  为了管好用好乡村文化馆、文化室等文化活动场所,全省各地普遍建立起文化专干、文化协管员队伍,给他们经费保证正常工作的开展,为他们办培训班提升业务能力。兰考县2016年招聘483名大专以上毕业生为文化协管员,到乡镇综合文化站和行政村文化中心工作,特别是村文化协管员以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为依托,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乡村充满正能量。


  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成果惠及人民。“十三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河南省将切实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好地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让文化阳光照亮中原大地。


  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让中原更出彩,我们正迈出铿锵有力的步伐。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