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财政厅厅长王一宏:
“疏堵结合”推动PPP项目“高标准、规范化、多领域”落地

《中国经济周刊》视觉中心 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张璐晶|
四川成都报道作为四川省财政厅厅长,王一宏表示要实现四川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公共服务短板是重要的制约之一。如何筹钱,如何用钱?他认为,前者要依法,后者靠创新。
《中国经济周刊》:作为经济欠发达的人口大省,四川省如何利用PPP模式,实现公共领域的服务升级?
王一宏:四川是西部的经济大省,但城镇化率不足50%,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面临每年由农村向城市转移100多万人口和实现近3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等重大任务,要彻底改变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保障水平不高、不平衡、欠发达的基本状况任重道远。PPP模式可以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产品,这既是民生保障,也是投资机会;既关系社会建设,也涉及产业发展;既是政府所愿,也为资本所需。利用PPP模式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能够实现公共领域的服务升级,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截至2016年12月31日,四川省共849个项目纳入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总投资额9181亿元,绝大多数项目分布在事关老百姓吃穿住行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农林和社会事业领域。目前,已经投入运营的项目开始释放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了政府、社会资本和公众的三方共赢以及公共领域的服务升级,在持续改善民生和增进人民福祉方面效果显著。
《中国经济周刊》:从财政角度来看,如何使社会资本吃上定心丸,让更多的社会资本来到四川?
王一宏:从理念上看,PPP是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共事,而不是社会资本替政府办事。在具体工作中,要注意“疏堵结合”。“堵”即是强化项目识别,不让伪PPP项目入库,也不允许以PPP名义变相融资、违规举债,保证PPP项目“高标准、规范化、多领域”落地。“疏”即是坚持政策引导,在资金安排上,对示范项目给予政策倾斜,在中央分档定额奖补基础上给予融资成本补助等叠加支持,激发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的参与积极性及规范主动性。同时,通过安排新增政府债券,合理解决纯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资需求。
作为财政主管部门,推广运用PPP模式的目标是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核心是把好“两评一采”关,关键是做到可持续,即坚持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平等主体关系,通过物有所值评价、财政承受能力论证以及公开公平的政府采购选择社会资本方,防止政府信用透支,增强社会资本对政府履约能力的信心和长期投资的安全感。
按照财政部规定,行业主管部门应根据预算管理要求,将PPP项目合同中约定的政府跨年度财政支出责任纳入中期财政规划,经财政部门审核汇总后,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核,保障政府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履约能力。
除此之外,未来如果可以有专门的PPP政府收支科目来反映政府在PPP方面的总支出状况,以及在运维方面的具体支出,将是后续管理更加精细的体现,客观上也将起到“定心丸”的作用。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上一篇:河南郑州政府购买服务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