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南海:推行政府购买服务 盘活编制资源
近年来,南海区编办在上级的正确指导下,坚守控编“红线”,坚持创新管理,加强内部挖潜,盘活事业机构编制资源,有力保障和促进了地方公益事业发展。
一、购买服务减编制,养事不养人
我们积极探索推进“养事不养人”机制,在公共服务领域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使政府少花钱养人,多花钱办事,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益。
(一)后勤服务社会化
2009年,区政府出台文件明确取消后勤服务类岗位指标,不再核定保安、厨师、电工、前台接待、服务员、清洁、绿化等岗位指标,单位不再直接聘用后勤服务岗位人员,转为向有资质、信誉好的服务外包公司购买服务。通过逐步规范管理,合理调配了人力资源,节约了管理成本。目前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均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仅公办学校节约了后勤服务人员岗位3000多个。
(二)购买事项清单化
2012年,我区出台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实施办法,推出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清单,对指标可以量化的社会公共服务和管理事项实行“以事定费”、“以费养事”,变“花钱养人”为“花钱办事”。由区编办制订政府转移职能目录,明确转移事项343项,区财政、发改、民政、审计等部门联合管理、监督,通过公开招标、签订合同、绩效评价等措施,稳步推进改革,效果比较明显。例如在社会服务方面,区政府部门2016年公布购买项目416个,投入金额超过1.6亿元。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让政府在社会管理日常事务中得到解压、松绑,同时链接更多的社会资源,为广大群众提供更优质、专业、精细的社会服务。
(三)购买范围延展化
继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之后,我们将政府购买服务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推广到基层卫生服务方面。2014年,核减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事业编制1684名,核定服务岗位指标2073名,作为政府购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等服务的依据,实行定岗不定人管理。明确每个岗位购买服务的经费不低于8万元。通过核减编制,增加指标389名,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既盘活了编制资源,又照顾了公共卫生服务的刚性需求。同时,鼓励购买服务方式多样化,可以向当地公立医院或者有资质的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统筹使用优质的医疗服务资源。通过改革,完善了覆盖全区的社区卫生网络,形成了15分钟“就医圈”,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享受到更加便捷、优质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了群众的健康需求。
二、收放结合活编制,促进事业发展
(一)推行不核编管理,增单位自主性
对镇街事业单位及公办医院实行不核编管理。将人事权交给单位,增强单位工作主动性,使事业单位运作与政府发展需求高度融合。自1994年起,南海区不再核定公办医院事业编制,2005年起不再核定镇(街道)事业单位编制,分别由区卫生部门、镇(街道)政府(办事处)根据工作实际核定岗位,实行岗位聘用制管理。明确镇(街道)事业单位编内人员按照“老人老办法”管理,人员只出不进,并随自然减员核减编制,新进人员不纳入编制管理,目前共核减编制近200名。在公立医院方面,医技人员统一由区卫生系统技术人才招聘委员会对外公开招聘,录用后,签订岗位聘用合同,视为在编人员管理,与原老在编人员“同工同酬”。
(二)推动机构改革,促编制盘活
自2012年实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至今,我区对事业机构编制实行动态管理,推动机构改革,优化结构调整,切实盘活编制存量。通过整合职能相近、设置零散的单位,撤销公益服务任务萎缩或任务已完成的单位,将符合条件的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等措施,合理调整事业机构编制资源配置,侧重用于经济社会发展亟需领域。例如推行公路管养改革,将养护管理单位由四个整合为一个,核减编制123名;撤销区路桥通行费年票征费所,核减编制29名;优化整合妇幼保健和计生服务资源,改革区计生服务站,核减编制15名;推动新华书店及电影放映发行中心转企,核减编制61名等。2012年至今,共撤销事业单位52个,新设立单位24个,核减编制1900多名,重点支持教育发展的刚性需求,增核公办教师编制1800多名。
这几年,南海通过灵活管理编制,使事业单位更好地与市场接轨,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目前,3所区属公立医院均为三甲医院,10所镇(街道)公立医院为二甲医院。镇(街道)事业单位发展也上了新的台阶,特别是基层文体事业在镇(街道)文化站的带领下,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多个文体项目获得国家省市奖项,其中西樵镇的狮艺武术成为中央电视台2014年春晚节目之一。基层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我区文化体育局在2014年获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
三、存在问题及工作建议
南海现有公办学校211所、医院15所,实有在编人员中教师、医生超过2.3万人。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外来人口已超过本地户籍人口总量,相关社会公共服务需求不断扩大,特别是教育、卫生领域对人员编制需求最为突出。教育领域,2012年底至今,新建和改扩建16所中小学,公办学校新增学位约2万个,编制缺口将扩大至700多名。卫生领域,按照广东省卫生强省主要考评指标,我区医疗服务机构缺医技人员7000多名。此外,事权下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使事业单位承接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任务增加,对编制的需求不断扩大。
为此,我们建议进一步优化编制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更有力地推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同时,建议按照“总量控制,优化配置”的原则,在全省事业编制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探索在编制需求较大的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开展试点,由省统筹地区事业编制,根据服务人口、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承受力等情况综合考虑,将服务人口流出地空余编制适当调剂至流入地,动态调整,盘活存量,优化编制资源配置。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推行“阳光编制”体系运行,科学分析和把握事业单位职能落实情况和编制资源配置情况,使编制增减与效能高低挂钩,奖勤罚懒,动态调整,积极发挥编制资源配置的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