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 你get到了么?
一个仅有710万人口、自然资源极度匮乏的弹丸小国,为何却是世界高科技企业密度最高的国家?一向谨慎行事的投资大师巴菲特,为何于2006年打破不投资外国公司的记录,斥资45亿美元收购了一家以色列企业?仅有8所大学、27所专科学校的以色列高等教育,何以就有4所位居全球前150名顶级大学之列?一群身无分文的难民,何以在60年的时间里创造了50倍的经济增长奇迹,硬是把马克·吐温笔下这片“满目荒凉”的土地,变成了全球最有活力的创业国度?
一个仅有710万人口、自然资源极度匮乏的弹丸小国,为何却是世界高科技企业密度最高的国家?一向谨慎行事的投资大师巴菲特,为何于2006年打破不投资外国公司的记录,斥资45亿美元收购了一家以色列企业?仅有8所大学、27所专科学校的以色列高等教育,何以就有4所位居全球前150名顶级大学之列?一群身无分文的难民,何以在60年的时间里创造了50倍的经济增长奇迹,硬是把马克·吐温笔下这片“满目荒凉”的土地,变成了全球最有活力的创业国度?
这些都是美国学者丹·塞诺和以色列学者索尔·辛格在新书《创业的国度:以色列经济奇迹的启示》中抛出的“问题钩”。为拉直这些问号,作者从地缘环境、创新文化及移民优势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沿着作者的指引,在完成该书阅读之旅后,我们隐隐地发现了弹丸小国以色列生存之道,它就是“军民融合”:正是以色列不容懈怠的安全环境孕育了鼓励创新的军事文化,而良好的军民融合机制又将这种文化传递到了军事围墙之外,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溢出效应。
不容懈怠的安全环境
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占巴勒斯坦地区总人口不到三分之一的犹太人分得56%的土地,并且是相互连接的富裕地区。而占人口三分之二以上的阿拉伯人却只分得42%的领土,而且是互不连通的贫瘠地区。本来阿拉伯人就对美苏两国一味偏袒的做法甚为不满,面对此情此景,更是出奇的愤怒,他们开始认定,这个世界上没有可以讲理的地方了,唯一可以“讲理”的地方就是战场。自此,战争成为弥漫在以色列人心头的一片不散的阴影。
翻开世界地图,在中东这块不毛之地,弹丸小国以色列背靠地中海,周边环绕着埃及、约旦、叙利亚及黎巴嫩,四国总面积约129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以色列国土的48倍。除海岸线外,以色列被这四个阿拉伯国家死死包围着。它北与叙利亚为邻,南与埃及相连,东与约旦相邻,同时国界还与划分给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国土成犬牙交错之势。在北部叙以边界上,戈兰高地巍然耸立,由上可以俯瞰整个以色列。在南部埃以边界上,是一望无垠的内格夫沙漠,不仅不利于隐藏,还无法构筑坚固防御工事。在东部约以边界上,是约旦河与埃拉瓦谷地,也根本不具备军事防御依托价值。西部的海岸线长约240公里,地形皆为平原,这无疑等同于敞开的大门,巴勒斯坦军队完全可以从海上发起突袭。
建国以来,以色列与周边的巴勒斯坦人、埃及人、约旦人、叙利亚人和黎巴嫩人都进行过激烈的战斗。在中东这一地区,以色列没有朋友,只有敌人。面对这样的地缘安全环境,以色列人清醒地认识到:其百万人口至少面对的是1个亿的潜在敌人;几十万国防军要对付的是100多万的阿拉伯国家军队;以色列不仅人口和资源处于劣势,而且国土幅员和战略纵深都不如邻国。鉴于此,以色列第一任总理本·古里安就大声疾呼:“以色列除了把国家安全问题置于核心外,没有任何选择余地。”
正是这种严峻的国家地缘安全环境,促使以色列形成了一种打破陈规、鼓励创新的军事文化。
鼓励创新的军事文化
“一般来说,当人们想起军事文化时,总会和严格的等级、绝对的服从联系在一起,……但是,以色列国防军不在这种军队之列。而且,在以色列,几乎每个人都要在军队服役。在两到三年的服役期间,这种文化已经深深地植入以色列公民的灵魂了。”这是丹·塞诺和索尔·辛格在《创业的国度》一书中的感慨。的确,特殊的安全环境造就了一支特殊的以色列军队,一种鼓励创新的军事文化渗透在兵役制度、军队结构及军事训练等各方面。
就兵役制度而言,由于人力资源的匮乏,预备役部队是以色列军队的支柱,在这种兵役制度下,自然会出现年轻人、普通人训练社会精英及前辈长者的现象,“当一个出租车司机能指挥百万富翁、23岁的年轻人在训练自己的叔叔时,等级制度自然就消失了。预备役制度从本质上强化了这一点,反权威的理念在以色列社会随处可见,从作战室到教室,再到董事会会议室,它无处不在。”显然,这种由独特国情决定的独特兵役制度,不仅是这个国家创新的一个例证,同时,也是这个国家创新的催化剂。
就军队结构而言,据《五角大楼与战争的艺术》和《以色列军队》两书的作者爱德华·勒特韦克考证,美军中高级军官占整个作战部队的比例为1:5,而这个比例在以色列国防军中则为1:9。而且,以色列军队中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陆军上校,但副官或助理人员的数量却很多。以色列国防军这种精心设计的结构,特意让高级军官的人数非常少,从而赋予下级军官及士兵更多发挥创造潜力的主动权。
就军事训练而言,和以色列社会一样,以色列军队秉承一种对所谓“建设性失败”或“聪明的失败”的包容态度。在军事训练中,所有的表现,无论成功与失败,无论实战训练还是模拟训练,有时候甚至是在战斗中,所有行动结果的价值都是中性的,只要所承担的风险是理智的,经过慎重思考的,那么总有可以总结和学习的东西。“我们不会鼓励你过分追求优异的表现,也不会因为一次糟糕的失败就不再看好你。”一位以色列空军教练员曾如是说。
此外,作者在书中还提到了怀疑和争辩——这一犹太文明的特征——在以色列军队中的体现。在每次战后,以色列国防军都会展开激烈的讨论,争辩的结果对军队改革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如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1982年及2006年的黎巴嫩战争,大部分以色列人都认为这几场战争是彻底的失败。因此,在战后,以色列成立了全方位的调查委员会,对国防军及政府官员进行了严格评估。即使是在胜利之后,以色列也会对军队结构进行详细分解、自我评估,最后,或许还要解雇一些高级将领,以进一步推进军队的改革。
以色列国防军这种永不满足、鼓励创新的军事文化,借助军民融合机制传递到了广阔的以色列社会,产生了良好的溢出效应。
由军及民的溢出效应
在以色列,军队有条件挑选最优秀的人才进入各精英部门。在达到应征年龄的前一年,所有17岁的男孩和女孩都要到以色列国防军的征兵中心去报到,接受各种筛选。那些在高中阶段就表现突出的年轻人,会被国防军各精英部门抢去,并在那里经受高密度的培训以及最具挑战性的工作。如在战斗中,年纪轻轻的军官就会负责十几个人和数百万美元的设备,许多时候还必须在一两秒之内就作出生死攸关的决定。另如在精英科技部门,同样年轻的军官可能会委派负责尖端武器系统的研发任务。知晓上述这些,我们就不难明白,以色列军队——尤其是空军的精英部门、步兵团、情报部门和信息技术部门——何以能成为无以数计的以色列高科技创业公司的孵化器。
此外,丹·塞诺与索尔·辛格还从国家创新体系的角度,剖析了以色列国防军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扮演的角色。具体而言,作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一个著名经济理论,集群效应在以色列也受到重视。它由高密度的一流大学、大型企业、创业公司以及将它们联系在一起的生态系统构成。在以色列集群创新模式中,军队投入了大量研发资金用于发展尖端武器装备,培育精英科技部门,在这些实质性投资的催化下,大量科技与人才资源最终溢出到了民用经济领域。
当然,以色列这种由军及民的溢出效应,有时也是被迫而为的产物。如在1960年,法国承诺在接下来的10年里向以色列供应200辆AMX13坦克和72架“神秘”战斗机。然而,由于国际政治的原因,1967年6月2日,在以色列对埃及和叙利亚发动袭击的前3天,戴高乐突然宣布将中断对以色列的武器供应。戴高乐的继任者乔治·篷皮杜在1969年赢得大选后,继续执行这一政策。以色列被迫自主研发战斗机,最雄心勃勃的工程应该算是“狮”式战斗机项目。虽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该项目被迫取消了,但其由军及民的溢出效应却十分明显。首先,狮式战斗机研制期间积累的科技经验,帮助以色列在1988年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其次,该项目取消后,1500名工程师中的大部分流入了私营企业,为以色列社会发展注入了一股巨大的人力资源财富流。
作者|石海明 《学习时报》2011年2月28日
军民融合将怎样改变你的生活?“钱景”无限!
航天技术是最典型的源于军事需求的军民两用技术,据统计在航天事业上每投入1元钱,可以获得13元的经济回报,堪称“一本万利”。
这几天,你有没有被“军民融合”这个新概念词汇刷屏了?
3月2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指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加紧推进国家和地方军民融合领导机构建设,编制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十三五”规划,构建军民融合法治保障体系。
“把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个关键词你get到了么?
与此同时的2016年3月25日至27日,中国国防军工产融年会在京召开。看看这个年会主办方——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中上协)、上交所、深交所,再看看承办方——中上协国防军工行业委员会、金融服务委员会和六大券商;再看看协办方——11大军工集团,再看看出席者——证监会、国资委、发改委、工信部、国防军工行业上市公司、国防军工研究机构及各类投资机构的近600名代表……
当国防科工与资本市场两大领域亲密握手时,这究竟意味着什么?你感受一下。
在人类社会传统的认知体系中,对于“穷兵黩武”是怀着深深的警惕心的。军费激增、军备竞赛,总是会被理解为“要大炮不要黄油”。
苏联的历史及其解体的悲剧,似乎在时时提醒世人——武装力量的飞跃式增长,似乎必须以老百姓节衣缩食为代价,“大炮”与“黄油”之间存在着二元对立的矛盾。因为,都是从同一个大蛋糕里“搵食”嘛,“富国”与“强军”天然存在着冲突。两者之间是“你多我少”的零和博弈,国防投入多了,用在经济建设和民生上的就必然减少。
与如今某些把强军视为洪水猛兽的国家(如德国)相比,当代中国人的态度是更积极一些的。由于近代史上“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记忆,以及现实中紧张的外部安全环境,中国人总体上对国防建设是抱着支持的态度。不过,绝大多数国人依旧认同国防建设影响“钱袋子”的观念,与外国人的差别仅在于愿意付出一些代价。
然而,当代世界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实践,却对这个旧观念答以一个响亮的“不”。
冷战结束后,对爆发世界大战的预期下降,各主要国家纷纷削减国防预算,保持一支“够用”的常备军,同时打破军民分割、自成体系的格局,利用私人资本的技术创新,保持随时大幅度提升军力的能力。
当前,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现军力与经济实力的双赢,在发达国家已经普遍成为潮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孕育兴起,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加速,社会经济、技术形态和战争形态的深刻演变,正是军民融合大潮的天然推动者。
军民融合程度最高的成功案例,当推美国的“军民一体化”模式。
冷战中,美国的军民两大市场几乎完全割裂,全美1/3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为军工服务,国防研发费用占政府科研经费的70%,却只创造了6%的GDP。
1994年,美国国会技术评估局在研究报告《军民一体化的潜力评估》中,从国家层面第一次提出了“军民融合”这一概念。1996年,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提出“不能再继续维持相互分离的军用和民用工业基础”,继续形成同时满足军用和民用两方面的工业基础。
小布什执政后,美国政府提出“新军事革命”并大幅提高国防预算,还强调要“利用民用经济中发生的高新技术爆炸来实现国防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美国国防部设有“技术转移办公室”,负责与能源部、商务部等部门协调,推动军民科技协调发展,推动军用技术的社会转移。
美国还批准了军事科研发展计划,强调利用联邦政府和私立科研机构,调动全美一切可以利用的民用科研力量,全方位组织实施该计划。
当今,美国的军民融合是市场行为,政府仅是提出了一些倡议,主要靠资本市场和金融工具管控整个国防工业中的资产,与军民融合关系最大是技术转化、专利转让、收购并购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美国军工企业市场意识较强,会考虑经济可承受性、投资回报率、技术方案最优、产业布局成本最低等问题。
如果美国式军民融合的正面典型,那么苏联就是负面典型。苏联时代曾是军民分离模式,军工自成体系,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对此进行了深刻反省与改革,在国防科技工业中按优化原则,对军工企业实行改组,将部分军工企业转产改为生产民品的企业,并建立竞争机制,实施有效的军转民拨款机制。
为加转转型,总统设置了专职转产问题顾问,凡是转轨快的企业,都可以优先取得军转民的订单和贷款。
日本由于受和平宪法的制约,不允许其有专门的军工企业。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和军队后勤物资供应,都由民间企业开发,且订货合同集中在三菱重工等30家大公司,对可生产军品的民企实行优惠扶持政策,注重开发军民两用技术和人才,为防卫部门创新和采用民间先进技术和产品提供了很大便利。
过去,我国的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在经营理念上差异巨大,影响军民融合的推进速度。在我国传统国防科技工业中,军工企业生产装备的产业链与定价都比较固化,不易变动,导致军工企业的市场意识薄弱,降本增效动力不强,在成本结构上,可能反映不出研发生产的投入情况。
说到这里,你看明白了没?把军民融合上升到国家战略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打破军民产业之间相互分离的现状,使民用技术服务于国防建设,军用技术服务于社会大众,避免重复建设和低效率运行。
过去10年里,我国船舶制造业能够超过韩国、日本而位居世界第一,就是军民融合的一个成功案例。军用船舶业几十年的持续拉动,为整个船舶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反过来,不断壮大的船舶工业,又反哺国防和军队建设。
一旦国家建立了这种大的良性循环系统,就能有效化解“大炮”与“黄油”的矛盾,进而大大强化国防建设的经济基础。
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基于对富国强军的统一性规律的深刻洞悉。
在大国发展中,把握好安全与发展的黄金分割点,破解“大炮”与“黄油”矛盾,关乎大国崛起的前途命运。把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可以有效破除军民二元体制结构,通过军民深度融合实现社会资源大整合。
如今,中国军民融合正在走上政策规划与市场调控相结合的良性发展之路。受益于中国政府自上而下强力推进,中国军民融合正结出累累硕果——截至2013年底,全国已有500余家民营企业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600多家民营企业获得总装备部装备承制单位资格,1000余项民用技术应用于装备研发;26个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在全国各省市逐步建立,示范集群效应显著。
从产业角度而言,“军民融合”是一片巨大的蓝海;从我们个人生活角度而言,更是蕴含着巨大的投资理财机会。
当国防工业与资本市场在机制上紧密结合后,你会发现,高大上而遥远陌生的军工,与你的生活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它向你展现出一片无限的“钱景”。
据统计,我国军工集团总体资产证券化率大约平均为25%,大多数还不是非上市企业,可见其潜在上升空间有多么巨大!
由于国防军工企业、特别是军工上市公司掌握着大量优质资源——海量高精尖技术,大批优秀人才,又有国家的财政全力支持,可以期待企业的长远发展前景与持续的业绩增长。
同时,这些使得军工上市公司成为资本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石。国防军工与资本市场间相互需要、共同促进,一旦对接融合,很可能将发生我们想象不到的“化学反应”。
譬如,军工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引入民间资本,就必须向股东们负责,拿出优秀的市场业绩,在这样的压力和动力下,会倒逼企业去提升生产效率、进行技术创新。
既然“军民融合”意味着天大的机会,那么,具体在哪些行业和企业里,机会最大、“钱景”最灿烂?
国防科工局印发了《2016年国防科工局军民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十三五”期间中国要上100个大项目,其中约有40个大项目涉及军民融合,包括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深海空间站、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机、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大飞机研制、北斗遥感卫星商业化等等。
现在,知道中国A股未来可能的亮点在哪里了吧?
大飞机、北斗、通航等军转民领域相关公司,军用电子、通信、导航、机械加工等领域的优质民参军企业们,还有集成电路、海洋工程等高端产业,这些超级“潜力股”,值得你长期持有。
(来源:浙江新闻)
版权声明:
本网发布内容凡注明来源为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的,表明“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拥有其版权或已获得授权,内容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政府采购信息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其他来源稿件,本网已标明出处及作者,转载仅为信息分享,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相关权益人及时与我们联系。